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呂華當 實習記者 金亞平 李易珊/文圖
永興水產:一年2000噸活魚“游”上香港餐桌
■ 《海洋與漁業》記者 呂華當 實習記者 金亞平 李易珊/文圖
鰻魚、草魚、白鯽、鳙魚……平均每天都有近6噸來自陽江永興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鮮活水產“坐”著公司直通香港的卡車,“游”上當地市民的餐桌。作為粵西首家活魚直供香港的企業,永興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每年有近2000噸水產品直供香港,占公司水產品年產量的近40%。少部分供應國內市場,包括廣州、深圳、東莞、順德、肇慶等地,均直供天虹、華潤萬家、沃爾瑪等大型連鎖超市。
日前,記者來到位于陽江高新區平岡鎮的永興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養殖基地,六千多畝的農場內,一口口占地20畝的魚塘遍布其中,生產道路曲徑通幽,藍天、白云、青草、魚塘……放眼望去,好一幅田園美景。讓我們走進他的創業史,看看當年那位在深圳做魚類批發的小伙子,是如何一步一個腳印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
做水產養殖30多年,從事水產銷售40多年。在水產養殖和銷售行業,公司負責人黃創智可謂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手。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初,他就在深圳做水產批發,隨著對水產行業的了解日漸增多,他萌生了自己搞養殖的念頭。

1989年,他在順德承包了一百多畝魚塘開始嘗試養殖。再經過一番考察,帶著家鄉情懷,他回到了陽江,選中了現在的這塊地方,“這里土質很好,水草豐美,是做養殖好地方”。1993年,黃創智開始了他的養殖事業,當時總養殖面積為800畝,黃創智大部分養了鰻魚,還有一小部分黃鰭鯛、烏頭等。那時也正是鰻魚養殖最為瘋狂的時候,成鰻價格最高時達到17~18萬元/噸。可好景不長,1997年國內鰻魚市場趨于飽和,同時受到一些國家的惡意抵制,成鰻價一路狂跌,最低時1噸的鰻魚,塘頭價才1.8萬元,從18萬元/噸驟減至1.8萬元/噸,慘不忍睹。“前后虧了一億多,之前賺下的錢和向銀行借的錢差不多都賠上去了,有種翻不了身的感覺。”
剛開始養殖就遇上滑鐵盧,黃創智深受打擊,但他并沒有被打敗,而是繼續堅持,這一堅持就是20多年。“慢慢等,不斷調整養殖品種”,他選擇了從頭開始。
黃創智告訴記者,靠著之前的一些積蓄和從事水產銷售積累的豐富經驗,他敏銳地發現市場變化,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規模并增加養殖品種,將鰻魚的養殖規模從一千多畝減少到三四百畝,增加了草魚、大頭魚、白鯽等塘魚,此舉類似分散投資,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風險。“什么魚好賣就多養,最重要的是結合市場需求,靈活調整養殖品種和規模。”談起自己的養殖心得,黃創智毫不隱瞞。目前公司主要養殖并出口草魚、鳙魚、羅非魚、金錢鯛、白鯽、石斑、鰻魚等十幾個品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當時間的齒輪滾動到2006年,由于孔雀石綠被揭開面紗,水產品質量安全的話題再次被推上了風頭。面對禁藥風波,黃創智決定為自己的養殖場打造品牌,做到有源可溯,為廣大買家打下強心針,于是“陽江市永興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正式誕生了。
水對養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永興水產養殖公司的養殖基地,有一條河流穿流而過。黃創智告訴記者,他們承包了這條水源地,為的是更好控制養殖用水,“水干凈,魚就健康”。
為了養好魚,黃創智總結出一套經驗:常換水,密度疏,平時下一點生石灰、漂白粉,用維生素調水。黃創智說,如果出現病害就要放水消毒。為了降低養殖對象的發病率,降低養殖密度是關鍵,一般人放3000尾,我們就放2000尾,產量低一點,但是安全可控。例如,規格為2斤/條的草魚,其放養密度為3000條/畝;較小規格的白鰱,放養密度為200~300條/畝。
黃創智的萬畝魚塘采用分班組分片管理的模式,4個工人可管300畝,由一名主管負責。以前工人只有工資,現在增加了獎金,視產量而定,一斤一毛錢的提成,這樣可以激發他們養護的積極性。
對鮮活水產出口企業而言,時間就是效益,黃創智說,公司的活魚每天上午11點坐上車,晚上6點到達香港,等待次日凌晨2點的香港水產批發市場開市。“時間決定存活率,存活率決定價格。在運輸過程中,主要通過泵氧、加冰等方式保鮮,這樣魚到達香港的時候是鮮活的。”

陽江市永興水產養殖有限公司 黃創智

黃創智在塘頭喂料
作為廣東省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2006年永興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被廣東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認定為粵西地區唯一“供港、澳食用水生動物養殖場”。黃創智說,香港方面很注重對養殖魚的藥殘檢查,除了委托陽江檢驗檢疫局進行檢查外,還不定時派人過來公司進行抽檢,同時他們公司也經常送檢,確保供港水產品的質量安全。話音未落,黃創智拿出一份來自陽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綜合技術服務中心綜合實驗室的檢驗報告向記者展示,報告中清晰標出檢驗項目,包括氯霉素、孔雀石綠、隱色孔雀石綠、環丙沙星等。
記者了解到,為保證讓香港市民吃上“放心魚”,該公司也從水質監測、投料與規范用藥管理、日常養殖資料記錄等方面加大把控力度,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用藥,保證供港活魚符合相關檢驗標準,確保供港活魚質優、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