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新泉
最近,國外媒體對中國將于今年底開始禁止進口“洋垃圾”一事給予諸多關注。作為“洋垃圾”出口國的一些發達國家擔心,這會給其相關行業運營和就業造成重大影響。在當前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環境保護意識普遍增強的背景下,或許全世界更應思考,這種發達國家出口垃圾、轉移污染而發展中國家消化垃圾、承受污染的南北分工模式,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在農業時代,人類只產生有機垃圾,很少有對環境的破壞或污染。進入工業時代后,大量工業品和消費品的廢棄物難以自然降解,從而產生了垃圾處理問題。但工業化進程在各個國家和地區不是同步的,西方發達國家率先完成技術革命、工業革命,更早享受了工業化帶來的巨大利益,但同時也承擔了環境污染、垃圾圍城等負面影響。
當時在西方國家及其殖民地之間的中心—外圍分工體系,是將殖民地當做原料供應地和最終品消費者,并沒將垃圾的生產和消化轉移出去。二戰后,尤其上世紀60年代之后,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經濟獨立,大批新生國家投入工業化進程,建立起各自的工業體系。而發達國家則逐步喪失在制造業領域的比較優勢,這時,通過產業轉移形成新的梯度分工體系,成為一種經濟上合理和必然的選擇。
而這種工業結構上的梯度,恰恰形成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在污染及垃圾生產和消費上的新關系,即發達國家不僅將污染和垃圾的主要生產環節逐步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且通過生產和生活垃圾的出口,將垃圾的消化環節也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出于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承接了這些垃圾,從中獲得一些相對廉價的工業原材料。
其結果是,發達國家逐步擺脫和化解了工業化時期積累的重污染、重垃圾的負擔,實現了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而發展中國家則在享受工業化一定紅利的同時,承受著本國工業化以及外來垃圾進口的環境壓力。
不得不承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工業以及垃圾處理上的這種梯度分工,有其經濟合理性和歷史必然性。但隨著發展中國家自身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污染和垃圾問題日益嚴重,發達國家生產垃圾、發展中國家消化垃圾的模式難以也不應繼續維持。
發達國家在垃圾處理和污染控制方面擁有更好的技術和更充裕的資金,理應承擔處理好本國垃圾的責任。但將垃圾一賣了之的便利使其產生了惰性,不愿為垃圾處理投入更多資源。發達國家無疑具有更先進的環保理念,但諷刺的是,恰恰是這種保護國內環境的理念成為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垃圾的借口。
世界垃圾貿易的現狀,折射出當今世界經濟體系中不合理、不平衡的分工結構。當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提高人類福祉的愿望日漸成為全世界的廣泛共識,試圖維持發達國家生產垃圾、發展中國家消化垃圾的模式,既是對國際規則的違反,更是對人類道義的無視。發達國家擁有更多資源和先進技術,理應更好的解決垃圾問題,并盡可能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得必要的資源和技術。在明晰責任歸屬的基礎上,世界各國可以開展多種方式的技術和產業合作,以最大的效率、最好的方式妥善解決污染和垃圾問題。▲
(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執行院長)
環球時報201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