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群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對“未來人才形象”和“新時代教育”進行了科學陳述,為學校發展指明了方向。如何開墾出一片適宜的“土壤”,讓核心素養在學校教育中落地、生根,成為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現實問題。
一、思考
多年來,江蘇省常州市第一中學一直以“陽光心態、優秀學業、國際視野、領袖素質、一流口才、明顯特長”為學生培養目標,促進學生成長為一個全面發展、富有個性的人。這不僅是為了培養優秀人才,更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課程是育人的載體,培養什么樣的人,是由學校的課程體系決定的。盡管每個學科都有各自的知識體系,但還是需要加強學科融合教育,用具體的課程來擴大學生的視域,以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所需的核心素養。學科融合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對課程進行加工整合、優化組合,通過合理的構建,形成學校育人的合力。
學校依托兩個省級課程基地和一個省前瞻性項目,以及一個省品格提升工程建設項目,通過三原色德育、創客、教育戲劇、研學等課程的實施,由點及面地實行學科融合,努力創造基于核心素養的跨學科教育新樣態,豐富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
二、行動
1.三原色德育課程,促進人格塑造與品格提升。學校的“三原色德育課程體系”,按照“五關照、四打開”(關照德育大綱、關照培養目標、關照學校特色、關照本土文化、關照學生經驗,向學生打開、向家長打開、向自然打開、向社會打開)的思路整體構建學校德育課程,初步形成了重體驗、重參與,具有豐富性、層次性、選擇性和地方特色的課程體系(見圖1),分年段、分主題加強學生的品格錘煉,促進學生的人格塑造與品格提升。
2.創客課程,培育科學精神與創新素養。學校組建了機器人團隊,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研制了探路機器蛇、FOOTBALL足球機器人等,在各級各類比賽中頻頻獲獎。如機器人代表隊獲得國際獎項3個,其中世界冠軍1個;國家級獎項47個,省級獎項52個,市級獎項35個。學校開設了創客課程,通過3D創新設計、智能小車、影視夢工廠、玩轉Arduino、四軸飛行器、面包板電路設計等14門課程的設置,創設了適合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環境,以自主探究與動手創作為核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為學生建構了一個有利于創造的環境,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通過多學科融合的、基于現實生活問題的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社會參與的興趣和熱情,提升學生的合作力、思考力、創意表達力和在復雜情境中的行動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科學精神與創新素養的形成。
3.教育戲劇課程,增強人文底蘊與審美情趣。學校以教育戲劇體現“全人教育”的理念,倡導跨學科融合學習,打破學科壁壘,重點對現行語文、英語、史政、藝術等課程中的戲劇教材進行大膽取舍和整合,開發完善學科課程資源、活動課程資源,形成學校獨有的包含“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定制課程”在內的教育戲劇融合課程體系(見圖2)。該課程通過“體驗式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想象與創意,發展學生的智力;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認知的探索和社會參與的模擬,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和審美情趣等核心素養。
4.研學課程,提升責任擔當意識與健康生活能力。學校是開放的空間,應該把課程延伸到大自然和社會中,讓學生通過實踐和體驗,進一步了解祖國的歷史和文化,自覺捍衛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使學生具有文化自信,傳承、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并進一步提升其責任擔當意識。
學校開發的研學課程,培養了學生獨立、健康的生活能力。從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77.68%的學生認為,研學增強了他們對社會的了解;72.84%的學生認為,研學提高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72.32%的學生認為,研學增強了自我規劃的能力;48.62%的學生認為,研學加深了他們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學校每年都給學生設計走進知名大學的研學行動,如走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近距離了解前沿科學、先進實驗裝備等。研學項目中的一個子項目是“帶著父母去旅行”,需要學生自己做好旅游攻略、拍攝視頻、制作旅行短片與大家交流、分享。在此過程中,要綜合運用語文、數學、歷史、地理、音樂、計算機、美術等學科知識。
研學課程打破了學科、課堂、書本的局限,具有開放性、自主性和綜合性,搭建起了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融會貫通的橋梁,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和健康生活能力。
三、反思
幾年的實踐證明,學科融合教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開啟了學生成長的時空,助推了師生高品質發展,使學生在五大學科奧賽、體育、藝術、科技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學校民樂團在全國第二屆、第五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獲一等獎,還應邀到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學生在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共獲得國家級獎項17個、省級獎項25個、市級獎項102個,等等。
為促進學科融合教育的進一步深入,學校成立了科技創新研究中心。該中心是由數學、物理、生物、地理等學科的教師和各實驗室成員組成,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研討活動,重點圍繞學生的創新作品和創客、STEM等課程進行研討,集思廣益,形成了良好的融合教育氛圍,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僅2016年,學校就派出十多批教師外出參加融合教育方面的培訓,提高了教師的課程規劃與設計的能力。
雖然學科融合教育具有前瞻性和現實意義,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但要想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穩健,還需學校精心謀劃,堅持不懈地實施下去。學校將在兩個省級課程基地和一個省級前瞻性項目,以及一個省級品格提升工程項目的支撐和引領下,通過不斷地努力和改進,不斷促進師生獲得更大的發展。
(責任編輯 張慧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