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斌+陸偉博


陜西省漢中市勉縣地處漢中盆地以西,與巴山、秦嶺相依,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穿縣而過。勉縣武侯祠號稱“天下第一武侯祠”,可與成都武侯祠媲美。近年來,勉縣縣委縣政府堅持問題導向,按照“做強特色主導產業、做大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思路,針對貧困戶不同的致貧原因和幫扶需求,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打出脫貧攻堅“組合拳”,努力增加貧困戶收入。
小土地變成大產業
秋日的勉縣大地孕育著農戶的希冀,定軍山下,吳家灣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去年栽植的200多畝獼猴桃苗已近一人高。
已近中午,58歲的貧困戶劉蘭娃卻還在果園里鋤草,自去年加入合作社以來,劉蘭娃幾乎沒有閑著。她家2畝多山坡地一年租金收入800多元,這兩個月還領了1300多元的工錢。
吳家灣村位于淺山丘陵地區,人均耕地面積1.3畝,畝均年收入三五百元。由于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一些農戶把地送人耕種或者干脆撂荒。而大部分貧困戶雖然視土地如同命根子,但受困于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等因素而難以脫貧。
為了讓貧困群眾搭上產業扶貧的車,2016年8月,在市縣支持下,村上決定采取“能人大戶+專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模式,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經過廣泛宣傳發動,村上3名“能人”各出資10萬元,80戶村民以土地一畝一股、資金每股420元的形式入股。同時,為28戶貧困戶每戶配股兩股。合作社通過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進行經營管理。
合作社理事長陳紀全說,通過土地股份合作社,盤活了土地資源,如今群眾一份土地有四份收入:一是土地收入,土地入股股民每股350元~400元;二是務工收入,去年全村入股農戶在合作社務工獲得12萬元收入;三是分紅收入,獼猴桃見效益后,每年拿出60%的利潤,用于股民分紅;四是政策性補貼收入,入股、托管土地每年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每畝58元。
勉縣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史邦儉表示:“能人大戶帶動的吳家灣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功實踐,有效解決了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的難題,是產業扶貧的有力抓手。現在全縣 26 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共吸納土地 12576 畝,其中貧困戶土地面積 5658 畝,實現了土地資源由分到統,使全縣茶葉、中藥材、食用菌、大櫻桃、獼猴桃、設施蔬菜等特色產業規模擴大,有效防止產業發展碎片化。讓零散小塊土地,匯成一片大區域,做大特色主導產業,破解了產業發展規模小的難題。”
今年,勉縣出臺了一系列大力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政策。一是對村集體領辦的合作社,優先給予產業發展支持資金30萬元;二是以扶貧產業發展資金為貧困戶配股;三是合作社可以代建30萬元以下村內基礎設施或產業發展項目;四是扶貧資金及涉農整合資金優先投入合作社;五是根據產業規模、帶動貧困戶數量,給予土地股份合作社30萬~50萬元獎補資金。
目前,勉縣已形成“能人大戶+土地股份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 “村黨支部+土地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 “黨支部+公司+土地股份合作社+基地+農戶”的三種股份經濟經營模式。帶動1661 戶農戶(其中貧困戶 721 戶)與合作社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農戶獲得了土地保底、效益分紅、政策性補貼和務工“四重收入”,有效地破解了貧困群眾參與產業發展難的問題。
以“全域旅游”
跑出產業脫貧的“加速度”
