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禾 心理學教授 編輯/春苗 設計/侯宇
女寶寶遲緩,但無論如何,到了3歲,該具備的能力還不具備,必將影響以后的成長步伐。家長不能不加以反省,不能不及時調整教養策略。

陳禾經歷/親子教育專家、應用心理學教授、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顧問、陳禾親子教育研究室主任。
3周歲是觀察寶寶成長水平的一個重要節點。雖然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特點——先天氣質不同、成長環境有別,加上在發育成長上男寶寶會比
在新浪育兒“專家問診”提問的媽媽,問得最多的問題,歸納起來有這3類:
例如該爬行的時候不爬行,該走路的時候不走路,怕聽某些聲音,某些動作不敢做或活動不敢參與等。這都是0~3歲階段在五感與本體感的刺激活動上受到忽略,神經系統沒獲得較好的統合發展的結果。
例如不能專心地做一件事,不會自己玩游戲,離不開媽媽,沒有自己的主見,不敢和別人爭搶玩具等。這都是在1歲半到2歲半階段的自主意識萌芽期受到抑制、沒機會嘗試并發現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結果。
例如一有不如己意或需求沒獲得滿足時,立刻就發脾氣、摔東西、哭鬧、躺在地上打滾撒潑,想做什么事情的時候不直接說而是哭泣,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總是爭吵打架,經常被小朋友打時不會保護自己等。這都是因為自主意識沒有建立,影響到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在遇到任何問題時沒有辦法通過思考延緩行動或做出有效的回應。
這三類問題的一再發生,反映了媽媽在引導寶寶學習與成長上做得很不到位。那么,究竟做到什么程度才是恰到好處呢?這就要從觀察寶寶的成長記錄來判斷。但是,現在多數媽媽都沒有書寫寶寶成長記錄的習慣,所以,我們講講如何有規劃地對寶寶的能力成長做階段性的評估。
思維能力發展是評估寶寶在3歲時,心智成長水平是否已經達標的一個“標桿”。
后天的能力發展雖然受到先天氣質的制約,但這只是快些慢些的問題,這些能力是孩子成長的標桿。究竟這些能力的發展以哪個為源頭?哪些能力是互相配合、互相作用而同時提高的?哪些能力必須在另外一些能力搭建的基礎上逐步提升?
大腦神經網絡的優化和統合,是指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本體覺進行各種刺激活動,促進神經回路的建立與統合,這是心智成長的奠基石。雖然各個神經系統的發展敏感期有的開始得早,有的稍晚,但主要都在0~3歲階段陸續完成。
而其中某一些加速感覺統合的刺激活動沒獲得足夠重視的話,對另外一些能力的發展將會有抑制作用。例如缺乏觸覺刺激,寶寶逐漸害怕各種碰觸身體的活動,于是不喜歡穿上或更換衣服鞋襪,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喜歡靠近他人,影響了人際關系的發展;難于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于是膽小怕事、經常缺乏安全感。這對“吸納環境”到“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將會起到阻遏作用。
而缺乏視覺及聽覺刺激的種種活動,寶寶的認知敏感度會越來越遲鈍,記憶力、想象力、空間感都會較差,于是影響了思維能力的發展。
由此類推,從“吸納環境”到“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如果沒有在18~30個月之間逐步完善的話,寶寶就不可能發展出獨立思考能力來。那么,寶寶的思維能力將長時期停留在“直覺思維”階段。
“直覺”,就是有某個需求時,沒有經過思考就立刻采取行動。這也就是說,在還沒有想好“這樣做”的后果時就做了。那么,后果就有各種可能,或難以預料。例如:寶寶看到電插頭,很好奇,立刻就要插一下看看。這結果可能會有遭遇電擊的危險;看到蜜蜂,立刻想和蜜蜂親近,結果可能被蟄傷;媽媽不答應買玩具,立刻就躺在地板上翻滾啼哭來抗爭。
所以“直覺思維”其實說不上是“思維”,只是一種習慣性的、“不動腦子”的行為。在大人來說,就是太過沖動,沒有自控能力;但在幼兒,只能說是“知覺思維”能力發展的缺失。
知覺思維能力哪兒來?
簡單地說,就是寶寶在接收到一個外來信息的時候,先針對信息進行處理,有3個步驟:
先問自己:“這是什么事?”或者:“我想要做什么?”認知,當然需要有較好的認知能力,也就是說,在“吸納環境”階段學來的東西已經在自主學習下被一步步消化,成為自己能夠掌握的知識。
這里說的經驗,就是我經常提到的“早期經驗”。自己在活動或游戲中經歷過的事,或看到別人怎么做而留下印象、存在記憶中的事。這就包括“我以前怎么做?”和“別人會怎么做?”在爸爸媽媽引導下從事過許多活動和游戲的寶寶,就會有這個能力。于是,他就不會急著做出回應,而是把“經驗”搬出來想一想,看看有什么好辦法。
這時腦子里反復想著的是:“我這么做好嗎?”或者“我這么做更好吧?”這就是思考與抉擇。擺出幾個可以做的選項,然后再從幾個選項中選出一個最好的。“最好”未必是獲得最大利益的那個,更多時候是客觀條件的限制下,只能選擇一個較有可能成功的選項。
舉例:非買不可的玩具
舉個實例,寶寶看到一個鐘意的玩具,立刻有“非買不可”的愿望。好,怎么實現這個愿望?用上面三步走的思維模式是這樣的:
STEP1
怎么說服媽媽買給我?從認知上看,我的玩具那么多,媽媽已經堅決說過不能再買,那怎么辦?
STEP2
去年,媽媽給我買了一個很漂亮的玩偶做生日禮物。對了,我就要求媽媽買這個玩具作為今年的生日禮物:“媽媽,我不要別的生日禮物了,就只要這個玩具,好嗎?”
STEP3
要是媽媽不答應怎么辦?多想幾條有利于讓媽媽答應的條件,例如:……
這樣想,就是“知覺思維”,不是想到什么立刻就要什么,而是先想好,再做出反應。
3歲,寶寶就要進入幼兒園,開始一個嶄新的學習階段了。這個新的旅程能不能走得順利,關鍵就在是否具備“知覺思維”能力。
那么從哪些行為可以判斷寶寶是不是具備知覺思維能力?
★寶寶和媽媽合作,很認真地在為進入幼兒園做準備。
★寶寶想要做什么,都能夠用語言一句一句地慢慢說。
★遇到媽媽不答應的事情,寶寶不再哭鬧,而是慢慢請求。
★寶寶在小區里遇到認識的大人或小朋友,都會主動打招呼。
★寶寶不再搶小朋友的玩具,而是要求參加,和他一同玩。
★寶寶想去哪里,或者想做什么,都會征求媽媽的同意。
★寶寶不想做什么事時,會和媽媽商量,不再用哭鬧來拒絕。
★凡是事先和媽媽約定好的事,寶寶都會聽話,準時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