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吳遇利
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這一論斷或許也為當下的房企指明了發展方向:讓提供的產品更有溫度,讓購房者更喜歡住在這里。

原·聚場舉辦的咖啡品鑒沙龍吸引小區業主參加。
那么,怎樣的房子才更有溫度?房企新貴東原集團已經找到了答案——發展獨特的社區運營體系,由東原牽頭來實現社區資源充分流動,讓業主參與社區建設,構建和諧“小社會”。
作為房地產界的“文藝生”,東原從2013年就有了“俱樂社區”的概念,并梳理出童夢童享、友鄰友趣、樂享樂配、優度優家四大社區子品牌。其中除了優度優家是更偏尺度感、物理空間以外,其他三個子品牌都是來源于人和人的關系、人和社區的關系,目的也是要服務于這樣的關系。
2016年,東原開始考慮在原有的社區子品牌之外做一個社群聚合產品——原·聚場。東原集團營銷管理中心總經理何既君向《新民周刊》表示:“我們之前四大社區子品牌是相對獨立的,總體偏硬件,而原·聚場是這四個子品牌的綜合,偏軟件方面。我們希望把原·聚場做成一個社群活動中心,而這里的社群活動是不分人群和年齡段的。原·聚場就是一個‘小社會。”
首個“原·聚場”選擇在重慶東原D7區,一個已經入住兩年的小區。值得注意的是,業內其他做社區運營服務的房企,往往是在新開發樓盤中推出類似產品,作為一個賣點。由此可見東原做這個事情更多是公益性的。
難能可貴的是,東原幾乎以“工匠精神”來打造原·聚場,重慶D7的硬件投入就花了1000多萬。東原還特意找來了因2015年《夢想改造家》改造北京胡同而出名的日本設計師青山周平,為重慶D7原·聚場900多平方米做整體設計。“我們當初就是打電話到青山周平工作室的前臺,他和我們談了一次就決定接這個項目了。”在何既君看來,大家能夠如此順暢合作的原因是雙方有相同的理念:倡導鄰里社會關系,建筑以人為本。
而青山周平操刀的D7原·聚場,也把這一理念做到了極致——他創造了一種盡量沒有界限的空間,在“小社會”里讓大家自由地產生連接——吧臺、多功能廳、書塔、觀影區被盛放在大小不一的“盒子”,高低起伏的地面營造出城市一般的層次感,同時兼具交通空間、活動空間以及休閑空間。
2017年6月23日,由東原打造的國內首個交付社區的社群空間——原·聚場于重慶東原D7區正式亮相。“東原每一個社區里面都有大量資源,里面充斥著有才華的人、有資源的人、有時間的人、有夢想的人,有老人,有小孩,包括自由職業者。他們的時間、才華在過去的模式里沒有得到充分的共享,”東原集團董事長羅韶穎在啟幕儀式上表示,“我們能不能設計一個產品,把社區內所有人的能量放大出來呢?我覺得是有機會的,所以今天,我們原·聚場的實驗版隆重開啟!”
短短100多天,原·聚場對社區帶來了令人驚嘆的改變——這里不再是只有一家5口的“小家”而是6000戶人家構成的“大家”——雞犬之聲相聞,守望相助,很溫暖很親切的鄰里關系。

左:原·聚場拳擊活動。右:原小胖。
原·聚場負責人告訴《新民周刊》:“十九大報告里多次提到‘美好生活,而原·聚場與這個概念不謀而合。”
一方面,原·聚場的景觀很棒,周圍還有跑道。很多業主在遛彎的時候就會到原·聚場坐坐,這是原·聚場負責人和他的團隊沒有預期到的。“業主形成了習慣,漸漸喜歡到這里來了。白天主要是中老年人過來,而晚上6點半到9點之間則是下班的年輕人——他們帶孩子來看看書,或是帶著電腦來吧臺加會兒班。大家把原·聚場當作自己家的客廳一樣,是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種感覺特別棒。”而且,原·聚場每個員工都能叫出小朋友的名字,如同以前的熟人社會。
另一方面,原·聚場的存在也對D7的居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就是因為有原·聚場,D7的房價比對面的樓盤高了10%-20%。”原·聚場負責人透露,“原·聚場落地后,D7物業繳費率也提高了很多。并不是說之前業主不愿意繳費,而是原·聚場所在地本來就是以前的物業繳費中心,但是大家懶得多跑一趟,一般到了年底才交。而現在業主們經常來原·聚場,順便就把物業費繳了。”
此外,小區自治氛圍十分濃厚——原·聚場外面的廣場上沒有喧囂的廣場舞,門前落葉也有居民自發清掃。“我們今年6月下旬運營時,曾擔心會有不遵守規矩的老人進來。但運營一兩個月后,我們發現應該擁抱這部分人,我們這個空間是歡迎所有人的。”原·聚場負責人很贊同青山周平的觀點——建筑是能夠改變人的,空間是能夠改變人的。
“我們邀請了重慶最棒的老年人舞蹈培訓機構,來原·聚場為老人們做提升培訓。這也體現了原聚場當初的目的,我們要提高你原本的生活。”原·聚場負責人自豪地表示,五個月來,業主把原·聚場當成了自己的空間,契合了原·聚場的英文名“Our Space”。“現在有小朋友在原·聚場里吵的話,家長都會及時制止。”
組織性是原·聚場區別于業主會所的重要特質,不只提供活動場所,還配有專業的Y.O團隊(Yuan Organization)長期運營,把所有知識產權把握在手中。對此,羅韶穎有她自己的思考:“關于原·聚場,東原不光是蓋了房子,而是把自己作為一個社區活動的組織者。但組織者不是主導者。我們只是要做‘點火器,社區里的人,左鄰右里,他們才是真正的‘發動機,是這些‘社鄰讓社群活動持續運轉。”
一群奉獻共享的Y.O(Yuan Organization)為牽頭人帶著大家一起創造“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社區,構建了親子、生活美學、戲劇三大社群,通過這些社群又孵化了57個興趣小群。原·聚場負責人說:“現在的業主大群,已有三四千人,覆蓋了一大半的小區住戶。其他業主群可能會投訴開發商等問題,而我們的群里討論的是孩子哪里培訓好,小區哪家餐館好等。我們做的活動在群里也會進行通知,業主的接受度很高。”