勉縣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定軍山、武侯祠、古陽平關等歷史遺跡風韻猶存,“中國三國歷史文化的聚寶盆”的美譽也讓勉縣“身價”倍增,成為“潛力股”。黨的十八大以來,勉縣著眼于全域旅游發展,傾力打造“中國三國歷史文化旅游休閑目的地”,把旅游產業作為調結構、興產業、帶致富、助脫貧的黃金產業。如今,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創業,逐步實現全面小康的愿景變得觸手可及。
天蕩山旅游度假村立于原黃家溝村舊址上,過去是個貧窮困的小山村。昔日的黃家溝村 “吃飯靠老天、花錢靠貸款、去個縣城得繞山轉、出門要背著一雙鞋、有女不嫁黃家溝”, 現在的黃家溝與相鄰的地鋼社區合并組建為天蕩山社區,已經建成了天蕩山旅游度假村。
天蕩山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志軍介紹,天蕩山社區背靠天蕩山,內有米倉山,北扼陳倉古道南口,與定軍山、古陽平關呈犄角之勢,加之三國文化的浸潤,山川之間、綠水之際蘊藏著無窮的寶藏,自然風光和文化歷史成為天蕩山社區旅游發展的“兩駕馬車”、脫貧致富的主要保障。近年來,天蕩山社區以“做大觀光旅游業,做強鄉村旅游”為發展思路,堅持規劃先行,圍繞鄉村旅游發展,以現代觀光農業、旅游三產服務業為主導產業,讓天蕩山社區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走上了“快車道”。
通過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把全村土地流轉到股份經濟合作社里統一管理,新建或改造提升天蕩山周邊道路近13公里,完成景區配套設施建設,把農戶完全從土地上“解放”,轉入發展第三產業。目前,有46戶配合旅游發展經營起了農家樂,2016年人均收入已達9800元,收入翻番。
現如今,從黃家溝村到天蕩山社區,一個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貧困村“華麗轉身”,成為富裕美麗的新山村。目前,全村僅剩貧困戶3戶6人,均為因病致貧,正通過精準施策,給他們帶來健康和幸福。
位于勉縣北部秦嶺腹地的張家河鎮距離縣城80余公里,是離勉縣縣城最偏遠的山區鎮。那里山清水秀,自然條件良好,出產的天麻、豬苓、西洋參等中藥材以及木耳、香菇等農特產品格外受外地人的青睞。但由于路途遙遠和缺乏銷售渠道,當地農民只能守著土地不敢種,被困在山里走不出去、脫不了貧。
張家河鎮依托諸葛古鎮景區平臺,建立精準扶貧農特產體驗館,該館面積1600余平方米,包含了土特產館、中藥材館、生態家園、動物家園、鄉情館5部分,不僅匯集張家河鎮百余種特色農產品,還向游客展示了張家河鎮的風土人情和野生動植物,在推動旅游開發、促進產業扶貧成效上都起到引領作用。endprint
武侯鎮傾力打造諸葛古鎮精品景區、溫泉鎮規劃建設溫泉康體養生旅游項目等。勉縣旅游產業的崛起不僅推動了城鄉面貌煥然一新,還改變了農民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廣種薄收難溫飽”的生活狀況,以旅游產業巨變促農民脫貧致富,生動地詮釋了勉縣“十里定軍山 千年智慧城”的城市形象。
近年,勉縣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加快縣城中心旅游功能區、環縣城三國文化旅游圈、云霧山國家森林公園和漾家河流域生態濕地保護區建設,深入挖掘打造三國文化旅游品牌,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促進了農民增收、農產品增值、景區增色的“三贏”效應。陜旅集團投資建設的諸葛古鎮景區,不僅給勉縣旅游業帶來“井噴”式發展局面,也為貧困鎮村、貧困群眾帶來了共享發展的紅利。今年前 9 個月,全縣接待游客近 500 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 24 億余元,納入管理的星級農家樂 52 家,實現鄉村旅游收入 0.4 億元,全縣旅游從業人數達 2.3 萬人,其中農村貧困人口 8600 人。
以就業創業帶動脫貧致富
勉縣把有業可就作為行業精準扶貧的抓手,多渠道推進、多要素配合、多舉措跟進,打好“勞動力轉移就業+就地就近就業+公益性崗位就業”組合拳,努力使每一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就業脫貧。
精心搭建勞動力轉移服務平臺,從免費技能培訓到免費崗前培訓,從對接用工需求到現場招聘,從免費健康體檢到協調組織輸出,通過一連串完整、有序的組合式貼心服務,推動勞動力轉移就業取得顯著成效。
從縣到鎮、從鎮到村(社區),建起三級勞動力轉移服務平臺。縣級層面上,由勞動就業服務局負責,依托縣人力資源市場,圍繞精準扶貧,建立完善了“一庫五冊”貧困勞動力信息系統,為精準施策提供第一手資料,為有序輸出進行跟蹤服務。在鎮村(社區),分別建立了3~9人組成的社保所和社保站。三級平臺在用工信息宣傳、用工需求對接、免費技能培訓、免費崗前培訓、勞動力輸出組織協調等方面上下聯動,開展全方位、貼心式全程跟蹤服務。
