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誠
音樂劇《紫石街》是根據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改編的首部音樂劇作品,講述了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中國傳統故事——頗有爭議的女人潘金蓮一生的命運歷程。劇作者萬軍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選擇將武松、潘金蓮、西門慶、武大這幾位人物之間的情感關系作為全劇的敘事主線。他精雕細琢,進一步挖掘人物內心情感世界,用深情的筆觸刻畫了這幾位“非典型愛情故事”人物的悲劇性格,采用典型的音樂劇藝術手法再現了這段經典故事中的極端戲劇沖突?!蹲鲜帧烦隽艘话阋饬x層面上的愛恨情仇,揭示了“武松殺嫂”這個故事里潛藏的深刻哲學思考,讓觀眾去思考本劇的中心立意“愛與傷害的距離究竟有多遠”。萬軍是集該劇作詞、作曲、編曲、混音、編劇、制作人、總導演“七位于一體”的藝術家,實屬不易。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該劇音樂、戲劇情境、舞美等領域的高度集中統一性。
潘氏的翻案歷程
在音樂劇《紫石街》未上演前,筆者就對其有著極高的期待。一方面是對潘氏故事本身,當然,并不是因為她的色相,而是因為其故事充斥著大量的戲劇沖突,精簡的故事中囊括了人際疏離、愛欲情仇、倫理糾葛、命運與現實、正義與原罪、渴望與抗爭等等人類深刻命題。另一方面,潘氏的故事幾乎被各個藝術門類都做過創作,如李碧華的長篇小說《潘金蓮之前世今生》(并于1989年翻拍成電影)。我們都知道原著《水滸傳》中潘金蓮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其惡毒無情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即使史學家、文學家有心替她正名,卻已是力不從心,難以扭轉其固有印象。因此,將新藥灌入舊葫蘆,即使是到了文明新社會,她終究還是無法逃脫被人糟蹋、被人凌辱進而背上忘恩負義、敗壞道德的罵名。但是在李碧華的小說中第一次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全新的潘氏,主要體現在作者賦予其充分的“情”,極力想要表達出其筆下的潘氏不過是擁有美麗的容顏、被時勢推著走而已的人物,何錯有之?再往前溯,早在上世紀的戲劇界,歐陽予倩就曾創作話劇劇本《潘金蓮》為其翻案過,將她表現成追求自由戀愛的新女性、是婦女解放的先驅。只是,這一形象并未被當時社會所接受,最終偃旗息鼓。今天回顧此事,我們依然由衷地敬佩歐陽老先生超前的戲劇意識和情懷。
1985年,魏明倫的現代川劇《潘金蓮》問世,在當時戲劇界乃至文壇引起巨大轟動,爭議之聲滔滔不絕。該劇對荒誕戲劇形式的探索,大家并無異議,但對潘金蓮這個文學形象及其意義卻分歧較大。魏明倫始終認為其筆下的潘氏是從現實出發的,是站在時代的高度反思歷史、用新的角度認識過去的。就這樣,潘金蓮首次以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之面貌出現在觀眾面前。魏明倫從尊重個體生命意志為出發點,理解潘氏的情感要求,表現她的抗爭過程,細化其犯罪心理,使之成為性格豐滿的個性形象,而不再僅僅是男權話語秩序中的那個負載著欲望和罪惡的性別符號。劇作在展開潘金蓮的情感發展和行為選擇的同時,穿插了古今中外各種人物對潘氏命運的觀察與評說。同時,也還原了歷史的原貌,揭示了傳統的性別與家庭倫理觀念的蠻橫無理。魏明倫對潘金蓮之罪的形象意義從道德個性之惡的表現上升到了倫理制度之錯的探尋,形成了對傳統文學中經典故事的一種顛覆與重構。所以,當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用音樂劇來演繹將會呈現出怎樣的效果、此次潘氏的翻案能否成功、會是什么樣的形式?著實令人期待。
賦予角色以靈魂
