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慶+張奮+羅玉雙+黃春紅+楊品紅
摘 要:針對目前農科專業人才培養方式與市場或者技術前沿脫節,及湖南文理學院農科專業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農業人才培養的瓶頸問題,以湖南文理學院第一個教育部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的建設為契機,進行了基于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與農科類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的互動性研究與實踐。在進行地方高校農科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的調查基礎上,提出校企聯合培養農科專業人才新模式;遴選合作培養企業,與企業共同制定農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培養“雙師型”教師,制定考核評估體系;探索“雙師型”隊伍建設與農科類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的互動機制。在建設好基地的同時,打造了一支實踐能力強的雙師教學隊伍,培養了適合行業、企業和用人單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應用能力的農科專門人才,實現了校企雙贏。
關鍵詞:雙師型教師;農科教;人才培養;地方高校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7.11.025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bottleneck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cultivation in our university, the shortage of market or technolog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specialty teachers,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type" teachers and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base was first training bas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cooperation talents in our school.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cultivating agricultural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new model of cultivating agricultural tal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selected and cooperated to cultivate enterprises and cooperated with enterprises to develop agricultural talents training programs, formulate an assessment system, to explore the "double typ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and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 of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interaction mechanism. As construct a good base, created a practical ability of "double type" teachers team, cultivated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capacity of agrotechnical talents who would be fit for industry, enterprises and employers need it achieved a win-win school and business.
Key words: double professionally titled teacher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心從擴大辦學規模向提高教育質量轉變。教育部于2014年出臺“關于地方高校轉型的指導性意見(征求意見稿)”要求地方高校以校企合作為主要途徑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發展培養高層次技術人才。作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湖南文理學院于2013年成功獲批了第一個教育部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以基地建設為契機,進行了“基于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與農科類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的互動性研究與實踐”,獲得湖南省教育廳和湖南文理學院教學改革重點支持,研究探索校企合作、雙師型教師培養,以提高農科人才培養質量適應地方院校轉型發展的需要。
1 研究目的與意義
1.1 建設國家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
將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教育部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建成集實踐教學、技術研發與創新及人才培養為一體、面向本校及其他高校多個專業開放共享的國家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示范基地。使基地成為實踐教學改革的輻射源,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示范區,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基地。
1.2 實現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新機制,推進教育教學與生產實際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構建新型的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模式,加強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有效培養,提高學生動手能力[1]。endprint
1.3 培養雙師型教師
借助人才培養基地這個平臺,有計劃地安排專業教師參與企業的生產、管理過程,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培育雙師型教師,達到為企業輸送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水平應用型技術人才的目的。
2 研究基本思路和具體措施
2.1 構建應用人才培養的教學方案
學校和基地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簽署合作協議,建立責、權、利明確的合作辦學新體制。組建由基地技術人員和行業部門專家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專業課程設置等進行研究論證,確立“一、二、三、四、五”的課程結構體系,“一”指課程體系突出實踐技能這一條主線,強調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二”即理論與應用并重; “三”指公共課、專業課和實踐課三大模塊;“四”即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方向和綜合應用四大平臺;“五”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學與生產、校內實驗與校外實踐、應用能力培養與創新素質教育、實踐教學與研究能力、學校專職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等五結合[2]。制訂 “3+1”的地方高校農科業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校學習三年,最后一年實踐環節在企業完成。
2.2 基于校企合作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2.2.1 進行雙師型教師需求分析 針對培養高水平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雙師型教師狀況設計問卷進行調查。通過調查研究了解“雙師型”教師的現狀,并加以統計分析研究雙師型教師的需求。
