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這讓億萬農民吃了“定心丸”,無論是普通農戶還是土地流轉經營大戶,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之后,都可以放心加大對農田基礎設施和改良土壤質量的投入。
耕地安全是糧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對國家的整體戰略安全意義不言而喻。就目前來看,“18億畝”紅線概念已深入人心,長期堅守應該問題不大;最關鍵的是如何對癥下藥,改善耕地質量。
在改善耕地質量上,既要確定數量和質量保護并重的原則,也要明確管控修復與科學用地并舉的思路。首先,在對全國耕地質量摸排調查和監測分析的基礎上,以科學數據體系劃定具體的質量紅線指標。其次,嚴格按照基本農田控制線的劃定范圍,合理布局工農業生產,從源頭上管控工業污染進入耕地。第三,加大投入修復受污染耕地。 (陳發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