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瀟 婦產科醫學博士,山東省立醫院婦產科醫師 編輯/英華 設計/侯宇
在臨產前胎膜破裂,俗稱“早破水”,可發生于妊娠期及分娩期。胎膜早破可引起早產、母兒感染及產褥期感染率的升高,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孕前或孕期感染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等,可引起胎膜炎,使胎膜局部張力下降,易于破裂。
雙胎妊娠、羊水過多及懷孕晚期同房等原因可造成羊膜腔內壓力增加,導致胎膜發生破裂。
胎兒頭盆不稱、胎位異常(如臀位、橫位),使胎先露部與骨盆未能很好的銜接,前羊水囊所受壓力不均,導致胎膜破裂。
既往有宮頸錐切術等手術創傷或先天性宮頸組織結構薄弱,導致宮頸內口松弛,前羊水囊契入,受壓不均,加之此處胎膜接近陰道,缺乏宮頸黏液保護,易受病原微生物感染,使胎膜早破。
缺乏維生素C、鋅及銅等微量元素,可使胎膜彈性降低,容易引起胎膜早破。
孕期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等也會導致胎膜早破。
一般來說,早破水表現為不伴腹痛的陰道流水。孕媽媽會突然感覺有液體從陰道流出,濕透內褲,液體量可多可少,時斷時續。常發生在咳嗽、大小便之后等腹壓增加的情況下。流出的羊水無色、無粘性,與平常的白帶不同。有時羊水中也可混有胎脂及胎糞。陰道窺器檢查見陰道后穹窿部有羊水積聚或上推胎兒先露部時見到羊水自宮頸流出就可確診胎膜早破。
正常陰道液的pH值為4.5~5.5,羊水的pH值為7.0~7.5。使用pH試紙測陰道內液體的酸堿度,若pH值≥6.5,提示為胎膜早破。
羊水中含有部分胎兒成分,如脫落的胎兒上皮細胞,陰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蛋白質。將陰道液涂片后放于顯微鏡下觀察,見到羊齒狀結晶可以診斷胎膜早破,此方法的準確率最高。
羊水量的變化和羊水分布情況的改變可協助診斷胎膜早破。
孕媽媽在沒有出現明顯子宮收縮的情況下,陰道突然流出水樣液體應考慮胎膜早破。多數孕婦會在破膜后1~2日內自然臨產。破膜后孕媽媽要保持鎮定,不必驚慌,首先要保持外陰部的清潔,不要用盆浴的方式清洗外陰。破膜后應立即抬高臀部平臥,注意觀察流出羊水的性狀,寶寶胎動的情況。準備好住院用品,在家人的陪同下盡快到醫院就診。胎膜早破不利于搬動,更不利于轉診,所以建議孕媽媽就地治療。去醫院的路上,應該讓孕媽媽保持平臥姿勢。住院后醫生會全面綜合考慮孕婦、胎兒、孕周等情況,制訂合理的診療計劃與相應的處理方案,最大程度上保證母嬰的健康。
破膜后陰道內的病原微生物易上行感染,感染的程度常與破膜時間有關。破膜時間超過24小時,感染率增加5~10倍。母體可表現為子宮內膜及子宮肌層的炎癥,嚴重者可引起中毒性休克。
羊膜囊的突然破裂,使宮腔內壓力驟減,可發生胎盤早剝,導致母體大出血及胎兒死亡。
胎膜早破時常誘發早產,早產兒易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征,增加了新生兒的死亡率。
胎位異常時,胎膜早破易引起臍帶脫垂,使胎兒血液循環中斷,引起胎兒宮內缺氧,可致胎兒窘迫。
胎兒感染可引起新生兒窒息、吸入性肺炎、敗血癥、顱內感染等危及新生兒生命。
胎膜早破發生在妊娠35周后,此時寶寶已基本發育成熟,如無胎位異常、骨盆狹窄、臍帶脫垂等因素,孕媽媽多可經陰道自然分娩。
如果有下列情況存在,胎頭高浮、胎位異常、宮頸不成熟、胎肺已成熟、有明顯的羊膜腔感染、有胎兒窘迫等,應再給予廣譜有效抗生素預防感染的同時立即行剖宮產手術。
對于妊娠35周前,特別是懷孕28~34周的孕媽媽,如胎膜早破不伴感染,無羊水過少者,可采取保守的治療方法,以延長孕周,提高寶寶娩出后的存活率。期待療法包括一般治療、抑制宮縮、促進胎肺成熟和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等多種綜合治療措施。
一般治療
孕媽媽要絕對臥床休息,抬高床尾,保持臀高頭低位,特別要保持外陰部位的清潔,避免不必要的陰道檢查和肛診。
胎兒監測
每4小時聽一次胎心,定期行胎心監護,以判斷胎兒宮內情況。定期行B超檢查,記錄羊水量的變化,觀察胎兒生長發育情況。
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胎膜早破后陰道內的病原微生物易上行感染,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可減少孕產婦感染率并降低相關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率。雖然抗生素可通過胎盤,但在胎兒血漿中的濃度要遠遠小于母親血漿濃度。胎膜破裂12小時后仍未臨產者需要預防性應用抗生素,一般選用青霉素類、頭孢類抗生素。胎膜早破患者既不能盲目使用抗生素,亦不能一概否定,要根據病情合理應用,避免發生不良后果。
促進胎肺成熟
早產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胎肺不成熟并發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促進早產兒肺成熟成為降低圍生兒病死率和死亡率的關鍵。目前最常用的是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如地塞米松和倍他米松,兩種藥物的用法和用量基本相同。給藥途徑有肌內注射、靜脈注射以及羊膜腔穿刺注射3種,臨床上前兩種方法最為常用。
抑制宮縮
抑制子宮收縮是期待療法的一項重要治療措施,宮縮抑制劑的應用對于孕齡小于32周的早產具有很大的益處。臨床上最常用的藥物是靜脈滴注硫酸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