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宏
高中美術課程標準要求:理解美術與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熱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在此思想指導下,如何設計、開發鮮活而實用的美術課程成為廣大一線美術教師和美術研究人員不斷思考的問題,而游學課程無疑為我們美術教育研究者打開了一條新思路。在這樣的課程背景下,美術課程資源不再局限于美術學科本身,而是拓展至文化、社會、科學、自然等范疇。
開發地方性課程
校內美術課程資源已經不能滿足在“大美術”理念下學習的需要,這就需要美術教師與學生一起發掘校外美術資源,使之能夠與當地文化、生活相結合。北京市作為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既有豐厚的歷史遺存,又有眾多的當代創造。這樣的環境可以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了解到所居住城市的人文內涵,更便于美術教育的跨學科實施。例如:在高一年級《中國古代繪畫擷英——法海寺壁畫賞析》一課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繪畫與語文、歷史、音樂、建筑、攝影等學科的結合,這種跨學科模式使學生更加充滿活力地參與到美術課堂活動中來。另外,美術與語文學科共同開展的《胡同文化》教學,讓學生走進身邊熟悉的胡同、街區,了解京西古道和模式口的胡同文化,也是建立在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胡同文化基礎上的。
開發游學課程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需要樹立更加寬廣的課程觀:立足北京,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為促進跨學科教學常態化發展,我們將游學課程和常規教學交叉設計,使其優勢互補。2013年暑假,我們開展了游學課程,“行走中國——山西、河南”是開篇之作,教師帶領學生經歷了學前動員、線路推敲、沿途觀測、景點探究、賓館晚課、討論點評、返程總結、分享提高八個階段。學生根據學案,在真實的情境中考察、探究,針對遇到的實際問題,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面對面向專家學者請教等方式加以解決。以小組為單位,學生根據興趣、愛好、特長等具體情況,以自由組合與分配相結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學習小組,除學生組長外,還配備指導教師(專家、學者),強化對組員的學習狀態、學習進度、學習效果的監督和管理。回校后,師生分小組撰寫游學報告。通過撰寫游學報告,師生們對山西、河南的自然美景與人文美景有了更詳實的了解,被濃濃的中原文化所感染,為后續確立其它游學課程做了理論和實踐上的鋪墊。在游學中,不同學科的老師共同編織出游學課程的鮮活內容,教師們不再束縛于學科的界限,而是敞開心扉探討問題,一個平等、和諧、有活力的學習大家庭正在形成。
在游學課程中,學生們將自己對平遙古城美的感受化作一個個優美的文字,他們用敏銳而準確的語言,描繪出詩一般的情懷、畫一樣的意境。不得不說,此時的學習成果已不能單純地用語文、地理、歷史、美術或經濟、文化的尺度去衡量。這不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朝思暮想的跨學科學習成果所在嗎?此后,我們又相繼開發了“山東文化之旅”“西北文化之旅”“南歐藝術之旅”以及多條國際游學路線。
跨學科實踐
游學課程可以使師生感受作品原創地的文化,可以將課本中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鮮活。從云岡石窟的雄健到龍門石窟的雍容華貴,從壺口瀑布的磅礴到三門峽的靜思暢想,從殷墟的甲骨文到白馬寺的傳說,從黃土高原的煤炭到平遙古城的票號,從晉祠的圣母殿到洛陽的唐三彩……那些停留在課本中的作品,從二維世界中平淡無奇的圖像幻化成三維世界里動人心魄的實體,甚至在遐思中可以穿越時空,觸摸到作者的心靈。
美術鑒賞在游學課程中的跨學科實踐,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助于學生脫離傳統美術課本的束縛,能有效地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通過美術鑒賞在游學課程中的跨學科實踐,學生懂得了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能恰當使用美術術語(如形狀、色彩、空間、材質、肌理等),以自己的觀點采用一種或多種方法去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游學中遇到的藝術作品,并與他人進行交流;提升了運用多種方法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整理、發布、分享美術信息的能力;知道了中外美術的主要風格、流派,能描述中外美術發展的大體脈絡,并嘗試在真實情境下運用;加深了對美術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的理解,會在相應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增強了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意識。
美術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時代背景下,反思美術教育的跨學科課程與教學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不斷增強自身學術能力,在開發美術學科課程資源方面需要多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課程開發實例,向研究型、專家型教師的發展目標邁進,為美術教育的明天不斷貢獻力量。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