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身邊躺著剛出生的寶寶,作為媽媽,特別是對于那些第一次做媽媽的人,還沒熟悉角色的轉換,就要去應對照顧寶寶的一系列問題,比如吃喝拉撒睡,不免會手足無措。產后的頭7天是媽媽和寶寶的黃金期,這7天為寶寶今后的成長奠定基礎;對于媽媽來說,產后1天,特別是產后半小時關系到媽媽是否會早下奶,對預防產后大出血至關重要。不管為了媽媽的健康,還是寶寶的平安,我們作為家長都需要掌握足夠的知識,才能擺脫這種手足無措和緊張害怕,去應對這重要的產后頭7天。
寶寶篇
寶寶出生后可沒閑著,與這世界見面的頭30分鐘可真是夠忙碌的,又是被清理呼吸道,還被處理臍帶,還要給我打分,測身高、體重……忙得真是不亦樂乎啊。

寶寶斷臍之后會有專門的醫務人員立刻幫助寶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羊水,防止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當確認寶寶呼吸道通暢,啼哭聲音響亮后醫務人員才開始幫助寶寶處理臍帶。
寶寶出生后還有臍帶與母體相連,所以醫生先要將臍帶剪斷,將寶寶和母親分離,用兩把血管鉗夾住臍帶,兩鉗相隔2~3cm,中間剪斷。用75%的酒精消毒臍帶根部及周圍,在距臍根0.5厘米處用無菌線結扎第一道,再在結扎線外0.5厘米處結扎第二道,在第二道結扎線以外0.5厘米處將臍帶剪斷,用5%的聚維酮碘溶液消毒斷面,待臍帶斷面干后,以無菌紗布覆蓋,再用臍帶布包扎。
新生兒Apgar評分是評價寶寶有無窒息及其嚴重程度的方法,是以寶寶出生后一分鐘內的心率、呼吸、肌張力、喉反射及皮膚顏色5項體征作為依據,每項為0~2分,正常寶寶應該是8~10分。若寶寶缺氧嚴重,應該在出生后5分鐘、10分鐘時再次評分,直到連續兩次評分均≥8分。1分鐘評分反應寶寶在宮內的情況,5分鐘及以后的評分反映出生后復蘇的效果,與新生兒預后關系密切。

Apgar評分法
包括幫助寶寶擦干凈足底的脂胎打足印,測量頭圍、胸圍、身高、體重,詳細記錄寶寶的性別、出生時間、出生體重,母親姓名、床號,打卡介苗,幫寶寶系好手腕帶和包被,抱給產婦進行首次吸吮乳頭。
寶寶出生后,作為爸爸媽媽,你首先要了解寶寶出生時有無窒息、出生時的體重、有無接種卡介苗、乙肝疫苗,以及自己奶水分泌及寶寶大小便的情況。
新生寶寶的呼吸主要靠隔肌的升降,呈腹式呼吸。呼吸較淺表、節律不整,但頻率較快(40~44次/分)。
新生寶寶的心率波動較大,約為140±15次/分。血流主要分布于軀干、內臟,四肢較少,所以新生兒四肢發涼、末梢易出現青紫,脾臟相對較大。
Tips:某些新生兒生后1~2天心前區可聞及雜音,幾天后消失。這可能與動脈導管未閉有關,不一定是先天性心臟病,應定期復查才能明確。
大多數新生兒出生后6小時排尿,少數延遲至第2天才排尿。但如生后24小時不排尿,應引起注意。新生兒出生后最初幾天由于攝入水分較少,而新生兒本身所需水分較多,所以一開始尿量及排尿次數較少,大約1周后尿量明顯增多,滿月前尿量增至250~450毫升/日。

新生兒消化道面積相對較大,肌層薄,能適應大量流質食物的消化吸收。其吸吮及吞咽功能完善,協調良好,并能與呼吸同步進行。新生兒生后10~12小時開始排出黑綠色胎糞,過3~4天轉為過渡性大便。若出生后24小時未排便,應檢查有無肛門閉鎖。
Tips: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在看到寶寶的時候,都有一種沖動要數數寶寶的手指和腳趾。其實這沒什么不好意思的。寶寶出生后,醫務人員也會給寶寶做一個全面檢查,觀察寶寶有無畸形,如唇裂、腭裂、下肢、外生殖器及肛門畸形。