寧靜致遠。
在重慶D7原·聚場,清潔大姐是9棟的留守婦女,店員是對面7棟的小美女,朗讀群是10棟的金融青年……他們都是Y.O團隊的一員。
更有趣的是,原·聚場的館長是一只名叫“原小胖”的貓咪,如今已經成為重慶原·聚場的明星。事實上,原小胖原本是一只流浪貓,小區有一位好心人一直在喂養它。原·聚場的工作人員知道這件事后就收養了它,從此原小胖就登上了生活巔峰——它每天大多數時間都慵懶地躺在沙發上,每當有客人進來,原小胖會在前面帶路,陪著他們參觀,非常稱職地扮演著館長和形象代言人的角色。或許在這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美好,讓一只流浪貓都有了歸屬感。
除了原小胖,原·聚場這一IP也有了自己的一系列文創產品。例如,北京奧運服裝設計師、東原業主梁明玉,為原·聚場定制文創作品——“靈囊”。而“原物”文具等文創產品也相應問世,向人們傳遞“回歸生活本真”的生活態度,使得原·聚場深入人心。
易居研究院智庫總監嚴躍進分析,對于東原來說,此類社區品牌項目的推出,顯示出其對于社區經營的新理念和運籌能力。從實際情況看,東原當前正通過此類標桿項目來梳理社區經營的新模式。尤其是在社區經營的概念相對較多的時候,東原通過此類社群空間的打造,進而可以形成一個較好的市場認可度和品牌影響力。
隨著重慶項目建立的口碑效應,東原開始向全國推廣原·聚場。據悉,原·聚場所有的活動策劃及搭建,均由原·聚場自身的Y.O團隊策劃落地。所有的知識產權把握在原·聚場手中,為資源對外輸出和自我復制創造了條件。
據悉,原·聚場將在4座城市復制8個項目。按照規劃,武漢、杭州、昆明、成都將先一步迎來原·聚場落地。在此之后,東原將在更多城市推廣原·聚場。屆時,東原的俱樂社區理念將會全面開花結果。
至于一線城市,何既君透露,東原將在上海建造一個原·聚場的品牌館,和重慶D7原·聚場不同,上海的這個品牌館是一個完全對外開放的,除了有咖啡館和吧臺等消費場所,還有東原高端系列的展示,相當于一個消費場所和公共空間的集合。
為了找到適合原·聚場的設計師,東原先后接觸了100多個設計師,最后選擇了設計鐘書閣的李想和設計混沌研習社的齊帆等幾位設計師。選擇他們的原因是為了讓每一個空間都有亮點。當然,雙方合作最重要的前提是:理念一致,請來的是致力于建筑改變生活、更新社區、更新城市的設計團隊……
據悉,國內許多房企已經參觀了重慶原·聚場,對于東原的這一模式贊不絕口。東原也和同濟、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聯合建立社區研究所,原·聚場就是社區關系研究的最佳樣本。
房企新貴的中國夢
優秀的產品力是所有房企生存的關鍵。一直以來,東原就追求設計出一套良性的生態系統,讓業主真正喜歡生活在東原的社區里。這套獨特的社區生態系統,也是東原社區與其他社區最大的差異化所在。原·聚場的加入讓東原基于社區關系運營的核心產品貨架,更加豐滿和完善。
不難發現,致力打造成“城市運營服務商”的東原,從早期的1.0時代“靠溝通吃飯”,到2.0時代的“讓連接發生”,實現社區內人與人之間更有質量的連接,再到3.0時代的“俱樂社區”規劃,東原深度挖掘社區內部資源,打通內外部資源的分享系統,東原社區運營理念不斷迭代更新。

原·聚場已經成為小區居民的“公共客廳”。
今年3月,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聯合發布榜單,東原地產比肩萬科,躍升“2017年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新社區文化運營5強”名單第2名。
在羅韶穎的計劃中,東原地產將堅持走差異化道路,為此需要一個基本規模,這個規模的下限是500億。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把總部搬到上海后,東原制定了新的發展目標:2018年,實現500億+的業績規模;預計到2025年,發展為基于并購合作友好型生態組織、社商PLUS、俱樂社區、創新業務下的強超額盈利能力組織。
可以預見,隨著原·聚場的創新和推廣,東原在不斷提升自我社區運營能力的同時,也為行業下半場的創新轉型提供了示范,而中國社區運營也正在迎來全面革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