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暉
【摘要】目前小學說明文教學中學生存在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較低的現象。本文論述在小學說明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有效策略:應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興趣;結合教學內容,教給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方法;開展合作學習小組活動,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各學科之間的滲透,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鞏固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關鍵詞】說明文 搜集信息 處理信息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A-0094-03
在信息化社會,信息資源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面對瞬息變化的新形勢,我們應該與時俱進,注重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具有鮮明的綜合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征。語文課程標準第十條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見,提高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駕馭信息、利用信息尤其重要。
一、目前小學說明文教學中存在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較低的現象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入選的作品類型十分豐富,小學生喜歡學習故事性強的記敘文,感情充沛、語言優美的散文,抑揚頓挫的詩歌,對枯燥乏味說明文敬而遠之。在小學說明文教學中,課前,老師一般會布置學生預習課文,課外搜集跟學習內容相關的信息資料。通過長期觀察,筆者發現小學生普遍存在以下幾種現象:(1)有的學生不喜歡閱讀學習說明文,把搜集與學習內容相關信息當做一項可做可不做的作業。(2)有的學生為了應付老師的檢查,胡亂從課外輔導書上摘抄信息資料上交。(3)有的學生自己懶得動手,索性讓父母幫他們搜集信息。(4)有的學生很用心地去搜集信息,由于搜集來的信息太多,不會處理,在課堂上匯報的時候,無法有效地展示,導致搜集信息的熱情慢慢消退。從以上現象可以看出,在小學說明文教學中小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還比較弱。
二、在小學說明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2001年我國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其中提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可見,我國現階段的教育十分注重對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知識的文章體裁,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說明文,相對于其他文體的課文來說,沒有曲折情節吸引人,沒有鮮活形象影響人,也沒有濃郁情感感染人。因此,許多學生不愛學習說明文。許多老師認為說明文內容簡單,寫法平實,學生一讀就懂,因而在平時上課只是簡單地讓學生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掌握說明方法。這樣,就弱化了學生對說明文的深入認知和閱讀興趣,影響了說明文教學的效果。
筆者認為,要想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應注重培養小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小學生最終習得學習方法,使學習說明文的過程變呆板為生動,變枯燥為有趣,變抽象為具體,變膚淺為深入。
三、在小學說明文教學中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應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興趣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知識是這樣,搜集和處理信息也是這樣。為了激發學生搜集信息的興趣,在教學中筆者善于結合教學內容,利用現有信息資源,創設教學情境。每節課開始的幾分鐘至關重要,如果學生在課堂的開始充滿興趣,那么這堂課的效果會比較好。對于說明文,教師更應該精心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積極愉快的情緒學習課文。例如,在執教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月球之謎》這篇說明文時,筆者用多媒體設備播放PPT課件,配上優雅的輕音樂: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遐想!接著,教師輕聲問:人們會想什么呢?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月球是從哪兒來的?月球上面有些什么東西?它跟地球一樣嗎?……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了,筆者趁勢引導:月球太神秘了,讓我們好好閱讀課文《月球之謎》,了解課文列舉了哪些月球之謎。讓我們一起來搜集相關的信息資料!
又如,在導入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果園機器人》一課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科技館招收講解員。如果你想去應聘,你能介紹目前我們人類發明了哪些機器人嗎?它們能幫我們人類做哪些事?學生根據自己平時的課外閱讀積累和生活觀察,自己制作PPT演示,積極踴躍發言——有的介紹機器人在工廠的生產線上快速焊接,精確組裝汽車;有的介紹在神秘莫測的海底,機器人在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有的介紹軍事領域的無人機……講的同學熱情投入,聽的同學興趣盎然,場面非常熱烈。同學們體會到平時注意搜集信息帶來的喜悅,原來外面的世界這么精彩!說明文的學習可以變得這么有趣!
