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克疾
中國和印度作為兩大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一直是全球市場的焦點。中國重視與印度發展經濟關系,然而印度民間時不時傳出雜音卻令一些中國人望印度而卻步。莫迪執政以來,中印經貿關系很大程度上是印度整體經濟表現的縮影。
在全球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印度憑借低位崛起的后發優勢、廣闊的市場空間,低廉的用工成本,再加上“莫迪旋風”帶來的改革紅利,2014年、2015年、2016年GDP增速分別達7.5%、8%、7.1%,一度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
雖然有專家質疑印度GDP增速是調整統計方法后“注水”的虛高指標,但是印度炙手可熱的投資市場卻至少從側面印證了其經濟的紅火程度。根據印度工商部統計,印度2016財年接受外商直接投資流量為601億美元,在2015財年556億美元的基礎上繼續上漲。
然而,在外商投資加速流入的背景下,同期印度的出口額卻出現明顯下滑,這一方面是受到全球需求放緩的大環境的拖累,另一方面也說明印度利用外資實現“印度制造”的勃勃雄心仍需時日。
中印經貿關系也是如此:中國對印投資額快速增加,但是印度出口依舊疲軟,對華貿易赤字居高不下。2016年,中印雙邊的貿易總額為700.8億美元,不僅沒有達到雙方2015年設定的1000億美元貿易額目標,比起2015年的716.3億美元還縮水了2.2%。同時,印度對華貿易逆差仍在不斷擴大中,2016年赤字已達465.6億美元。印度在暫停鐵礦石等原材料對華出口以后,始終缺乏適銷于中國市場的出口產品,導致貿易赤字常年累積。從某種角度上說,印度若不及時調整自身帶有缺陷的產業結構,其與中國貿易聯系越緊密,對華貿易逆差就越大,這極易成為某些政治勢力宣揚極端民族主義的借口。
與貿易相比,投資是中印經貿關系近年來的最大亮點。根據印度官方統計,中國是印度增長最快的外資來源國,排名從2011年的第35位躍升至2016年的第17位,年投資額也從2011年的區區1.02億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10億美元。如果加上經由香港、新加坡等離岸金融中心的中國資金,中資赴印的真實規模甚至可能達到現有數據的3倍。
雖然中國對印投資增長迅猛,但無論是其占印度整體吸引外資,還是占中國整體對外投資的比例都不顯著。2016年中資僅占印度吸收外資總存量的0.5%。有趣的是,雖然中國對印投資的占比不算高,卻有遠超其體量的社會曝光率和市場影響力。這是因為中國赴印投資的大部分項目落實在手機、家電、移動APP、電商、高端房地產等兼具日常屬性和高新屬性的領域。例如,為了應付嚴苛的零部件本地化要求,海爾、美的、TCL等家電企業和小米、華為等手機廠商都已經在印度投建生產線。根據2017年5月的最新調查數據,在印度市場銷量前五的手機廠商中,中國已霸占四席,占據市場份額高達51.4%。
與家電、手機等制造業外商直接投資并駕齊驅的是創投領域。印度和中國擁有相似的人口基數、相似的發展速度,兩國卻有著明顯發展代際差距。因此,印度也常常被視為10年前的中國,成為一些中國投資人高度關注的海外市場。在這種背景下,大量中資涌入印度,其中大部分旨在復制中國移動互聯網、房地產近年來的發展奇跡。
中國現在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因此雖然相比中美、中日貿易關系,中印之間的相互依存度具有一定彈性,但是許多中國企業仍需依賴印度市場生存。對許多中國企業來說,國內市場競爭激烈,趨于飽和,印度可能將提供企業的下一個發展機遇。與此同時,對印度來說,中國產品也具有無與倫比的適銷性,“中國制造”的性價比和規模化供應能力,也契合了印度市場對于商品物美價廉的要求。
雖然隨著莫迪改革印度國內的營商環境已經有明顯好轉,但是如果印度想要真正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合格一員,首先要管控的就是它的國內政治風險——政府不作為、政黨亂斗、社會泛政治化、經濟民族主義、資源民族主義等等。只要有這些政治風險存在,哪怕再高的商業利潤,外商投資也會望而卻步。
具體拿中印關系來說,雖然洞朗對峙已經平息,但是在沖突過程中印度社會和一部分政府官員對中國公司和資本表現出的深深惡意卻不能不讓人警惕。10月底,印度的經濟民族主義組織“本土覺醒”,還組織了超過10萬人的“抵制中國貨”游行。再如,印度還在2016年修改完善了《敵國財產法》,旨在審查印度境內的中國和巴基斯坦公民與公司財產。這也是我們不得不警惕的一點。▲
(作者是盤古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