音樂劇《紫石街》講述了打虎英雄武松,在紫石街頭與西門慶同時邂逅金蓮,不禁怦然心動。武松對潘金蓮的一見鐘情,可謂是《紫石街》中最令人震驚、叫絕的大膽開始。此時的武松不再是《水滸傳》中那位不談情愛、嫉惡如仇的英雄,他是一個有著情感訴求的普通男子。也正因為此處的改寫,讓潘氏的故事在道德倫理層面上有了延續的可能性與合理性。然而見到失散多年的兄長,才發現自己心儀的女子竟是自己的嫂嫂,而街頭的一面之緣也令潘氏春心萌動難以忘懷。值得一提的是,劇中有提到潘金蓮生于封建社會底層,自小被賣身為奴婢,逼迫為妾;潘氏的堅決反抗,惹得東家惱羞成怒,逼她嫁給了武大,悲劇由此拉開序幕。作者將這一復雜的情節通過潘氏與武大的一段“沖突二重唱”來表現。同一屋檐下的金蓮掩飾不住對武松的喜愛與崇拜,終于在一個雪夜,以半杯殘酒將一腔癡情和盤托出,卻遭到武松無情拒絕……悲劇的種子由此生根發芽。作者雖將原著進行了大膽剖析和改造,但整個故事框架、戲劇沖突仍與原著保持高度契合,甚至可以說超越了原著,因為其將“情”極大地融入了劇中的每一位角色,讓我們看到有血有肉、有著真實情感需求的“人”的形象。真正賦予角色以靈魂,可以說較之前的潘氏故事在情節的深度以及完整性上有了質的飛躍。且劇中并無放大故事中低級趣味的元素,也沒有不倫、暴力情節,但此劇并未因此而失色,反而在盡力遵循原著和人物的情況下,真正達到了極具戲劇節奏的緊迫感。每位角色都有著波濤洶涌的情感:潘金蓮與武松的夢中纏綿,如泣如訴地吶喊著內心的渴望;武松對潘如水晶般的艷麗也心生愛慕;武大的滄桑與卑微,恪守傳統信條;還有紫石街上活靈活現的街坊群像,王婆、何九、鄆哥、狗腿子等人都被塑出鮮明的人物個性。
近三小時的演出中,一首首動人心弦的歌曲巧妙地結合著劇情不時打動著觀眾的心。如:《這是誰家的女子》用極為精煉的語匯透露出武松對潘金蓮一見鐘情時,在情感上的升華;《王婆茶樓》其詼諧的舞蹈與演員們精湛的表演將王婆這一人反面人物角色展現得淋漓盡致;《女人不該有夢嗎》詠唱出了封建時代女性對愛情的向往與渴望以及對命運的嘆息;《示愛》二重唱道出了潘金蓮對愛情的追求與武松內心的糾結;旋律朗朗上口且極具浪漫夢境色彩的愛情二重唱《親愛的》和貫穿全劇的音樂主題動機《愛與傷害的距離》等等。
劇中融匯了交響樂、民族器樂、爵士、搖滾、交響等不同種類的音樂風格。不僅如此,全劇還用歌劇慣用的“音樂主題動機”手法來構架全劇,細心的觀眾可發現不同的音樂主題有機地貫穿于全劇的各個角落,營造出極具“交響化”的效果。多元化的曲風有條不紊地穿插于全劇的每個關鍵點,在豐富了音樂性的同時又極大地提升了該劇的觀賞價值。
悲夢一場
“這是誰家的女子,軟唇軟腰軟身子,老娘見了也動心思”,這是王婆初見潘金蓮時的臺詞。對于潘氏的美貌,劇中更是多有表述,這般武松的情動也就顯得非常自然;而潘金蓮一池死水的生活,也曾因為武松的出現而心生波瀾,熬了許久的羊雜湯何嘗又不是煎熬已久的內心情感狂潮?金蓮在歌聲中袒露:“心中的落寞,枯萎了身體的綻放”,所奢望的又何嘗只是一夕歡愉?她也曾有過人生的追求與夢想,只是被拒的難堪,又豈能靠跌倒在地的傷痛來掩蓋!西門慶首次見到潘金蓮時說其有著“水妖的氣質”,到后來又說“女人是掙不完的銀子”;而武松第一次見到潘氏卻道其有著“水晶般的氣質”,最后說“女人是出鞘的刀子”,可見兩人對潘氏的不同態度。當舞臺上的樓梯上下搖晃時,潘金蓮也在武大、武松和西門慶之間推來推去,而愛與傷害的距離,或遠如隔山隔海,又近如一層窗紗,潘氏最終選擇投向西門慶的懷抱,難道要怪她是個平凡人,要怪她為愛恨入神?……在這場充滿欲望與悲傷的《紫石街》中,潘氏殺的不僅僅是武大,更是那份死于襁褓中的愛和武松的內心,再一次將“悲”推向極致。
音樂劇彰顯了小說、話劇等所不具備的情感表現張力,當一曲曲動人的歌聲響起,他們唱響著自己的人生,將其靈魂放在舞臺上任人審視。煎熬、焦躁、膨脹、扭曲,共通之處是一樣的真實,猶如時光在舞臺上倒流。每個角色都演出了強烈的情感張力,真摯投入的表演產生了撼動心靈的力量。特別是潘氏這個角色,完美地演繹出了女人的愛恨情仇,演活了內心的掙扎與彷徨,在卑微與任性之間游轉,被命運輾過又無力抗拒的悲情,呈現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真實感。潘氏從夢想擁有愛情,到相遇愛情,再到被愛拒絕,悲喜之間的轉換銜接得非常圓滿。到尾聲處,一身孝衣的潘金蓮再唱自己宿命的悲歌,此刻的她己深切地理解了愛與傷害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删烤故鞘裁础皞思?、亡了夫、失了愛”呢?相信每一位觀眾都有著自己不同的解答?!蹲鲜帧放c原著一樣都是一出悲劇,但在筆者看來,這部劇的情感濃度、深度較原著比較有著截然不同的一面,作者賦予了人物真切的靈魂情感,使該劇達到了一個極高的哲學精神層面。
千年光陰流淌,紫石街中的故事仍在現實生活中反復上演著。劇中每一位人物都在用他們的淚水與悲傷、欲望與歡暢甚至寶貴的生命帶給臺下的我們一個寄望:“不要將愛扭曲,莫讓悲劇再次重演”?!蹲鲜帧返拇螳@成功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的土壤,這部力作更是扎根于傳統的突破與創造,亦如海德格爾所言:“只有當人扎根于傳統中,才有本質且偉大性的東西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