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實習記者 羅茵 記者 孔一穎/文圖
順德生生:運用物聯網 養魚智能化
■ 《海洋與漁業》實習記者 羅茵 記者 孔一穎/文圖
【智慧漁業】
近年來,隨著水產養殖環境的變化,傳統養殖模式的優勢逐漸減小,作為順德區最早開始探索工廠化水產養殖的公司,生生農業集團已經在這條路上積累了一定經驗,除了利用工廠化養殖對成品魚進行深層潔凈外,他們還探索物聯網在水產養殖領域的應用,嘗試用科技改變水產養殖的習慣,用數據代替眼睛作出更為準確的判斷。
6月23日,記者走訪了生生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廣東順德綠源水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源公司”)的工廠化養殖基地,物聯網應用后帶來的安全可控和工廠化養殖帶來的品質提升,在這里都是顯而易見的。

展覽缸里帶二維碼標識的“珍品”
下午3時,記者走進綠源公司,這個養殖基地占地約150畝,內有2個工廠化養殖基地、1個水產品加工廠和15個標準化養殖魚塘,功能集水產養殖技術示范、成品魚養殖、收購、加工、銷售于一體。
進入位于基地中部的一期工廠化養殖車間可以看到,其進門處就設置了一個單獨房間,內設“物聯網的智能水產養殖系統”監控平臺,該房間面積約15平方米,有8個LED顯示屏,覆蓋了200畝的養殖水面,可全天候在線監測魚塘的主要水質指標,包括溶解氧、水溫、鹽度、PH、濁度和水位6項。據悉,該平臺是引進、集成了由中國農業大學研發的“基于物聯網的智能水產養殖系統”基礎上的產學研建設的成果。
上述場景只是物聯網水產養殖的一小部分,總的來說,物聯網水產養殖是綜合利用智能傳感、無線傳感、移動通訊、智能處理和智能控制等物聯網技術開發的,可實現在線實時監控、遠程控制增氧機,通過電腦或者手機APP和查詢水質信息。在生生農業集團水產養殖基地,有100多個視頻探頭實時監測著養殖水質指標的數據變化,一旦出現變化,管理人員可以根據系統的提示進行處理和控制。
搞水產養殖的人都知道“養魚先養水”,但由于設備條件跟不上,傳統漁業大部分是憑借經驗判斷水體是否健康,物聯網在水產中的應用無疑給人們帶來更多選擇,精確的數據支撐讓“看水養魚”變成“測水養魚”,確保養殖產品的健康、安全。
近幾年,除了摸索水產養殖與物聯網結合的可能性,生生農業集團投入更多的、回報率更高的領域,即工廠化養殖模式。在綠源的養殖基地里,工廠化養殖占地面積就有4680平方米,有效養殖水體達1800立方米。

工廠化養殖二期基地
“這些工廠化養殖車間,我們主要進行成品魚的深層凈化和品質改良,去提高魚肉的質量,保證水產品餐桌上的安全?!本G源公司負責人王小林說。目前,2010年投產的一期車間是淡水養殖車間,主要養草魚;4年后,公司投產二期車間,并增加了排水系統、水處理系統,設施設備也進行了小型化,養殖品種為鳙魚和紅、黑羅非魚。
“進入車間的魚,不僅要減肥,還要進行深層次清潔,達標以后肉質和口感都有提升?!本G源公司的技術員周睿民介紹,在二期車間里,深層加工的水泥池50平方米一個,池子里的溶氧基本大于10mg/L,兩個暫養池搭配一個過濾池。成品魚進入后,不投喂任何食物,而是進行高物理沉降作用、生物凈化作用和臭氧殺菌消毒處理。
“這樣可以使魚在水里更容易被凈化,也可以保證儲放更多的魚?!敝茴C裾f,這樣處理約30天左右之后,成品魚吐清了塘泥、洗清了粘液、減少了脂肪、提升了肉質,吃起來口感緊實、富有彈性。

物聯網養殖管理平臺
不僅如此,生生農業集團的“公司+基地+標準化”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也給了周邊百余名養殖戶實惠。作為大陸水產品主要供港企業,生生農業集團與養殖戶建立了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穩定的價格向養殖戶收魚,并幫助他們提升養殖技術水平、產業化發展水平,增加了養殖戶的食品安全意識。
“去年,集團的鮮活水產品年銷售額達8 億元左右,我們會堅持推進工廠化養殖,養出品質魚,更會堅持把水產品質量安全放在首位來抓,帶周邊養殖戶共同重視。”王小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