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家長工作繁忙,孩子放學早,無法及時去接,這樣的問題困擾著不少孩子家長。在這個問題下,應如何主動發揮教育服務為民、學校服務社會的作用,有效整合學校、社區、家庭三方面資源,著力破解學校放學后、家長下班前孩子無人看管、離校離教的社會難題呢?近日,“中國文明網”發表了一篇文章——《港城教育有溫度 “四點半學校”惠萬家》。
文章中指出,“四點半學校”為特需學生營造溫暖健康的成長環境,給孩子們帶來心靈上的慰藉,為家長解決了后顧之憂。
媒體熱評
“中國江蘇網”(2017.10.10) “孩子放學后就有人把他們接到社區居委會做作業,這可真幫了我們大忙。”2017年10月9日下午5點半,到社區接孩子的家長陳云告訴記者,她的孩子今年上小學一年級,平時4點左右就放學了。
夫妻兩人上班請假接孩子很不方便,但自從港閘區五里樹社區設立“四點半學校”后,不僅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也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交流學習、培養興趣的好去處。
“鳳凰網”(2017.7.18) 滄浪街道的“四點半課堂”開設已有一年多,吸引了轄區的農民工和流動人口子女參加。今年上半年,社區借助黨組織為民服務項目,將原有的“四點半課堂”服務延伸,暑期也安排了相應的內容。課程內容包括:輔導作業、社區講堂、志愿服務、手工課、閱讀好習慣、好書推薦會等。
各抒己見
主持人:“四點半學校”是指各城市出于對下午四點半放學的小學生的安全和健康的考慮而提供的免費場所,為那些由于工作無法照顧孩子的家長解決了難題。
在這中間,有學校的主動作為,也有社區的積極參與;但也有人認為,“四點半學校”的安全、衛生問題依舊是眾位家長的心頭病。對此,你的看法是?
趙瑩瑩:如今,路上車多,家長不放心孩子自己回家,回家后又擔心小孩不乖乖在家學習;可是,家長本身工作就忙,沒時間照顧孩子。那么,這些孩子放學后就可以去“四點半學校”學習、玩耍。所以我認為,“四點半學校”既能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又能填補時間的真空,還激發出人們的愛心,使社會更和諧;而且,“四點半學校”還是免費的,減輕了不少家庭的負擔。
袁林:“四點半學校”是學校為了解決小學生放學后無人看管的現象而設立的校外小課堂,凡是家長們擔心的孩子們在校門口的安全及其他問題,“四點半學校”都可以解決,這樣既拓寬了學生們的知識面,又讓大家的安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至于安保問題,我認為政府應對現有的校外托管機構應該進行一次整體性的摸底調查,厘清校外托管機構的性質,是學生課業托管還是學生生活托管,還是兩者兼而有之。
在此基礎上,再明確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責,責成主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落實監管措施。只有這樣,“四點半學校”才能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范桂銀:我認為“四點半學校”的創辦是很有意義的。在這些早放學的孩子們中,有絕大部分都是小學生,他們自我照顧的能力較弱,很容易出現安全隱患。因此,在這一兩個小時的“真空時間”內,孩子們的安危讓家長顧慮重重;而“四點半學校”的創辦,恰恰可以為家長解決后顧之憂。
不僅如此,“四點半學校”還為學生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建立起音樂、美術、體育、舞蹈、英語等興趣小組,這樣有助于挖掘學生潛能,張揚學生個性,服務于節慶活動、社區活動,并成功拓展到德育活動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此看來,創辦“四點半學校”真是好處多多呀。
另外,我覺得可以邀請一些老紅軍、老教師來“四點半學校”開設講座、故事會或主題活動什么的,這樣可以讓大家得到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傳統文化、文明習慣等多方面的教育,難道不是一舉多得嗎?
陳貞伊:“四點半學校”不僅為較早放學的中小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場所,讓下班晚的家長不必在工作時記掛孩子的安全,避免了學生在無人管束的時間內做出不良的行為;而且,“四點半學校”并不僅僅只是換一個地方學習,它同樣會開展適當的文娛活動,這遠比同學們在學校中無所事事地等待家長,或與其他人嬉戲打鬧要好得多。
況且,“四點半學校”并非是強迫性的,如果你在放學后還有其他安排,就盡管去做。這對另外一些家庭和學生來說,也是一種便利啊。
老師有話說
目前,小小的“時間差”成為了困擾很多家庭的大麻煩。其實,“時間差”的難題在世界各國都存在,我國因其學生數量龐大而顯得尤為突出。國內各地在“四點半學校”的探索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困難?他國有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在我看來,最終破題的希望或許就蘊藏在政府支持引導下的學校、社會、家庭三方形成的合力中。
推行“四點半學校”, 一方面可以為小學低年級學生提供課外寫作業或閱讀的安全場所,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中、小學生課外文藝鑒賞和公共安全、文明禮儀等教育。它充分發揮著教育的作用,著力破解了放學后小學生無人看管、離校離教的社會難題。
“四點半學校”為潛質優異且確實有家庭實際困難的孩子提供了特需服務,希望這種服務能真正惠及所有民辦小學,并逐步擴大到初中范圍,做到從特需面向全體,從校內延伸到校外,從平時擴展到假日。
相信,這也將再一次為世界各國提供中國教育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