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金融評論》12月7日文章,原題:澳大利亞在對華關系中犯了錯 2012年澳中慶祝兩國建交40周年時,在北京舉行了正式晚宴。時任澳財長講錯了在座中方要員的名字。雖然他發音不準引起一些尷尬,卻也受到好評,畢竟他在努力與中方接觸和交流。其后是一段外交往來頻密的時期,2013年吉拉德政府簽署協議,升級兩國戰略伙伴關系。又過了兩年,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生效。
但自那以后,兩國關系基本轉冷。澳外長畢曉普已20個月沒訪華。14個月前,澳總理特恩布爾是最后才去中國參加G20峰會的。此類缺席無疑說明兩國外交關系的現狀。
說兩國關系緊張算是輕描淡寫。這種情況下,下下周紀念與中國建交45周年的活動顯得簡單,也就不足為奇了。這凸顯兩國關系如何迅速變壞。
雙方對此都有責任。北京的南海行為不可忽視,其干涉澳國內事務也堅定了澳對華的強硬態度。但堪培拉也難辭其咎。澳政府陶醉于新的“對華強硬”言論,對“抵抗中國”沾沾自喜。這可能令當事人感覺良好,但難以看出將如何增進澳國家利益。問題在于,澳似乎把每個涉華問題都視為對實力的考驗。這種態度使其與中國打交道時不做讓步或不想丟面子,哪怕在細微問題上,唯恐讓人覺得我們弱勢。
這也暗示澳何以不愿正式參加“一帶一路”倡議,即便其他有類似戰略關切的國家選擇了加入。其實,參加“一帶一路”屬于一種姿態,作出此類姿態對澳毫無損失,同時又能消除兩國關系的一些隔閡。
令人意外的是,特朗普似乎深諳此道。他訪華時對中國人贊不絕口。美政府內的聰明人希望能在領導人層面將足夠的穩定力量注入(美中)關系,從而度過今后圍繞貿易等問題的困難期。但這種戰略要求人到場,而這是近來澳政客們很少做的事。
盡管澳中關系有分歧,但仍是我們在地區最重要的關系,搞砸了代價不小。雖然中國還會買澳鐵礦石,旅游或教育則不然。截至今年6月底,后兩個產業占到近100億對華出口,但它們易受中國中產看法改變的影響。若該群體逐漸認為澳對中國人有敵意或不友好,財源可能不會像以前那樣滾滾而來甚至消失。澳首任駐華大使斯蒂芬·菲茨杰拉德今年5月份提醒,“我們如今生活在一個中國人的世界。但我們還沒有與之匹配的對華關系。”▲
(作者安格斯·格里格,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1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