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王瑞華
(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國土資源局,河南 扶溝 461300)
高標準基本農田整治項目的方案設計流程與注意問題
王俊杰,王瑞華
(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國土資源局,河南 扶溝 461300)
基本農田涉及國家糧食安全,關系到農民的長遠生計,是耕地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開展基本農田整治,對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解決部分基本農田低產低效、基本農田布局零星、分散、布局不合理問題具有深遠意義。文章以河南省扶溝縣某鄉鎮高標準基本農田整治項目為例,分析了土地整治項目的設計流程,以及方案設計中應注意的事項。
高標準基本農田;設計流程;注意問題
扶溝縣隸屬河南省周口市,地處豫東平原,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地下水資源豐富,糧食年產量55萬t,其中小麥年產量40萬t,棉花(皮棉)年產量5萬t,瓜菜種植面積2.6667萬hm2,年產量225萬t,是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某鄉鎮高標準基本農田整治項目的項目區位于扶溝縣中北部,涉及包屯鎮、曹里鄉2個鄉(鎮)23個行政村及青年場和種子站部分土地。項目區東至扶開公路,西至S102省道,北至江村鎮、白潭鎮鄉界,南至大李莊鄉界。
高標準基本農田整治項目的方案設計主要包括三個環節:準備項目相關資料、論證方案內容、確定設計方案技術與經濟指標。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高標準基本農田整治項目的方案設計
(1)項目建設條件分析。項目建設條件分析是整個項目設計的前提,對項目區內的土地、環境、人文等因素進行調查,才能使項目具有更高的實用型和可行性,其中土地利用現狀與基礎設施條件調查是重點。土地利用現狀包括土地利用結構、土地利用程度、耕地質量現狀三個方面。
土地利用結構是指項目區內耕地、園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以及其他用地的占有比例。本項目區總規模5969.66hm2(89544.95畝),建設規模4980.18hm2(74720.66畝),土地利用結構現狀如表1所示。

表1 土地利用結構表(單位:hm2)
土地利用程度采用土地利用率、土地墾殖率和土地農業利用率三項指標進行分析,土地利用率是指除未利用地以外的地類總和與總面積的比值;土地墾殖率是指耕地面積與總面積的比值;土地農業利用率是指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五項之和與總面積的比值。這幾項指標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土地的利用現狀。本項目區土地利用程度現狀如表2所示。

表2 項目區土地利用程度表(單位:hm2)
耕地質量現狀:項目區地形起伏較小,耕作層土壤肥厚,區內田塊分布大致整齊,形狀規則,致使該區內機械化生產的制約條件是區域內道路級別較低,多為土路,雨后泥濘不堪。整體來說,項目區內耕地質量相對較低,急需配套相關生產、灌溉設施,以便提高該區域內的耕地質量。
項目區基礎條件主要從交通條件、排灌設施、電力設施、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設施四個方面調查。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①道路布置主要是考慮居民點與外界的聯系,未充分考慮農業機械化生產的需要;道路布置較雜亂,尚未形成網絡;路面大多為土質,高低不平,寬窄不一,田間路、生產用路級別不分;路溝、渠交叉處建筑物老舊,無法滿足群眾生產生活所需。②項目區灌渠運行多年,骨干渠道老化失修嚴重該區域內的灌溉保證系數偏低;田間灌溉設施主要是土質斗、農渠以及田間零星分布有農民自打機井;土質斗農渠因近年地表水來水量少,使用頻率相對較低。因資金短缺,項目區自打機井井深較淺、井管較細,現多數因出水不暢而逐漸報廢。③通過農網改造,項目區內電力骨干基礎設施已經初具規模,但是區內田間動力能源依然短缺,群眾基本靠燃油動力機抽水灌溉。隨著灌排設施的增加,電機井的增多等,電力配套設施還需向田間延伸、拓展。④項目區內,居民點周圍有零星林地分布,沿路旁、溝旁建設有防護林帶,但由于管理不善,部分已遭到破壞,不能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有待在土地整治中沿路和方田周圍種植生態樹林,建設林網。
(2)工程規劃。在對項目進行調研之后,依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規范》(TD/T1012-2000)、《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 50288-99)、《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 風沙治理技術》(GB/T 16453.5-1996))、《河南省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試行)、《扶溝縣2010-2020年土地開發整理實施方案》等法律法規、相關規劃技術標準、相關政策和相關基礎資料開始制定項目規劃。