寶寶出生后第2~3天,媽媽要注意觀察寶寶皮膚的顏色,有無黃疸,黃疸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黃疸,若是病理性黃疸及時告知醫生。此外,寶寶出生3天后,醫院會為寶寶做聽力篩查。
50%~80%新生兒在正常的發育過程中可能發生生理性的黃疸,足月兒多于生后2~3天出現,4~5天達到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由于肝功能更不成熟,所以黃疸程度較重,消退較慢,可以延長到2~4周。血膽紅素測定足月兒不應該超過12.9毫克/分升,早產兒不應該超過15毫克/分升。
生理性黃疸不需要特殊治療可以自行消退。早期喂奶、供給充足的奶量可以刺激腸管蠕動,建立腸道正常的菌群,減少腸肝循環,有助于黃疸的減輕。
母乳性黃疸
近年來出現一種純母乳喂養的新生兒發生的黃疸,這種黃疸不隨生理性黃疸的消失而消退,可延遲28天以上,寶寶其他情況良好,生長發育正常。母乳性黃膽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可以試停母乳3天,改用配方奶喂養,黃疸即可消退50%,恢復母乳喂養后,黃疸會輕度上升,但隨后會逐漸降低至消退。
新生兒生后3~5天醫生會為寶寶進行聽力篩查,在寶寶自然睡眠或安靜的狀態下進行。需要提醒家長注意的是,即使篩查沒有通過,家長也不要著急,因為以后隨著孩子吃奶、哭鬧等活動帶動耳內軟骨運動,使一部分羊水和胎性殘積物排出,因此在滿月或者42天再復查就會順利通過。
對于早產兒和低體重兒由于聽力傳導系統和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住院期間沒有通過也可能是暫時的,以后隨著發育會順利通過。

因為新生兒出生后各個系統發育還不成熟,一旦出現問題,尤其是感染性的疾病就會迅速發展,有時小事也會釀成滅頂之災。因此家長千萬不要疏于觀察。
1如果孩子精神委靡或煩躁(哭鬧或尖叫),伴有嘔吐,同時前囟張力大或者凸出,不能排除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尤其是手術產的孩子應該高度警惕顱內出血。
2如果孩子口唇出現青紫,尤其是孩子哭鬧時表現得更為明顯,說明孩子有缺氧的現象,應該向醫生反映,警惕心肺方面的疾患。
3如果臍帶有滲血,可能需要二次結扎;如果臍輪紅腫或者臍窩內和臍帶干痂下有膿性分泌物說明臍部有感染,需要馬上處理,防止感染擴散引起敗血癥。
4如果四肢活動受限,應該警惕是不是產傷造成的或是其他問題引起的損害,需要及時請醫生處理。
5如果皮膚出現皮疹或糜爛,就要提請醫生分析原因,進行對癥處理,千萬不能大意。
6如果寶寶體溫稍高而沒有任何不適,仍然吃喝不誤,可暫不處理。如果發熱伴有不愛動、臉色通紅等就需要重視了。
寶寶的消化系統經過接近一個星期的運作,已經接受了奶類物質。這是除了羊水之外,能夠進入寶寶消化系統的而不被排斥的唯一物質。不過隨著對奶類食物接受度的增高,胃腸道的反應也逐漸多了起來。
新生兒打嗝很常見,不是病。
給新生兒喂奶次數過于頻繁、喂奶量過多、奶濃度不當、吃奶過急過快、奶液溫度不當、咽下過多空氣等都有可能導致吐奶。
溢奶和嘔吐
溢奶和嘔奶是有區別的。溢奶是指胃內容物被動返流至食管或溢出口外,不具有嘔吐時神經肌肉參與的一系列復雜的興奮反射過程,不屬于真正的嘔吐,溢奶可能與食道的彈力組織及肌肉組織發育不全有關。孩子吃奶時吸入空氣,會使少量奶汁倒流到口腔,出現溢乳。這是生理現象,隨著年齡增大、消化系統發育成熟、改進喂奶方法后會在生后6個月消失。
Tips:如果大口地嘔吐奶液,一般多是疾病引起的,例如消化不良、胃腸炎、感染性疾病或者其他的器質性疾病等。如果孩子嘔吐同時伴有其他癥狀,就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不管是溢奶還是嘔吐,吃奶時都要讓孩子半臥位(頭高腳底)躺在母親的肘窩上,吃完奶后豎著抱孩子,讓孩子的頭趴在大人的肩上或者胸前,一只手抱著孩子,另一只手從下向上輕拍孩子的后背,直到孩子打出幾個嗝來。如果這樣處理后孩子還溢奶,家長可以抬高孩子上半身右側臥位,以預防孩子溢奶或吐奶后誤吸,一般2小時后就可以讓孩子平躺了。
