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忠

山東省新泰市現有貧困戶15206戶、25610人,數量大、分布散。2017年以來,新泰市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突破口和主引擎,實施“三個四”產業扶貧模式,成效顯著。
創新實施“四策四產四聯動”的“三個四”產業扶貧模式,著力促融合、強聯結、優服務,探索出了一條依托大產業、實施大扶貧的精準脫貧之路。
“四策”就是指規劃到鄉鎮、產業帶村、項目進戶、服務到人;“四產”是指現代農業、光伏產業、電子商務、生態旅游;“四聯動”是指責任推動、設施拉動、幫扶帶動、機制促動。
農業產業聯結貧困戶
新泰市羊流鎮牡丹產業園,占地面積3.2萬畝,計劃總投資28億元,輻射帶動33個村,共計3.8萬人。園區種植、養殖、巡邏、衛生清理等工作崗位,優先安置了貧困戶221戶、396人,使貧困戶在獲得土地流轉費的同時還獲得勞務工資。
朝陽村的貧困戶王更榮和邱相生兩位老人就是受益者。王更榮老人常年生病,基本不能干重活,獨自一人生活,日子艱難;而貧困戶邱相生年老體弱,需要常年照顧癱瘓的老伴,不適合外出打工,生活十分困難。園區了解情況后,優先安排兩位老人在牡丹園務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鋤草、清理園區衛生,每天能掙到40元,每月收入1200元,幫助這兩戶貧困戶脫貧。
新泰市發揮龍頭企業在產業發展中外聯市場、內聯農戶的核心支撐作用,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引導貧困戶通過就業、訂單、承包、虛擬崗位等方式增收致富。全市已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205家、現代農業園區68個、專業合作社1654家,帶動9123戶貧困戶年均增收1180元。
光伏產業讓貧困戶發“光財”
中節能(新泰)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央企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投資2億元建設的1200畝現代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整個園區規劃建設光伏發電、設施農業、批發市場、休閑觀光四大功能板塊。項目已建成大型鋼結構光伏智能展示棚5000平方米、冬暖式光伏大棚137個、各類拱棚230個、大型農產品批發中心1處,帶動110戶、210人貧困人口脫貧。
整個園區可安置就業600人,目前,已優先吸收周邊有勞動能力的70戶貧困戶120人到示范園務工,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同時,園區設置衛生保潔、治安巡邏等公益崗位12個,提供給失去部分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人均年收入4500元以上。
光伏大棚優先租賃給貧困戶,并由濰科種業提供全程技術支持,統一采購、統一管理、統一回收,收益按五五分紅,解決了貧困戶缺資金、無技術及市場波動風險等問題,讓群眾無后顧之憂,年可收入15000元左右,實現永久脫貧。
目前,新泰市已經投資200億元規劃建設200萬千瓦農光互補示范基地, 8萬畝設施農業大棚,配套發展物流運輸、倉儲批發、觀光旅游等相關產業。該項目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務工、大棚承包等方式,可帶動9個鄉鎮5580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目前新泰市已建成18處分布式光伏電站,帶動366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電子商務令貧困戶“觸網”
“電商”的含義不僅僅是通過網絡經營賺錢,還有很多因電商平臺的建立而輻射的一系列產業。
新易泰電商園區的保潔員王成紅就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里只有她一個勞動力,孩子還要上學,生活非常艱難。園區知曉了這個情況,為她提供了一份有穩定收入的崗位,為她家申請了低保,并提供了臨時包裝工的兼職工作。通過園區的這些工作,王成紅的年綜合收入超過了3萬元,順利通過“觸電”實現了脫貧。
新泰市通過摸索,總結出貧困戶通過“觸電”增收的四個途徑:一是培訓孵化。依托新易泰物流產業園和跨境電商產業園的培訓團隊,對具備相應能力的貧困戶及子女進行“一包到底”的電商培訓孵化服務。二是代銷服務。創新“線上平臺+服務站+貧困戶”的“買賣提”農村電商扶貧模式,以高于市場零售的價格,包購包銷貧困戶種養殖的特色農產品或傳統手工藝制品,幫助貧困戶增收脫貧。三是吸納就業。依托電商企業、電商服務站或生產基地,為貧困戶提供網店打工或種植、養殖、手工生產等崗位,增加貧困戶的收入。四是愛心幫扶。以村集體免費提供店面和電商企業零利潤供貨的方式創辦微店鋪,店鋪所產生的利潤用于救助貧困戶;設立電商愛心基金,定期對老弱病殘和失去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進行救助。全市電商“四型”幫扶貧困戶達到3650人,帶動貧困戶人均月增收1580元。
生態旅游促貧困戶賺“休閑”錢
掌平洼村位于新泰市東部,龍廷鎮北,九頂鳳凰山腳下。三面環山,風景怡人,鄉情淳樸。因村子四面環山,中間洼地形似手掌,故而得名。2014年村兩委注冊成立了掌平洼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
汪德蓮是掌平洼村貧困戶,因老伴去世,本人患有偏癱,無勞動能力,家庭生活困難。村里的旅游公司不僅將農家樂優惠承包給汪德蓮的大女兒,還將一片果園轉包給汪德蓮的兩個女兒,家庭情況得到改善,達到脫貧目標。
新泰市通過在生態條件較好的鎮村,以體驗農事為特色,建設采摘基地、開心農場等精品園區,以“訂單農業”、基地務工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全市已建成長興現代農業創新園、如意谷等農業體驗旅游示范園20個,帶動630戶貧困戶脫貧。
全市已建成特色景觀旅游村27個,幫扶518戶貧困群眾增收。先后建成2A級以上旅游景點5處,帶動305戶貧困群眾發展特色餐飲、特產銷售、商貿物流等配套服務業增收脫貧。
多方聯動確保脫貧效果
為了確保產業扶貧的落實和脫貧實效,新泰市統籌資源要素,匯集各方力量,構建起政府、市場和社會“三位一體”的產業扶貧大格局。建立市、鎮、管區、村四級平臺,實現扶貧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和管理對接,利用各級部門的責任推動產業發展。實施改電、改路、改水、改廁等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加強教育、衛生、交通等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通過設施優化建設拉動,提高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深入開展“雙千雙萬”駐村幫扶、百企幫百村、同心助力扶貧、志愿先鋒在行動等系列活動,充分發揮縣級領導、機關干部、企業、群團組織和志愿者的作用,實現了對貧困戶面對面服務、點對點聯系、一對一幫扶帶動貧困戶脫貧。實行機關與群眾“雙評議”、部門和鄉鎮“雙考核”、包村干部與黨委書記“雙追究”考核問責制,以督導機制激發廣大干部群眾脫貧攻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供稿單位:山東省新泰市扶貧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