侯桂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河北省衡水市武強縣適應脫貧攻堅的新形勢、新要求,創新基層黨建組織設置、隊伍建設和工作機制,探索“黨建+扶貧”新路徑,推動了基層黨建與扶貧開發同頻共振、同步提升。2013年以來,通過實施黨建扶貧,全縣4萬多人穩定脫貧,扶貧開發工作始終保持全省前列,涌現出全國先進基層檢察院武強縣檢察院、河北省優秀共產黨員劉建峰等一批先進基層黨組織、典型人物。
路徑一:著眼于解決“黨組織設置與扶貧產業發展不相適應”問題,大力推行“基層黨組織+貧困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模式,把黨組織建在扶貧產業鏈上
經過多年培育發展,武強縣初步形成了奶牛、肉雞(鴨)、蔬菜三大扶貧產業鏈條,產業化經營也突破了原有的地域界限。針對農村黨員在產業鏈上流動性大、黨組織對黨員教育管理監督難和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難的問題,武強縣打破農村基層黨組織傳統設置模式,依托種植養殖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建立黨組織,使黨的組織體系和工作觸角延伸到產業鏈條的每個環節。重點探索了三種建設方式:一是獨立建。對成立時間較長、經營規模較大、產業特色明顯,正式黨員超過3人且來自不同貧困村的農業經營主體,按照黨章規定,經鄉鎮黨委批準,單獨建立黨組織。對成員來自同一個貧困村,且黨員數量小于3人的,依托村黨支部設立黨小組。二是聯合建。對成員來自不同村但業務聯系較為密切,且黨員人數不足3人的多個農業經營主體,分別設立黨小組,并由幾個黨小組共同成立聯合黨支部。三是派駐建。對黨員少于3人,主要負責人屬非黨人士的合作組織,由鄉鎮統一安排黨建聯絡員,負責開展農業經營主體成員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導他們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不斷夯實黨的工作基礎。目前,全縣已有25家肉鴨養殖合作社、11家奶牛養殖合作社和11家蔬菜生產協會建立黨支部21個、黨小組17個、黨員聯系點9個,47個新型經濟合作組織全部設立了黨員示范崗,帶動全縣2.38萬名群眾脫貧致富。這種把支部建在農業經營主體上的基層黨建模式,真正起到了“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地經濟、富一方百姓”的重要作用。如牧興肉鴨養殖合作社黨支部,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按照“公司+合作社+養殖戶”模式,為周邊村農戶提供鴨苗、飼料、藥品、運輸、宰殺、養殖技術等一條龍優質服務,開展“訂單”養殖,帶動580多戶貧困戶實現了增收致富。
啟示:實施黨建扶貧,改革組織設置是核心。黨在農村的中心任務是圍繞致富奔小康這條主線,發展農村經濟。發揮農村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必須做到經濟工作拓展到哪里,黨建工作就跟進到哪里,黨員流動到哪里,黨組織就延伸到哪里。武強縣“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的思路舉措,既實現了黨組織對農村黨員的無縫覆蓋,又為產業鏈經濟組織注入了新鮮血液和新的活力,加快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貧困戶增收進程。
路徑二:著眼于解決“黨組織、黨員與貧困村、貧困戶聯系不夠緊密”問題,大力推行“1+X”幫扶模式,實現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精準對接
