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升
摘 要:每個孩子的成長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家庭、社會、學校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家訪則是永遠在路上的行走教育。但是,近年來,家訪這種曾經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正在慢慢淡化。如何家訪?這是擺在每一名教師面前的嚴肅課題。
關鍵詞:家訪;原則;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6-016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101
有人曾說過這么一句話:“父母不應把所有的教育都寄托在學校和老師身上,因為孩子一年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家里,所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確,父母是孩子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第一所學校,家訪是溝通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橋梁,家庭教育是學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老師通過對學生的家訪,不僅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家庭學習環境,還有利于與學生家長交流,指導學生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時,家訪時也應當注意方式方法,本人在家訪工作中深切地感受到,教師家訪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三個原則:尊重性原則、換位性原則、差異性原則。
一、尊重——教養譜出和諧曲
由于家長和教師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有著不同的社會經歷,這就決定了處于不同社會環境的人,他們在管理經驗、思想水平、知識層次和教育能力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所以,教師與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互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所以,通過家訪,與家長溝通情況,交流感情,密切關系,共商孩子成長的具體問題。這種交流指導方法靈活機動,便于進行,而且指導得比較具體,更具有針對性。但家訪更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有些教師家訪時,本身就帶著情緒,對學生一肚子的怨言,結果不懂得尊重,一見面就告狀、埋怨、批評、指責,這樣,既使學生感到難堪,也使家長產生反感情緒,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此,家訪時一定要遵循尊重性原則,在融洽和諧的氛圍之中探討。同時,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家訪也是尊重家長的表現:比如什么時間進行家訪,不能只考慮教師自己的在時間上的方便與不方便,教師一般雙休日有空閑時間,但有些家長由于職業的不同,可能雙休日更忙;教師中午有閑時間家訪,但有些家長中午要給孩子做飯,恰恰中午不方便接待老師家訪;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學生家里可能恰逢諸如婚喪嫁娶、過生日、親朋聚會或有急事要去辦理等等,如果老師不注意這些特殊問題,事先也不征求家長意見,自己什么時候方便就什么時候家訪,做不受歡迎的“不速之客”,使家長難堪或逼迫家長調整作息時間,這就是不尊重家長的表現,家長對你的家訪就會有點抵觸情緒,家訪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二、換位——理解撐起一片天
古往今來,從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馬太福音》的“你們愿意別人怎樣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再到俗話所說的“若要公道,打個顛倒”。換位思考的實質,是永遠的道德教諭,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在家訪中,教師在考慮尊重性原則的同時,也要不忘換位性思考。家訪談話的核心是評價學生,如何評價,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既不能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也不能直來直去、信口開河。評價學生要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換位思考,講究藝術,力求委婉。要時時站在家長的角度想一想,假如是自己的孩子,別人這樣評價,甚至一味否定,你會怎么想?老師的這種評語,你自己能不能接受,會不會反感?正如俗話所說的“莊稼別人的好,孩子自己的好”,畢竟每個家長都有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在他們心里,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所以,在家長面前評價學生,一定要肯定主流,肯定進步,肯定成績,使評價易于被家長所欣然接受。教師在談到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時,要寄予學生厚望,一定不能全盤否定,更不能責備家長“沒有教育好學生”,導致一開始就與家長形成對立局勢。家訪過程中,教師要時時處處換位思考,一切從家長易于接受的角度想問題,提意見,做建議。這就要求,實施家訪的教師本身要有過硬的素質、良好的師德、寬闊的胸懷和正確的學生觀、成才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客觀地、全面地評價每一個學生,使家長在家訪過程中,時時感受到教師的誠懇之心和肺腑之言,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家訪效果。
三、差異性原則——十家鍋灶九不同
有幾句俗話這樣說:“隔道不下雨,百里不同風”“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一家門口一片天,十家鍋灶九不同”。的確,生活中,差異無處不在,所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在家訪過程中,教師的溝通能力很重要,但這不是決定家訪成效的決定性因素,那么,什么是家訪的決定性因素?我根據多年的家訪經驗認為,沒有哪一種溝通方法是萬能的,只有對癥下藥才能取得預期效果。因為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個性”突出。孩子不一樣,家庭環境不一樣,家長的處事方式、接受能力不一樣,導致了某種方法在這個家庭有效,但到另外一家則可能不靈。那么,如何提高家訪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認為,教師要不忘家訪的個性化、差異性特征,預先多了解學生、學生家長及其家庭的諸多特點,了解家長對自己孩子的真實看法和培養目標等等。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帶自己的小男孩到郊外去游玩,別的親友家的孩子,有的爬山,有的游泳,唯獨這個小男孩一人默默地坐在河邊,凝視著湖面。這時,親友們對小男孩的“問題”普遍擔憂,他們悄悄地走到這個小男孩母親的身邊,不安地問道:“您的孩子為什么總是一個人對著湖面發呆?是不是神經有毛病啊?還不趁早帶他去醫院檢查檢查?”這位母親自信地回答說:“我的孩子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了解,他不是發呆,而是在沉思。他將來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故事中的這個男孩就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我們可以這樣設想:假如這些親友就是老師,如果不了解孩子母親的真實想法,不了解孩子的真實情況,以為孩子愛發呆就是“神經有毛病”,就對學生的行為不斷提出質疑,甚至一味否定孩子的行為,這樣,不但家長反感,而且無疑會對孩子的發展造成阻礙。因此,家訪一定要因人而異,因家庭而異,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教師應對學生家庭進行調查分析,對家長的文化水平、職業狀況、年齡、家教思想、家庭關系等“備好課”,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數、話中有話。對于那些對孩子失去信心而放任孩子的家長,要及時將學生的點滴進步反映給家長,激發他們對孩子的信心;對因生意繁忙而不管孩子的家長,要勸他們不要因忙而疏遠孩子,幫助他們在孩子的教育上盡到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對那些真正對孩子自信的家長,我們要尊重他們的想法,不要輕率否定,以增強家訪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顧湘江.淺談有效家訪的三個基本要素[J].課外語文(下), 2016(9):166.
[2] 李燕.淺談新時期家訪工作的意義與原則[J].基礎教育研究, 2012(2):57-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