造成新生兒腹部脹氣的原因多為吞食過多的空氣、消化不良、胃腸蠕動障礙等。
新媽必學:健康寶寶的10大特征
1.自己獨立呼吸,出生后即會啼哭且哭聲洪亮有力。
2.自己攝取營養,當把乳頭或手指放入嬰兒嘴里時,嬰兒會出現吸吮動作;用乳頭或手指輕觸寶寶唇邊的面頰,寶寶會立即轉向被碰觸的方向,并開口作吸吮狀,這在醫學上分別被稱為吸吮反射和覓食反射。
3.正常新生兒如聽到突如其來的響聲或被猛然抱起,會手腳伸張,手指張開,膝蓋拱起來。許多家長因此認為小寶寶是被驚嚇著了。實際上,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射,叫做擁抱反射或驚嚇反射。
4.正常新生兒躺著時常常是頭朝向一側,四肢呈屈曲狀,活動有力,能夠緊握你的手指并抓住不放。
5.當被強光照射時,正常新生兒會立即閉上眼睛。
6.新生兒一般在24小時內排尿。有時尿的顏色較深,這與含尿酸鹽較多有關,是正常的現象,不必擔心。
7.第一次排出胎便也應在24小時之內。胎便呈墨綠色黏稠狀,這是由于胎便中混有膽汁而形成的顏色。新生寶寶出生3~4天后胎便排盡,大便顏色就會變成黃色。專家特別強調,從出生后的第二天起,新生兒小便次數可達6~8次,大便2~4次,當小便或者大便次數有所減少就要關注新生兒,需要排查是否是因為奶量攝入不足或者其他問題導致。
8.新生兒臀部或身上其他部位有時可見青斑,也有人叫它青痣、母斑、蒙古斑。這不要緊,寶寶長大后它們會自然消失。
9.新生兒出生時的體溫和母體相同,來到人世間的初期會下降1~2℃,但8小時后會穩定在36.5~37℃。這也和環境溫度,包裹的及時與薄厚密切相關。一般吃完奶后新生兒的溫度可以達到37.2~37.3℃。
10.新生兒每分鐘呼吸34~35次,心跳(脈搏)120~130次;體重2500~4000克,身長≥45厘米。
觀察以上各項特征之后,你對自己新生的寶寶是否健康應該心中有數了吧。當新生寶寶出現吃奶狀況不好、尿量少、體溫在正常值外、哭鬧、或者不哭不鬧反應差、以及皮膚發干就需要格外當心。另外。新生兒中50%~6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會出現生理性黃疸,一般只需要7~10天左右就可以消退,家長不用過分擔心。

媽媽篇
無論是順產還是剖宮產,產后半小時醫生都會密切觀察產婦的面色、神志、血壓、脈搏、子宮收縮及會陰流血情況, 經常按摩子宮了解子宮收縮情況,及早發現患者產后出血的征兆,及早治療。
有些產婦看到自己的寶寶會心花怒放,情緒高漲,還有一些產婦因寶寶性別或寶寶有不好,情緒低落、沮喪,這都會影響子宮收縮,引起產后出血。
分娩體力消耗較大產婦會感到非常疲倦,這時可閉目養神或打個盹兒,但不要熟睡,因為你還要照顧寶寶,要給寶寶喂第一次奶。
寶寶出生后半小時內就要給寶寶喂第一次奶,同時跟寶寶進行皮膚接觸,有利于刺激乳汁分泌,對母親子宮的恢復很有好處。
寶寶娩出后, 胎盤娩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這個時期也是預防產后出血的關鍵時期。產后出血是指寶寶娩出后24小時內失血量超過500毫升,是分娩期嚴重的并發癥。產后出血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如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裂傷及凝血功能障礙。其中子宮收縮乏力是導致產后出血最常見的原因。
哪些情況會導致產婦子宮收縮乏力呢?