一是推行“1+10”黨員聯系貧困戶模式。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為契機,著眼于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和脫貧攻堅,積極推行“1+10”黨員聯系貧困戶制度,將黨員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組織周圍。由村黨支部根據全村黨員和貧困戶基本情況,按照就近方便、利于服務的原則,采取組織安排和個人意愿相結合的方式,每名黨員聯系10戶左右貧困戶,充分發揮黨員示范引領作用,團結帶領基層群眾脫貧致富。二是推行“1+1”駐村工作隊幫扶貧困村模式。堅持把最優秀的干部人才用到脫貧一線,按照“黨政部門包軟村、經濟部門包窮村、政法部門包亂村、涉農部門包弱村”原則,從60個縣直單位中抽調225名優秀干部組成75個駐村工作組,與市直幫扶部門共同組成94個駐村工作組,實現了貧困村幫扶全覆蓋,做到不脫貧不脫鉤。三是推行“1+N”聯村黨總支協同發展模式。在位置相近、產業相同的貧困村探索建立聯合黨總支,每個黨總支由3到5個村組成,強村帶弱村、先進村帶后進村,黨總支書記由先進村黨支部書記兼任,實行資源聯用、發展聯動,統一制定脫貧攻堅規劃,統一謀劃發展扶貧產業,實現抱團發展、合力脫貧。目前,全縣已建立聯村黨總支22個,制定脫貧規劃36個。
啟示:實施黨建扶貧,實現精準對接是關鍵。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方方面面形成合力才能事半功倍。武強在推進黨建扶貧中,注重發揮全縣各級各部門整體作用,注重黨組織、黨員干部與貧困村、貧困戶緊密對接,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脫貧成果。
路徑三:著眼于解決“致富、帶富人才力量不足”問題,大力推行“人才+扶貧開發”模式,高標準建設“三支隊伍”
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全面加強鄉鎮黨委書記、村黨組織書記、致富帶頭人“三支隊伍”建設,為脫貧攻堅筑牢人才保障。一是把鄉鎮黨委書記作為脫貧攻堅的關鍵力量。先后選拔6名本地成長起來的農村工作經驗豐富、引領脫貧致富能力強、對農民群眾有深厚感情的優秀干部擔任鄉鎮黨委書記。同時,全面落實鄉鎮黨委書記在脫貧攻堅中的主體責任,制定了《武強縣鄉鎮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精準扶貧實績考核辦法》《鄉鎮黨政領導班子千分制綜合考核辦法(試行)》等,將考核內容細化為4大項12小項,分別確定了具體分值,每年3月底前由縣委進行綜合量化考核。對考核結果為基本稱職的鄉鎮黨委書記,進行誡勉談話,一年內不得提拔重用;對確定為不稱職的,免職、責令辭職或降職,切實引導鄉鎮黨委書記將全部心思和精力聚焦到抓黨建促脫貧上。二是把村黨組織書記作為脫貧攻堅的戰斗員。抓住村兩委換屆契機,重點圍繞“三有三帶”原則選賢任能(有理想信念和奉獻精神、能帶來希望,有經濟頭腦和致富本領、能帶領發展,有良好品行和公道之心、能帶出和諧),對村黨組織書記進行調整,著力提升村干部的戰斗力和凝聚力。近年來,先后對60名村黨組織書記進行了調整。以村黨支部書記為重點,在全市率先開展了農村干部大培訓,通過邀請省委和市委黨校專家授課,分批次組織到浙江溫州、海寧等地學習等方式,先后對238名村黨組織書記進行專題培訓,有效提高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本領。三是把致富帶頭人作為脫貧攻堅的先行者。制定了《農村致富帶頭人管理辦法(試行)》,建立健全了選拔管理、教育培訓、作用發揮、激勵扶持四項機制,積極發揮致富帶頭人推動農村發展、帶動群眾致富作用。特別是建立健全激勵扶持機制,千方百計激發致富帶頭人干事創業熱情。政策上扶持助力,結合精準扶貧,縣財政對致富帶頭人領辦的存欄10萬只以上肉鴨(雞)養殖合作社給予三年地租補貼,基礎設施由政府協調解決,對種植、養殖合作社給予周轉金補貼和小額扶貧貸款;政治上進步激勵,積極發展優秀致富帶頭人入黨,每年選拔一批致富帶頭人納入農村后備干部管理,適時進入村兩委班子。去年以來,共發展39名致富帶頭人入黨,105名合作社負責人等致富帶頭人進入村兩委班子。目前,全縣共培育農村致富帶頭人812名,涉及種植、養殖、加工、營銷、建筑、醫療等10多個行業和領域,帶動2000多個家庭致富。
啟示:實施黨建扶貧,建強隊伍是保障。精準脫貧核心在人。一些貧困村之所以經濟落后、發展滯后,除了自然環境、歷史原因等客觀因素外,最根本的還是人才儲備不夠,黨員干部帶富能力弱、群眾致富能力弱。為此,必須持之以恒強化鄉鎮黨委書記、村黨組織書記和農村致富帶頭人“三支隊伍”建設,打造一支脫貧攻堅的骨干力量,把貧困群眾領上致富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