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呂華當 實習記者 金亞平/文圖
借力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廣東擴展東盟海洋漁業合作
■ 《海洋與漁業》記者 呂華當 實習記者 金亞平/文圖
6月1日,中國-東盟現代海洋漁業技術合作及產業化開發示范項目國內單位推進會在廣州舉行。據悉,該項目是廣東省獲得的第一個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項目,項目的實施標志著廣東省海洋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揭開了新的篇章。
項目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牽頭,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廣東海洋大學、廣東省海洋漁業試驗中心、廣東省漁業種質保護中心、江門市振業水產有限公司等涉漁單位參加,新加坡國立大學、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緬甸Pyi Phyo Tun國際公司、馬來西亞海盛公司等國外單位協助。
項目旨在搭建中國-東盟海洋科技合作平臺,發揮廣東省的海洋科技優勢,通過開展漁業技術培訓和產業化示范,培養現代漁業技術人才,解決海洋漁業產業發展中的苗種、養殖、病害、飼料、水產品加工及設施配套等諸多瓶頸問題,幫助提升東盟國家海洋漁業產業技術水平,建立現代海洋漁業產業。據項目實施單位有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實施內容包括建立中國-東盟現代海洋漁業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培訓中心,中國-東盟海洋生物活體種質資源庫構建和開發利用,援建緬甸現代漁業科技示范園,合作引進開發海馬、珍珠貝良種和高效養殖,斑節對蝦“南海一號”和墨吉明對蝦新品種繁育與高效養殖,構建中國-東盟現代海洋漁業技術開發與產業化示范信息數據平臺。
項目實施周期為3年,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屆時,將由外交部、財政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組成聯合驗收組進行驗收。目前,項目國內部分整體推進已超過30%,進度最快的實施單位已完成60%,在學術交流、苗種出口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2016年8月24日,廣東省漁業種質保護中心出口30000尾羅非魚苗到緬甸,這也是國產羅非魚苗首次出口緬甸,為本項目中苗種供應環節的順利實施提供了經驗與保障。
當天,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還與各國內參與單位分別簽訂項目任務書,進一步分解任務,加快推進,爭取按期按質完成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