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富》雜志網站12月6日文章,原題:為何硅谷不可輕視中國三年時間會帶來很大不同。2014年我作為一名美國人在中國科技行業工作。當時中國被視為只會復制西方產品。但時至今日,中國的科技公司已成為某些關鍵科技領域的創新領袖,且抱有真正的全球雄心,硅谷要么太眼光內向,要么就過于自我滿足而沒意識到這點。
中國制造的發明正出口到全世界。西方很少有人意識到,在美歐年輕人中十分流行的視頻社交網絡應用程序蜜柚(Musical.ly)其實來自上海,是中國企業家專門針對美國青少年設計的。上月這個年輕的初創公司以10億美元的價格被收購。
在移動生態系統和移動支付領域,中國也領先于美國,部分原因是中國越過固話直接進入移動手機時代。如今,微信支付有超過6億活躍用戶,遠超蘋果支付的用戶。40歲以下中國人幾乎每天都在用微信,經常只帶手機出門。
雖然微信在美國很有名,但中國在零售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并不太為美國人所知。在亞馬遜2017年宣布并購一家有機食品超市之前兩年,阿里巴巴就已開始通過并購進入實體零售領域。
同樣被忽視的還有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強勁增長。中國政府最近宣布將在2020年追趕上美國,并在2025年超越,到2030年在人工智能領域占據統治性地位。中國本土科技巨頭將助力實現這個目標。
中國科技巨頭還紛紛收購海外公司或控股權。這一進程帶來的后果之一是,對會說中文的技術人才的競爭日益激烈。百度等中國公司開始在美國頂尖院校招收人才,并在硅谷設立人工智能實驗室。中國科技巨頭和初創獨角獸公司更看重人才的“軟技能”,如適應力、靈活性、潛力等,而非語言流利程度、工作經歷等“硬技能”。
硅谷將從學習中國公司和中國創新中獲益。中國從盜版者到創新領袖只用了三年時間。想想看,未來三年將發生什么變化。▲
(作者阮明河,王曉雄譯)
環球時報201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