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九靈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感嘆“××東西最近又漲價了”,除了漲價的商品之外,少數沒有漲價的商品常常被我們所忽略。
10年前我們買一份報紙,只要5毛錢,現在買一份報紙,還是5毛錢;
10年前到電腦城買一臺當時主流配置的電腦,可能是四五千元,現在你跑到電腦城或者在網上買一臺同樣是目前主流配置的電腦,價格還是四五千元;
最典型的“不漲價”還是可樂,20年前,一瓶可樂是3塊錢,10年前,一瓶可樂也是3塊錢,現在,一瓶可樂還是3塊錢。
漲價的原因好解釋,而那些不漲價的東西,則要相對復雜一些,或許也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示。
一種解釋是,可樂、電腦、報紙是工業品,可以依靠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
不過,規模化生產和低成本,只是解釋了可樂確實具備不漲價的能力,但是并沒有解釋不漲價的意愿。
這就涉及可樂的市場結構了。
可樂作為一種飲料,是有很多替代品的。可樂價格漲一倍,消費者可能就想我改喝別的,對于替代品的考慮,還是一種短期的競爭策略,還不足以解釋為什么可樂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都沒有漲價,那么關鍵可能就是另外一種因素。
可樂,是一個雙寡頭壟斷競爭的行業,基本上就是兩個大玩家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在玩,他們出于市場競爭的目標選擇不漲價。
在目前的價位上,2016年整個碳酸飲料業的產值是800多億,而利潤率則只有大約5%,這還是在大部分市場由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這兩家超大規模廠商貢獻的前提下實現的。
我們粗一看,覺得這是個辛苦行業,規模不小,利潤卻很低。其實還可以反過來理解,可口和百事這兩家都已經這么大規模了,把成本壓得低到不能再低,也才這么一點利潤率。如果有競爭對手想要進這個行業,做不到這么大的規模,沒辦法把單位成本降到像可口和百事一樣低,根本就不可能賺到錢。
在經濟學上,這種競爭格局有個專用名詞,叫“古諾均衡”,說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一種產品市場只有兩個賣家,賣的東西基本無差別,兩個賣家相互之間也沒有任何串通行為,不過都知道對方將生產多少、怎樣定價,這樣,雙方都可以確定最優的產量來實現利潤最大化。
在這種均衡之下,低價格和微薄的利潤,將大部分競爭對手阻擋在行業之外,而少數巨頭則依賴規模生存下來,獲得尚屬可觀的總量利潤。
在商業中,價格是一種綜合現象,它不是單純由成本決定的,同樣也可能不是單純由需求決定,影響它的因素,還有市場結構——不管是買方還是賣方、貨幣供應量,還是消費者結構,最終體現為供需雙方的均衡。
對于中國的企業而言,這一輪產業升級是一種伴隨市場結構調整,重新建構競爭壁壘的過程。
一種競爭策略是提供差異化的產品,提升與消費者議價的能力,獲得更高的利潤率。
而另一種策略,則是像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一樣,對行業競爭整合,維持微薄的利潤,這種低成本的策略,不能建立在人力、土地、環境這些已經逝去的優勢上,而需要建立在定位能力、產品能力、信息化能力和消費者關系的維護能力這些新的要素上。
(大浪淘沙摘自微信號公眾號“吳曉波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