1.產婦精神高度緊張,對分娩存在恐懼感;
2.臨產后應用過多的鎮靜劑、麻醉劑、子宮收縮抑制劑;
3.還有某些病理因素: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多胎妊娠及羊水過多等。
為避免出現子宮收縮乏力,需要孕婦和醫生的共同配合
孕婦與醫務人員從第一產程開始密切配合,發現產程進程緩慢、延長和滯產時要及時處理, 以減少滯產的發生。
同時做好第二產程的接產工作, 正確指導產婦用力。熟練掌握會陰切開的適應癥及時間, 盡量保護好會陰, 減少會陰切口出血,避免不必要的產道撕裂。 對于有產后出血傾向的產婦,在胎盤娩出后, 肌注或靜脈點滴宮縮劑, 特別是將第二產程控制在2小時內。
正確處理第三產程,寶寶娩出后,宮縮暫停數分鐘后再次出現,由于宮縮時宮腔容積突然明顯縮小,胎盤不能相應縮小而與子宮壁發生錯位而剝離,子宮繼續收縮直至胎盤完全剝離而娩出,此時的疼痛較分娩之前相比要輕得多,大多數人感覺不到有痛感。胎盤娩出后醫務人員會立即檢查胎盤母體面胎盤小葉有無缺損,胎盤胎兒面邊緣有無血管斷裂,有無副胎盤,胎膜是否完整。檢查軟產道是否有裂傷等,并給予相應的處理。至此,生產過程全部結束了!
一般來說寶寶娩出后的15~30分鐘之內胎盤就會自行脫落。但是,也有過了1個小時以上胎盤不脫落的情況發生。
1如果臍帶被切斷之后,臍帶向子宮中回縮困難的話,就說明出現未完全剝落的情況,也可以通過在腹部上方的超聲波進行檢測。如果胎盤有部分殘留在子宮中,醫務人員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處理。
2如果胎盤脫落的話,為了促進子宮的收縮,要邊按摩子宮底部,邊牽引出臍帶。
手術后麻醉藥作用消失,產婦傷口感到疼痛,而平臥位對子宮收縮疼痛最敏感,故應采取側臥位,使身體和床成20~30度角,將被子或毛毯墊在背后,以減輕身體移動時對切口的震動和牽拉痛。
術后知覺恢復后,就應該進行肢體活動。
注意產婦的保暖工作,防止受涼感冒。
寶寶誕生了,生產就此結束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分娩后,特別是產后2小時內對于母體的恢復,以及早期親子關系的建立都是關鍵性的時期,同時這個時期也是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的高危時期,應該在產房接受監護處理。所以產后的第一天都是按小時計的。
胎盤剝離后,在分娩后短短的1小時里,新媽媽身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一起了解下吧。
1. 寶寶出生后,新媽媽的體重約減輕5千克,包括寶寶的重量和流出羊水的重量。
2. 分娩后胎盤脫落,軟組織會流血。這些血是孕期儲存的,對身體無害。
3.分娩后,子宮會迅速收縮成一個甜瓜大小,這是子宮壁上的收縮肌在起作用。
4.子宮上的韌帶仍保持伸展狀態,需要時間恢復,因此分娩后,身體會感覺虛弱無力。
5.分娩后心臟、肝臟、胃和肺逐漸回到原位。這些器官向下滑動會令新媽媽感覺不適。
6.新媽媽體內產生的“鎮痛劑”內菲肽激素在分娩后仍幫助減輕孕媽媽身體疼痛。
7.陣痛促進激素仍在循環,引起子宮產后收縮痛類似陣痛。
8.初次母乳喂養。分娩后半小時左右,是母乳喂養的最佳時機,這時,若條件允許,醫生會幫助新媽媽完成第一次哺乳,寶寶的吮吸還能刺激新媽媽子宮的收縮,減少子宮出血。
產后2小時被稱為“第四產程”。因產后出血大多發生在這2小時內,這段時間里新媽媽仍需留在產房觀察。如一切正常2小時后會被送到休息室,真正結束分娩。
產后2小時做什么?
