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浚興 譚文峰 莫茲清
(廣東江門市中心醫院 心血管內科 廣東 江門 529030)
球囊支架對吻技術與拘禁球囊技術治療冠狀動脈分叉病變對邊支的保護作用比較
賴浚興 譚文峰 莫茲清
(廣東江門市中心醫院 心血管內科 廣東 江門 529030)
目的比較球囊支架對吻技術(BSKT)與拘禁球囊技術(JBT)治療冠狀動脈分叉病變對邊支的保護作用。方法選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就診于江門市中心醫院心內科需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BSKT組和JBT組,各40例,比較兩組患者術中TIMT 1級發生率,邊支夾層發生及補救球囊擴張率,術后1個月出現胸悶胸痛、心電圖及肌鈣蛋白改變率,術后6個月平板運動試驗、冠脈CT和冠脈造影異常率。結果BSKT組患者邊支夾層發生率高于JB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SKT組TIMI 1級檢出率低于JB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其他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BSKT治療冠脈分叉病變,術中邊支夾層發生率較高,但術后中期療效高于JBT組,遠期療效尚需進一步隨訪。
球囊支架對吻技術;拘禁球囊技術;冠狀動脈;分叉病變;邊支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冠心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在心內科的應用率大幅上升。冠狀動脈分叉病變介入治療約占PCI總數的16%[1],但由于該類病變復雜,PCI治療過程心臟不良事件(心肌梗死、靶病變血運重建、支架內血栓)發生率較高[2],因此,如何降低冠狀動脈分叉病變PCI治療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治療效果成為PCI領域的一大難題。目前臨床針對分叉病變PCI治療中邊支保護技術眾多,其中球囊支架對吻技術(balloon-stent kissing technique,BSKT)和拘禁球囊技術(jailed balloon technique,JBT)是較常用的邊支保護技術[3]。本研究對冠心病分叉病變患者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旨在比較BSKT與JBT治療冠狀動脈分叉病變對邊支的保護作用。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就診于江門市中心醫院心內科的80例需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球囊支架對吻組(BSKT)和拘禁球囊組(JBT),每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中的治療標準,且術中需要進行分支保護。排除標準:左主干分叉病變者;有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禁忌證者;預計存活時間<1 a者;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者。BSKT組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60~72歲,平均(65.5±5.0)歲;JBT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59~73歲,平均(66.1±4.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治療方法患者在介入治療術前1 d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各300 mg。治療后需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至少1 a。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中BSKT組在分叉病變的主支及邊支中均放入標準導絲,在邊支放入與邊支直徑相近的單軌球囊,主支放入冠脈支架,先以命名壓充盈邊支球囊,再釋放主支架完成邊支球囊-主支支架對吻后再退出邊支球囊,造影檢查結果無異常后撤出導絲;JBT組先在主支放入支架,再放入邊支球囊,使邊支球囊近端超出主支支架近端2 mm,再以命名壓釋放主支架,充盈邊支球囊,撤出邊支球囊保留邊支導絲,造影提示結果良好后撤出主支及邊支導絲。
1.3觀察指標記錄組術中TIMT 1級發生率;邊支夾層及補救球囊擴張情況;術后1個月患者出現胸悶胸痛、心電圖及肌鈣蛋白改變率;術后6個月平板運動試驗、冠脈CT和冠脈造影檢查異常率。
1.4統計學處理選用SPSS 21.0進行數據處理,定性資料以率(%)表示,組間術中并發癥發生率、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術中并發癥兩組患者術中TIMI 1級發生率和補救球囊擴張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BSKT組邊支夾層發生率高于JB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2術后短期及術后6個月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兩組患者術后短期胸悶胸痛及心電圖改變和肌鈣蛋白升高發生率及術后6個月復查發現平板實驗異常率、冠脈CT血管異常率和TIMI 1級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3。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短期不良事件發生情況[n(%)]

表3 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不良事件發生情況[n(%)]
冠狀動脈分支血管參與心臟側支循環的建立,與心肌細胞的存活密切相關,對維持左心功能意義重大。因此,冠狀動脈分叉病變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目前常用的一種手術方式,但其操作難度高、手術成功率低[4],且由于冠脈分叉處血液湍流及剪切力的影響,在手術時易出現斑塊移行、血管嵴移位、管腔內血栓形成而影響邊支血運,出現圍手術期心肌梗死和靶血管重建等不良事件[5]。因此,尋找一種能減少術中斑塊移行、血管嵴移位的操作方式,成為邊支保護技術的研究熱點。
BSKT是一種新型的邊支血管保護技術,術中能通過預埋球囊來迅速恢復邊支血運,減輕急性閉塞導致的心臟損傷,形成穩定的血流并能在主支支架釋放時為邊支提供保護。本研究通過對比BSKT組和JBT組患者術中及術后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研究結果顯示BSKT組患者術中邊支夾層的發生率高于JBT組,但術后6個月復查時TIMI 1級發生率低于JBT組,研究結果表明BSKT對邊支的長期保護作用較好。
Jin等[6]使用BSKT進行PCI時發現,BSKT能通過預置球囊擴張來阻止主支支架釋放引起的斑塊向邊支的移動,從而改善邊支血管的血運狀況,降低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王琰康等[7]通過對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發現BSKT技術能夠減少老年患者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以上研究均與本研究結論相一致,進一步驗證了BSKT技術能減少冠狀動脈分支病變行PCI治療時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BSKT治療冠脈分叉病變,術中邊支夾層發生率較高,但術后中期療效高于JBT組,遠期療效尚需進一步隨訪。
[1] Redfors B,Genereux P.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Bifurcation Lesions[J].Interv Cardiol Clin,2016,5(2):153-175.
[2] 楊昊翰,張冬,王昊,等.冠脈分叉病變主支血管支架置入術后分支閉塞的預測因素[J].中國分子心臟病學雜志,2015,(6):1516-1521.
[3] 李龍虎,金哲,王美蘭,等.冠狀動脈分叉病變的主動球囊保護技術:球囊支架對吻術[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4,(3):181-184.
[4] Ng A K,Jim M H.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Bifurcation:How Can We OutPerform the Provisional Strategy[J].Clin Cardiol,2016,39(11):684-691.
[5] Lee J M,Koo B K,Kumsars I,et al.Coronary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in bifurcation stenoses: what have we learned?[J].EuroIntervention,2015,11 (SuPPl) V:V59-V63.
[6] Jin Z,Li L,Wang M,et al.Innovative provisional stenting approach to treat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balloon-stent kissing technique[J].J Invasive Cardiol,2013,25(11):600-604.
[7] 王琰康,葉春華,唐昱,等.BSKT技術治療老年冠心病分叉病變的療效[J].實用臨床醫學,2016,17(12):8-9,25.
江門市科學技術局(江科〔2016〕98號第9項)。
R 541.4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1.014
201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