本項目建設目標是:通過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造項目區基礎設施建設;合理規劃土地利用布局,將原有耕地按照原有比例,仍然整理改善為水田;通過開發未利用地得到的新增耕地調整為水田。通過實施土地平整工程,改善項目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工程實施后基本能夠緩解項目區的水土流失問題;通過實施農田水利工程和田間道路工程,完善農田配套設施,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通過實施土壤改良等其他工程,改善項目區生態環境和提高耕作土壤質量。
(3)工程設計。針對項目區內土地利用現狀與基礎條件存在的問題,從土地平整工程設計、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田間道路、典型田塊、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五個方面進行工程設計,制定具體的設計技術指標與經濟指標。該項目工程設計的總體工作量目標如下:區域共新打機井663眼,現狀井配套376眼,架設高壓線39.64km,埋設地埋低壓線232.19km,修建配電房93座,改建橋涵67座。新建田間主道長度為70.63km;改建田間主道長度為14.31km;新建生產路長度為125.50km。根據當地風害情況及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要求,合理布置農田防護林網。在規劃田間主道兩旁各栽植一排護路林,4m田間主道兩側樹種為大葉女貞,株距3.5m,3.5m田間主道兩側樹種為速生楊,株距3.0m;本次共需種植大葉女貞12584株,種植速生楊32404株。另修建主要標志牌8座,單項標志牌160座。
土地整治是關系到農民、集體、國家利益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的土地、人員多,因此在方案設計中一定要嚴格進行前期勘探定界,要制定土地整理后期的權屬調整方案,并充分考慮到群眾的參與性。①勘測定界。土地勘測定界是指實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圍,測定界址地點、調繪土地利用現狀、計算用地面積的一種過程。可以為國土資源行政部門,用地審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學、準確的基礎資料。高標準基準農田整治項目在方案設計前期必須進行相應的勘測定界工作。在勘探定界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GPS、RS、GIS等測繪新技術,結合ARCGIS數據管理軟件、AutoCAD繪圖軟件精確、高效地完成勘測定界圖工作。②土地權屬調整。土地開發整理以后,項目區土地將建成“田規整、路成框、林成行、渠相連”,基礎設施配套,便于機械化操作的標準農田,導致原來的田塊形狀、面積都有所變動。為了實現土地經營的規模化、規范化,需以田塊為基本單位,原有行政界線和權屬界線可能會在規劃后從一標準地塊(格田)中穿過。為了便于管理,防止糾紛事件的發生,必須進行權屬界線調整。同時,開發整理后的土地質量明顯提高,人們對這部分土地權屬的關注程度遠遠高于開發整理前粗放經營的土地。如果權屬調整不當,往往引起新的土地糾紛,導致社會的不穩定。所以,為促進土地經營管理的規模化,保護國家、集體和農民的根本利益,維護社會的穩定,開發整理后的土地必須進行必要的土地權屬調整。本項目為了盡量減少權屬調整工作量,在規劃設計中要盡量考慮方田不跨村界。③群眾參與性分析。土地整理項目的公眾參與是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影響區域各階層、各相關利益群體對土地開發整理微觀項目決策的介入過程。無論從技術、經濟的角度,還是從政治的角度,公眾參與項目決策和發展規劃將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公眾參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可以直接了解項目各方面的情況,通過公眾參與提出意見,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規劃設計過程中起到彌補單純技術研究的不足,使項目的論證與設計更加結合實際、科學合理。
[1]袁遠航,鐘小超,廖利紅,等.淺談3S技術在土地勘測定界中的應用[J].信息技術與應用,2017,(11):16-17.
[2]劉新衛,吳初國.建立健全土地整治公眾參與機制[J].國土資源情報,2013,(7):37-40.
王俊杰(1975-),男,河南扶溝人,大學專科,助理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土地管理、土地地籍測繪勘測規劃及土地整理項目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