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廖靜/文圖
廣東深水網箱:拓展海水養殖新空間
■ 《海洋與漁業》記者 廖靜/文圖
【設施漁業】
抗風浪網箱養殖技術是發展現代海洋農業最重要的技術,是海水養殖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珠海從香港引入了海水養殖魚排(俗稱“傳統網箱”,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標準稱謂為“普通網箱”),首創了國內海水網箱養殖生產方式。
由于其投資小,獲利豐厚,迅速掀起了全國沿海普通網箱養殖投資熱潮。深水網箱養殖也迅速上升為海水養殖中的“香餑餑”。目前,全國沿海港灣有普通網箱多達150萬箱,面積約5397萬平方米,年產魚約44萬噸。

截止2015年12月,廣東擁有普通網箱501萬平方米,年產魚11.8萬噸,占全國普通網箱養魚產量的24%。廣東省從事海水養殖專業人員12.3萬人,占全國海水養殖專業人員的13.5%。廣東省是國內最先實施深水網箱養殖的省份,也是國內深水網箱研發中心所在地。
2000年,廣東省率先在國內實現了國產化深水網箱系統養殖裝備。2005年率先發布《廣東省深水網箱養殖發展規劃(2005—2015)》,并在2009年進行了補充修訂,提出要逐步構建深水網箱養殖產業園區。
目前,廣東省擁有HDPE深水網箱1800多箱,投影面積約50萬平方米,養殖水體270萬立方米,主要分布于潮州柘林外海、珠海枕箱島外海、陽江大鑊島、湛江特呈島外海及周邊海域等四大產業園區。
隨著廣東省沿海工業、港口物流業、濱海旅游業等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普通網箱對抗風浪能力的局限性,離岸網箱養殖將成為未來海水養殖的主要方向。
廣東省深水網箱養殖發展規劃(2016-2020年)指出,規劃期末,新增深水網箱將達2000箱以上,預計可新增養殖產量4萬噸以上。預計廣東全省深水網箱總數量累計可達4000箱,年產優質魚約7萬噸。


抗風浪網箱由框架、網衣、錨泊三大系統構成。框架主要解決養殖載荷和養殖主張形式;網衣主要解決養殖水體包圍空間;錨泊主要解決養殖系統固定及安全。
近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完成了抗風浪深水網箱養殖技術研究。歷經十多年的研究,我國突破了網箱抗風浪關鍵技術,建立裝備技術工程理論和高海況養殖安全技術,使我國一躍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全面掌握抗風浪網箱養殖工程技術的國家。
目前,抗風浪深水網箱養殖的魚類主要有大黃魚、美國紅魚、軍曹魚、卵形鯧鲹以及鯛科魚類和鲆鰈魚類等,其中卵形鯧鲹養殖量居前列。卵形鯧鲹俗稱金鯧,一般當年魚苗在正常養殖條件下可超過500克/尾,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現已成為廣東海水網箱的主要養殖品種。
據了解,廣東研究單位系統研究了波浪流場中深水網箱水動力學特性,構建了網箱數值模擬、物模試驗、實物測試平臺,為我國抗風浪網箱工程設計與制造奠定了理論基礎;以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為網箱主體,在我國構建了抗風浪、大容量、高效率、外海深海設施養殖模式;集成應用海洋工程、材料工藝、機電工程、計算機等技術,開發出抗風浪網箱制造核心關鍵技術,創制出適合我國海況養殖的國產化抗風浪網箱。
當前,網箱的抗風浪性能達14級臺風、6級波浪,耐流能力達1.96節。使我國20~40米水深海域成為設施養殖的重要場所。同時,以抗風浪網箱養殖為紐帶形成的巨大產業鏈,拉動網箱制造和網箱養殖兩大產業的發展,成為我國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深水網箱可按50年一遇(臺風14~16級)、25年一遇(臺風12~14級)、5年一遇(臺風10~12級)標準,結合當地15~100米開放式海洋環境進行設計、制造與海上建構,新型的HDPEC60深水網箱載魚量高達60噸,與國外同類型網箱相比,網箱制造成本僅為其五分之一。
而在增產增效方面,專家透露,深水網箱養殖產量達10~30噸/箱,單位水體產量是普通網箱的2.5倍,成活率比普通網箱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