醫生除協助孕媽媽首次哺乳,還要密切觀察陰道流血量,并注意子宮收縮、宮底高度、膀胱充盈與否等,并應測量血壓、脈搏。
若發現子宮收縮乏力,應按摩子宮并肌注子宮收縮劑。有的孕媽媽陰道流血量雖不多,但宮腔內有積血,應擠壓宮底排出積血,再給予子宮收縮劑。
若孕媽媽自覺肛門墜脹,多有陰道后壁血腫,應在檢查后給予及時處理。
若產后2小時一切正常,將新媽媽與新生寶寶送回休息室,仍需勤巡視。
產后4小時即應讓產婦排尿。若排尿困難,解除怕疼的顧慮,鼓勵新媽媽坐起排尿。可以用熱水熏洗外陰,用溫開水沖洗尿道周圍誘導排尿。
誘導排尿小方法:可把熱水袋放在下腹部,按摩膀胱,刺激膀胱肌收縮。必要時可給予導尿或留置導尿管1~2日,并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產后12小時最好要進行乳房按摩,及早開奶可以有效降低乳房發病率。
小寶寶出生了,新媽媽很開心。可是,乳汁太少了寶寶吃不飽,怎么辦?讓我們來教你——乳房按摩法,輕松開奶,還能幫助愛美的新媽媽恢復乳房美觀哦。
乳房按摩助開奶
產后12小時開始按摩乳房,不但能使初乳的分泌提前,乳量增多,還能降低乳房硬結、乳腺炎等發病率,對保持乳房的外形美觀也有幫助呢。
物品:一條干毛巾,一條濕毛巾。
步驟:1. 用熱的濕毛巾熱敷乳房3~5分鐘。
2. 新媽媽取仰臥位,把干毛巾放在媽媽乳房根部下方。
3. 拇指與其他手指分開,雙手放于乳根處把乳房環繞托起,從乳根向乳頭柔和按摩。
4. 5分鐘后壓膻中穴1~2分鐘(兩乳連線中點)。
5. 最后輕輕拍打和抖動乳房。
次數:重復此動作20分鐘一次。堅持每天連續做3~5次。
產后出血是指寶寶娩出后24小時內失血量超過500毫升,是分娩期嚴重的并發癥。產后出血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如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裂傷及凝血功能障礙。其中子宮收縮乏力是導致產后出血最常見的原因。
分娩之傷:產后24小時緊急護理
產后子宮收縮痛,屬于生理疼痛。妊娠期子宮高度擴張,產后恢復原來狀態,這種較強的收縮會導致下腹疼痛。多數疼痛反應會在一周左右消失。產后子宮疼痛應當如何緩解呢?緩解產后子宮痛
1. 呼吸:子宮疼痛不適時,可用腹式呼吸法,慢慢吸氣呼氣,放松情緒,緩解疼痛。
2. 熱敷:用熱水袋輕置于腹部,用熱力幫助消除疼痛,緩解焦慮。
3. 按摩:可以用手輕柔按摩腹部,幫助子宮收縮,或請家人幫助按摩。
4. 飲食:產后宮縮痛嚴重的新媽媽,可用山楂100克,水煎加糖食用。
會陰&會陰側切的疼痛與護理
由于分娩時胎寶寶壓迫會陰,再加上醫生在會陰部的操作,產后新媽媽會陰部常會發生充血和水腫,有的孕媽媽還有會陰側切的傷口。
另外,產后陰道內不斷有惡露排出,故若不注意加強會陰護理,會引發會陰部以致生殖系統的感染。
會陰側切后易出現異常
傷口血腫縫合后1~2 小時,刀口部位出現嚴重疼痛,且越來越重,出現肛門墜脹感。
傷口感染分娩后2~3 天,傷口局部有紅、腫、熱、痛等炎癥表現,擠壓時有膿性分泌物。
傷口拆線后裂開有少數新媽媽在拆線后發生會陰傷口裂開,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
產后會陰護理ABC
1保持外陰清潔,勤換會陰墊及內衣褲。大小便后勤用清水洗會陰。
2外陰傷口腫脹疼痛的話,用95%酒精紗布或50%硫酸鎂濕敷外陰。
3側切的新媽媽,每天用0.1%的苯扎溴銨(新潔爾滅)溶液擦洗外陰至少1次,直至拆線。
4有側切傷口的新媽媽,應向會陰傷口的對側保持臥位或坐位,以保持傷口清潔干燥。
5當會陰傷口明顯疼痛或出現異常會泌物時,應警惕傷口有否感染,必要時需請醫生檢查和治療。
對大多數新媽媽來說,只要產后會陰護理得當,一般不會發生感染。側切的新媽媽在產后3~5天拆線,若用可吸收線,皮內縫合則不需拆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