積極搶抓蘇陜扶貧協作交流以及南通海門市對口幫扶勉縣的契機,加強與省內外就業部門、勞務企業的聯系溝通,協調106家企業提供就業崗位 1.3萬個。先后組織開展“春風行動暨精準扶貧就業專場招聘會”“陜西·漢中2017 年(夏季)就業扶貧招聘會”等專場扶貧招聘會5場次,共有14000多人參加了招聘會,4700人簽訂就業意向,其中1742個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
今年以來,先后與漢中鋅業、堯柏水泥、大成電子等8家用工大戶簽訂勞動力就業合作協議,企業新增用工全部用于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并保障其工資待遇;免費為企業提供崗前培訓,用工時間6個月以上的,按照每人2000元的標準給予企業一次性獎勵。
與此同時,以農業專業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扶貧車間”等為依托,積極培育就業扶貧基地,吸納當地貧困勞動力就業。對個體經營大戶、專業合作社等在吸納貧困戶用工方面進行獎補,凡貧困戶在基地打工半年以上的,按500元/戶的標準補助基地。
為鼓勵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自主創業,組建了創業指導服務中心和創業指導專家支援服務團,對有創業意愿的貧困勞動力優先安排免費技能培訓,優先享受創業擔保貸款10萬元。對他們創辦的經濟實體取得了法定證件、依法經營6個月以上的,一次性給予3000元的創業補助,并重點提供后續跟蹤服務。結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活動,大力培育創建9個創業孵化基地,形成了以創業孵化基地助推就業、從而帶動更多貧困戶就業的扶貧模式。目前,縣域內11家企業、6家扶貧車間(工廠)、46個就業扶貧基地共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323人,年人均勞務收入達8000元以上。
整合縣域公益事業需求,面向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三無”貧困勞動力,為他們提供公益性就業崗位,開發美麗鄉村保潔員崗位1094個、生態護林員崗位428個、道路養護員崗位203個、就業扶貧信息員崗位222個、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勤務崗位34個……每年貧困戶可獲得6000元工資收入。
在大力推進公益性崗位就業的同時,勉縣不斷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從落實資金來源、崗位開發選擇、崗位人員評選、日常監督和考核考評等工作全鏈條進行細化、量化和完善,制定出臺公益性崗位實施方案等具體細則,加強對上崗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切實發揮公益性崗位的作用,實現了貧困群眾增收和公益事業發展的雙贏。
截至目前,全縣共計開發公益性崗位3656個,安置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3304人。
秸稈回收利用助推生態脫貧
為了化解秸稈回收利用中長期存在的矛盾,促進秸稈資源化、能源化,今年以來,勉縣建成秸稈回收綜合利用扶貧工廠(車間)2 家,草制品專業合作社 8 家,稻草收購加工點 60 余個,提供固定崗位 200 余個,解決貧困戶就業 130 余人次,帶動了貧困戶穩定增收。
勉縣凱迪生物發電廠裝機容量 30MW,日消耗生物質燃料 800噸,按照電廠正常運行發電要求,年需農林生物質燃料 30 萬噸,其中年需收購秸稈逾 10 萬噸。溫泉鎮抓住機遇成立了 5 個村級秸稈收購服務隊,由貧困戶把農戶丟棄在路邊、溝邊、渠邊和公共場所的秸稈收集起來集中賣到凱迪生物電廠,目前收集銷售秸稈 20 余噸,增收 6000 余元。鎮川鎮紅廟梁村將回收來的秸稈加工成牛羊飼料,不僅對秸稈進行了充分再利用,還進一步壯大了村內畜牧養殖及相關產業。
勉縣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 78 萬畝,產生秸稈 26.6 萬噸。目前,機械化收獲粉碎還田秸稈 16.6 萬畝,秸稈集中收回處理 6.9萬畝,秸稈綜合利用率達 90.4%。同時,勉縣正在努力完成秸稈堆漚發酵還田 3000 畝,青貯氨化 2000 噸,行間蓋草 1 萬畝,建立秸稈沼氣示范村 1 個,在有效防止污染的同時,成功將其轉化為資源,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的良好發展態勢。
按照脫貧規劃,到2017年年底,勉縣將有6500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8個貧困村退出。勉縣正加足馬力奔上脫貧的快車道。
(供稿單位:陜西省漢中市勉縣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