(二)結合教學內容,教給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方法
做事要講究方法,學習要掌握方法,搜集資料也要講究方法。懂得方法的話,會事半功倍,否則就會事倍功半,因而教師的示范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太陽》這篇課文時,筆者會親自用電腦示范如何通過網絡搜集關于太陽的圖片、文字信息資料;引導學生上網搜集信息,從搜索詞條的輸入,到內容的選擇、內容的瀏覽以及資料的下載、復制等,都親自教給學生操作方法。通過教師示范,學生感受到了上網搜集信息的優越性——方便、快捷、圖文并茂、資料豐富,同時也打開了思路,主動通過網絡、書報、電視、廣播等途徑,搜集關于太陽與人類關系的信息資料。有的學生還到學校圖書室、市圖書館、區圖書館查閱搜集太陽與大自然環境變化的信息資料……通過信息搜集,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更全面,體會也更深刻,最終明白信息無處不在,只要做“有心人”就能搜集到大量有用的信息資料。這時,筆者再指導學生有目的地根據主題將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加工,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培養學生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當然,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慢慢引導。endprint
(三)開展合作學習小組活動,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說明文教學中,筆者常常組織學生建立以四個同學為單位的“合作學習小組”,讓學生根據老師制作的《信息搜集卡》里的學習要求,在小組內分工:小組長負責指導、監督,小組成員負責采集信息、信息分類和處理、組織匯報成果。小組成員利用課外時間搜集信息資料,匯總處理搜集到的信息,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匯報成果。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課時,筆者首先讓學生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小組閱讀課文,分別從民居的位置、作用、材料、結構、文化特征等搜集信息資料,填寫《信息搜集卡》;然后讓同組的同學分工合作,搜集和處理信息;最后在全班匯報交流信息,評比哪組的同學最能干。學生積極踴躍參與,閱讀課外書報,上網搜集信息,匯集整理信息資料,再分組交流信息。通過搜集和整理信息,學生們更深刻體會到:我國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在適應與改造大自然的漫長歲月中創造出來的。
在合作學習小組的活動中,在學習“小伙伴”的引領下,合作學習小組的同學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團隊意識增強了,交流與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通過各學科之間的滲透,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有意識地滲透其他學科的知識,以此引導學生提高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執教六年級下冊《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課文時,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主題交流會。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匯報信息。學生按照興趣愛好,分為“江南水鄉民居”組,“北京四合院”組,“內蒙氈包”組……各小組同學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查閱報紙、課外書籍,搜集我國民族建筑的信息資料,然后在合作學習小組里匯總、處理、整合信息,再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組織排練,匯報信息成果。在“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主題交流會上,集郵小組的學生通過郵票展示我國民居的特色。小組成員齊心協力,有的通過網絡搜集郵票的圖片資料,有的到圖書館查找郵票的資料,有的到集郵愛好者家里拍攝珍貴的郵票照片,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匯總,再制作成PPT演示文稿(演示文稿中又安排負責尋找樂曲配樂的同學)。在集郵小組制作的精美PPT中,從普通的面值一分錢的內蒙古民居郵票開始至面值兩元錢的江西民居郵票,充分展示了我國綺麗多彩的華夏民居風貌。這些珍貴的郵票藏品,讓人贊嘆我國勞動人民在民居建筑藝術上不朽的智慧結晶。在“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主題交流會上,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壯鄉風雨橋”組。這個組介紹的是位于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程陽風雨橋,又叫永濟橋、盤龍橋。它是廣西壯族地區最典型的侗族建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搜集信息資料,學生除了到圖書館查閱資料,還在家長的帶領下,親赴三江,實地考察,拍攝視頻、照片,然后把拍下的程陽橋照片制作成PPT。有的同學通過繪畫、書法、剪紙等方式,表達自己對程陽橋的喜愛之情。在“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主題交流會上,”壯鄉風雨橋”組的組員有的播放PPT,有的展示繪畫、剪紙、書法等作品,有的扮演導游,給游客介紹程陽風雨橋,有的扮演侗族村民吹起葫蘆絲《七彩程陽橋》,有的邊唱邊跳起扁擔舞,載歌載舞……多美的景色!多么悅耳熟悉的歌聲!如何不讓人陶醉?觀看的同學也不約而同地拍起手掌,一起美美地合唱《七彩程陽橋》……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鞏固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是語文實踐活動的價值所在,語文實踐活動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徑。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筆者不時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故事會、辯論會、閱讀沙龍……利用多種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學生的信息來源,以及提高學生運用信息的機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在《果園機器人》的課堂教學中,在預習時,筆者讓學生給課文中介紹的三種機器人起名字,組織學生開展“為機器人取名字”的“金點子”比賽。一開始,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有的給機器人取“哈利”“金剛”等動畫片里人物的名字,有的取名“小胖子”“摘果機器人”……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要仔細觀察機器人的特點,根據每一種機器人的特點來取名字。學生慢慢地懂得觀察、思考,最后確定三種機器人的名字:“電線機器人”“電池機器人”“吃水果機器人”。這樣取名字,既能反映機器人獲取能源的方式,又體現科技發展的進步。學生在玩中獲得樂趣,在玩中學會了根據要求來整理、提取信息的方法,符合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在教完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果園機器人》這篇課文之后,我們在班上組織“未來的機器人”手抄報比賽,讓學生搜集課外信息,展開豐富的想象,通過繪畫、寫作文的形式,介紹自己美好的夢想。然后,召開“好好學習,放飛夢鄉”的主題班會,讓同學們通過展示繪畫作品、朗讀作文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美好理想,實現自己的價值。后來,我班學生的繪畫作品《未來的醫院》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放飛夢想揚帆啟航”活動,還榮獲“優秀獎”。
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既幫助學生拓寬了搜集信息的渠道,也為學生提供了運用信息的機會,在活動中鍛煉和提高了小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明文,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有著特殊的教學價值,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認真貫徹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引導學生在學習探索過程中,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整理信息資料,提高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更好地攝取廣博的知識,最終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責編 黎雪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