2.2.2 探索雙師型教師培養方式 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一是聘請企業行業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二是建立教師下企業鍛煉的制度,要求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三是以企業科技特派員的形式,派遣教師到企業參與企業生產管理;四是校企合作實現人才互通,保證兼職教師來源渠道的暢通。
2.2.3 健全雙師型教師培育效果考核體系 將考評的重點放在涉及專業性、技術性的實踐操作能力方面,淡化教師的學術科研標準。將教師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發明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等所獲成果作為考核依據,建立企業、行業、學校三位一體的綜合考核體系。
2.3 “雙師型”隊伍建設與農科類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的互動機制
課內教學過程在一線領域從事具體實踐,教師與學生接觸頻繁,充分體現師生互動,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個人愿望和特點,實施因材施教;學生也可以了解教師的意圖,做好必要的準備。探索“雙師型”隊伍建設與農科類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的互動機制,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并在相互探討的過程中實現師生共同提高。
3 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3.1 學術成果
先后撰寫發表教學改革研究論文5篇。分別于2014年11月、2015年3月、2015年7月、2015年8月在《黑龍江畜牧獸醫》雜志上發表“構建地方高校動物科學專業與企業對接培養應用型人才新模式的探索”、“地方高校教育部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探討——以湖南文理學院為例”、基于國家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的地方高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討、“基于國家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的實踐教學內容與形式的探索”[4]等4篇研究論文,2014年12月在《家畜生態學報》雜志上發表“地方高校以就業為導向動物生產實習的改革與探索” [5]。改革了雙師型教師考核體系,建立了企業、行業、學校三位一體的雙師型教師綜合考核體系。
3.2 基地條件得到改善
2014—2015年國家、省廳及學校共投資100萬元對國家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的實踐條件、學生培訓室及學生住宿條件進行了改造。對用于基地實訓指導教師教學技能的培訓與學生實踐技能培訓的基地培訓室,購置了計算機及網絡配件,安裝上網設施。學生食宿等配套設施建設,改造學生宿舍5間,實現無線局域網全覆蓋,做到了一次性滿足30名學生的食宿條件。
3.3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初見成效
建設了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使教師的實踐水平、在企業行業的知名度大幅提高。聘請了基地的周工建、陳克忠、張小立、楊福忠、王曉燕、李夢軍等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的技術人員9人為湖南文理學院實踐指導教師。學校連續3年選派韓慶、王京仁、成鋼、羅玉雙、楊品紅等教師參與企業實踐或進行生產指導,選派新進博士夏虎、張運生、石鵬靈、類延菊等到天泓漁業、大湖股份、海大飼料及澧縣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掛職鍛煉3個月以上。教師通過下企業掛職與實踐,提高了教師的實踐水平和在行業中的知名度,楊品紅教授受聘為大通湖天泓漁業股份有限公技術總監,王京仁教授受聘為惠生肉業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韓慶教授受聘為常德龜山坪龜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并評為2014—2015年度湖南省優秀科技特派員,成鋼副教授指導安鄉養羊發展,羅玉雙教授指導南美白對蝦養殖成效顯著。經統計,“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了80%。
3.4 社會影響大
國家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成效顯著。基地實行開放管理、共享運行。建立開放共享的信息平臺,定期向社會各界發布實踐基地有關信息。基地現已向省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開放,每年均接納來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南師范大學、上海海洋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等高校的學生來基地進行教學實習和科學研究。通過建設,真正使基地成為了實踐教學改革的輻射源,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示范區,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基地。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社會競爭力加強,動物科學專業和水產養殖學專業學生就業率達100%,工作后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
4 結 語
進行基于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與農科類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的互動性研究與實踐,建立了校企雙方共同制定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體系,使培養方案更適合生產實際;建設好了國家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實現了基地開放管理、共享運行;建設了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使教師的實踐水平、在企業行業的知名度大幅提高;改革了“雙師型”教師考核體系,建立了企業、行業、學校三位一體的“雙師型”教師綜合考核體系;強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動手能力和社會競爭力,實現了學生培養與就業的無縫對接[6],學生就業率達100%,工作后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總之,實現了校企雙贏。
參考文獻:
[1]韓慶,黃春紅,成鋼,等.構建地方高校動物科學專業與企業對接培養應用型人才新模式的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11(z1):108-109.
[2]韓慶,楊品紅,張奮,等.地方高校教育部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探討——以湖南文理學院為例[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3(下):136-138.
[3]韓慶,楊品紅,張奮,等.基于國家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的地方高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討[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7(下):171-172.
[4]韓慶,楊品紅,張奮,等.基于國家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的實踐教學內容與形式的探索[J].黑龍江畜牧獸醫, 2015,8(下):175-176.
[5]李淑紅,王京仁,成鋼,等.地方高校以就業為導向動物生產實習的改革與探索[J].家畜生態學報,2014,35(12):94-96.
[6]徐英輝,申茹.校企共建藥學專業“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探索——以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藥學專業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19):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