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呂華當 實習記者 李易珊 金亞平/文圖
湛江國聯:工廠化養蝦生產全程可控
■ 《海洋與漁業》記者 呂華當 實習記者 李易珊 金亞平/文圖
【設施漁業】
近年來,對蝦養殖業的發展因病害(白斑病、桃拉病、孢子蟲病等)高發而受到嚴重的影響,從根本上提高對蝦的存活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自2012年起,對蝦養殖業越發不景氣。面對困境,一部分養殖大戶開始嘗試新的養殖模式,主要包括兩大方向:灘涂養殖和精養模式。灘涂養殖是一種原生態的養殖模式,其標志為大面積的養殖空間;而精養則是一種集約化的養殖模式,實現小面積的精細化養殖管理,通過提高單位水體的使用率,從而達到提高養殖效益的目的。湛江國聯水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毅然走上了養殖模式轉型的道路,在借鑒國內外對蝦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系統及工廠化養殖技術模式基礎上,對原有養殖場進行改造,建立一個封閉式對蝦工廠化養殖示范基地,效果立竿見影,首次工廠化養殖就獲得了成功!

建設中的工廠化養殖車間
按照對水體的利用情況,精養可細分為流水養殖、半循環水養殖和全循環水養殖。湛江國聯實現工廠化半循環水養殖管理,將更多影響養殖的因素納入可控范圍內,而半循環水的用水方式則讓環境少了一份負擔。工廠化項目總投資數千萬,工程共兩期,一期已建成4個車間(每間16個水泥池),養殖水體總面積可達35200平方米;二期將增建6個車間。車間頂部以鋼結構和農用膜為主,保溫且部分透光。與此同時,工廠化養殖受到了光線的約束,不適用微生物制劑,為此國聯改用菌相養殖。其次,國聯通過填池、重分的方式將原有的開放式養殖水泥池(面積為5畝)一分為四,改造成地膜池,在沿用傳統的供水系統的基礎上,更有效的隔絕雨水等外來污染源、控制溫度,效果優于高位池。分級養殖過程需要投入不同的設備:中間培育的水質處理設備包括砂濾罐和紫外線消毒;養成階段有蛋白分離器、三級過濾系統、自動投料機等。國聯水產全產業鏈經營模式是工廠化養殖的基礎和保障,國聯對蝦工廠化養殖是從種苗繁育、飼料營養、生物餌料培育、水質監控調節、科研中心檢驗檢測、養殖技術研發到成蝦養殖,全程可控、全封閉式的養殖模式。
整個養殖周期可分為兩個階段:中間培育和養成階段。購入規格為0.8cm的南美白對蝦蝦苗,并在放苗前進行病原檢測(常見病毒:肝腸孢蟲、不溶性弧菌)。隨后按照每個水泥池(面積為45m2)17~ 30萬的密度進行投苗。經過一個月的中間培育,體長可達到3~5cm,規格為 1000~3000頭。每天在6點至23點期間分別進行5次投料,以豐年蟲、蝦片和開口餌料等生態飼料為主。緊接著進入養成階段,將對蝦轉移至面積約為550m2(深度為1~1.2m)的地膜池,投苗密度為500尾/m2,每天在6點至21點期間分別進行4次投料,此階段主要投喂工廠化養殖專用飼料和豐年蟲。經過兩個月的養殖,對蝦規格達到30~40頭,整個過程水體鹽度應控制在15‰左右。在越冬過程中,通過鍋爐加溫,使水體溫度保持在28~30℃。期間,采用國聯公司自行配制的試劑盒,嚴格檢測水質指標(每天一次)包括氨氮、亞硝酸鹽、黃弧菌、綠弧菌等。當水體中氨氮含量超過2mg/L,會對對蝦的鰓和肝胰腺產生嚴重的損傷,此時對蝦表現為攝食量下降。



養殖車間

抓蝦

收獲
2017年1月第一批蝦苗陸續開始投放。同年3~4月,進入首批工廠化養殖南美白對蝦的收成階段,存活率達到80%左右。整個項目共使用56個池進行工廠化養殖試養,其中畝產最高達到4000斤,規格為30~40頭,平均畝產為3000多斤。首次養殖初有成效,但仍與目標畝產5000斤有差距,后期將嘗試提高放苗密度、提高成活率等措施提高產量,穩產和高產是最終目標。本次試養為國聯的工廠化養殖道路提供了一定的經濟支撐,一斤蝦的養殖成本約為15塊,塘頭價為30塊左右,利潤頗豐。
水質處理作為最重要的管理措施貫穿養殖的始終,國聯采用生物濾池進行養殖水體的部分循環使用,生物濾池應為黑暗、干凈、無懸浮物,這種狀態可使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以及其他菌類能充分發揮作用。在發揮菌相對水質調控的重要作用的同時,還應注意給菌類的生長營造一個較好的生態環境。對于硝化細菌和反硝化細菌所需的能量來源,國聯以紅糖、糖蜜和米糠等作為碳源,從而提供其所需的營養,這是一種最新的嘗試,目前仍處于摸索的階段。把握水質處理的關鍵節點是工廠化養殖的重點,在養殖前期(20天以內)采用只加水不換水的措施,這一階段采用生物絮團、菌相養殖的處理手段,將光合細菌直接潑灑于池水中即可。利用光合細菌進行水質和底質凈化,可有效降低氨氮的含量。養殖后期因投料量增大,養殖水體的透明度過低,同時氨氮和亞硝酸鹽的含量高,此時需要換水以保證水質,換水率為養殖水體的10%~20%。另外,納米管立體增氧也是水質處理的有效方法,可同時用于中間培育和養成階段。每個池塘設有看料臺,由相關人員進行每天的池塘撈底操作,以防富余飼料對水質造成污染。飼料原料和營養配比是提高飼料品質的關鍵,每天定時、定點投喂自行研發的工廠化飼料。
作為海洋食品的供應商,國聯在全封閉式的車間內,實施嚴格的分段處理。第一次越冬育苗效果顯著,時值夏日,國聯的工廠化養殖迎來了一個新的難題,如何在保持通風的同時,盡可能降低降溫設備對對蝦的影響。另外,構建信息化的管理系統是國聯接下來的重點工作,將對蝦生長、水質控制和投入與產出等情況進行信息化搜集和儲存,有利于日后工作的統計和查找,通過分析所記錄的數據,便于提前判斷病害發生、出蝦等時間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