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孔一穎 實習記者 羅茵/文圖
佛山何氏:低溫冷鏈配送活魚“南魚北運”量增成本減
■ 《海洋與漁業》記者 孔一穎 實習記者 羅茵/文圖
【智慧漁業】
在佛山“快遞”一條魚到北京,歷經近40 個小時,居然還能活蹦亂跳!難道是一直裝在魚缸里送過去?不是,走的是冷鏈!
可是,在低溫的冷鏈中,魚怎么可能還活著?
廣東何氏水產有限公司已經將上述場景變成了現實。其獨創的低溫暫養、氧養配送技術,使得在不添加任何有害物質的前提下,魚兒長途運輸50 小時后,存活率依然能達到99% 以上。
不僅如此,何氏水產對整個“產、運銷”的環節采取了全透明的運營方法,在每個盛放活魚的包裝箱上,都有一個二維碼,只要用手機掃一掃,魚兒的“身世之謎”就可以解開。

6 月13 日下午3 時,何氏水產的檢測人員小李與同事在實驗室忙碌,他們要對采購專員送來的樣品進行編號,樣品前處理(取魚肉打漿),分析孔雀石綠、氯霉素、呋喃類等6 項重要指標等,并最終出具檢測報告。
這份報告,相當于何氏水產頒出的一份“合格證”,如果檢測合格,則簽訂購銷合同,否則就將拒之門外。
目前,何氏水產總部每天會有15 萬斤活魚從佛山市南海區運往全國50 多個城市,覆蓋全國100 多個水產批發市場和500 多家超市。但這么龐大的活魚數量不是來自何氏的自有養殖池,而是周邊的養殖魚塘。
據何氏水產副總經理王丁望介紹,何氏水產以“公司+ 基地+合作社”的模式,與15500 戶養殖戶簽訂標準化養殖經營合同,并在養殖戶中推廣應用“七個統一”標準,即統一種苗選育、統一餌料選擇、統一水質控制、統一疾病防控、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成魚回收和統一市場銷售。
但即便是在這15500 戶已經簽訂標準化養殖合同的養殖戶處收魚,收魚前的質量檢測也仍舊不能免除。
過了“初試”拿到何氏水產頒發的“合格證”后,這些活魚就會被送往何氏水產的總部,而低溫暫養的奧秘也就此開始。
在何氏水產的卸魚區,一個個運輸車的車廂門被打開,從養殖戶的魚塘里捕撈上來的鱖魚裝在盛有冰水的桶里,順著特制的水槽傾瀉而下。工作人員按照魚的大小分量,將魚熟練地分揀到不同的筐里,等待過稱后,被送入暫養池。
暫養池就是何氏水產自主研發的“低溫暫養”技術的關鍵,但早在從塘頭撈魚時,何氏水產已經在盛魚的桶里進行第一次加冰塊降溫了,放入暫養池,不過是繼續逐級降溫的過程。
記者在現場看到,暫養池的形狀類似泳道,狹窄且細長,整個暫養池的車間溫度較低,伸手觸摸暫養池內的水,可以明顯感覺到冰涼。
“暫養池的水溫具體有多少度,要根據不同季節變化來確定,甚至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段溫度都不同。”何氏水產行政部的唐經理介紹說,在暫養池內,還會對魚進行兩次逐層降溫,五六小時后,魚會慢慢進入半休眠狀態。半休眠的魚經貨車運到目的地后,經過簡單的升溫,又會慢慢蘇醒,活蹦亂跳了。
同時,在這一階段,檢測中心依然會對活魚不定時“抽檢”,檢測孔雀石綠、氯霉素、呋喃類等重要指標。
從暫養池出來后,魚兒們已經接近休眠狀態,工作人員會將其快速、高密度打包,以一半魚一半水的比例,將其裝在泡沫箱內,并貼上帶有魚兒“身世”的二維碼。
“因為運輸途中,魚幾乎是休眠狀態,運動量減少,所以才能達到高密度裝箱,節省運輸成本。”唐經理說,裝車后,工作人員會將冷鏈車上的氧氣管插在泡沫箱內,護送半休眠的魚順利抵達目的地。不僅如此,何氏水產還在暫養池和貨車上都設置了感知器,方便實時了解并控制水溫,確保降溫效果恰到好處。
很快,這些帶著二維碼的箱子就填滿了一個車廂,2萬多斤魚“伴著夢境”上路了。如果三天后有人買到這箱魚,通過掃描箱外的二維碼就可以看到,這批魚是三天前由梁儀坤從馮偉的塘上采購,魚塘地點為佛山市高明區,兩天前打包裝箱,由司機張民開車送往北京。
“鮮活水產品冷鏈運輸技術并不只是為了運輸活魚,還是要通過全產業鏈的監控,運送一條質量有保證的活魚。”唐經理說。
實際上,從這批鱖魚的“北上”路徑也可以看出,鮮活水產品冷鏈運輸技術并不是何氏的全部,何氏要下的,是全產業鏈安全可控的大棋。
據相關媒體報道,21年前,國內活魚運輸全都要依靠飛機,而大商家幾乎壟斷了飛機有限的艙位。何氏水產劍走偏鋒,先是成功實現用火車運送活魚,隨后更是開啟了汽車運輸活魚的時代,創造了行業的“奇跡”。
乍看之下,鮮活水產品運輸只是遇到了交通方式的變革,實際上,這樣的改變卻直接影響了鮮活水產品長途運輸后的成活率和交通成本。何氏水產自主研發“低溫暫養、純氧配送”模式后,其成活率從火車運輸時代的80%以上,提高到如今的99%以上,而運輸成本僅需傳統模式的25%。

如今,對于北京、沈陽以及西北等多數城市的居民來說,餐桌上美味的鱖魚很可能來自千里之外,而且,每三條中就有兩條是來自佛山的。同時,一條條優質的、可追溯的“鮮活水產品”,經過何氏水產車間一道道嚴格的流程后,從廣東佛山出發,源源不斷地發往全國各地50多個城市,真正實現“南魚北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