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紹林
課改要取得成功,必須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必須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習規律,必須學習、借鑒先進經驗,領會課改的本質。課改要有特色,必須深入研究本校課堂教學實際,基于校情、生情,崇真務本,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走校本化課改之路。四川省宜賓市第二中學在傳承總結始于1998年的“4711”課時加教法改革的基礎上,學習、借鑒其他學校的成功經驗,努力踐行宜賓市翠屏區“課改十年行動計劃”,開展了課堂大調研,逐步提煉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四疑導學”課堂教學模式,走出了一條校本化的課改之路。
一、“四疑導學”課堂是有“疑”的課堂
課改就是要讓學生由被動接受式學習向主動參與式學習轉變,解決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的問題;也是要讓教師由“滿堂灌”轉變為學生“合作交流學習”,解決學生“習慣灌輸式學習”的問題。課改還要提升教師科學創設問題情境的能力,解決學生“不想疑”“不敢疑”“不會疑”“不善疑”的問題。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個體和群體“產生疑問—解決疑問”又到“生成疑問—解決疑問”的過程,生成且解決的疑問越多,說明學習越深入,效果越好。所以,“疑”是課堂的關鍵。在課堂上,教師要啟發學生不斷產生疑問,并緊扣學生的“生成性問題”,把學習引向深入,讓學生養成思辨的習慣,形成獨立思考、善于提問、敢于質疑的學習品質,從而提高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遷移創新的能力。
“四疑導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自主質疑導學、碰撞激疑導學、師生析疑導學、過關解疑導學”四個教學策略的應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教師以學生的“疑”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而活動正是“疑”的靈魂和精髓。“四疑導學”讓教師從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過程的調控、教學方法的選擇入手,對學生的引導與評價均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為出發點和立足點,以解決學習中的關鍵問題為目的。
二、“四疑導學”課堂的操作策略
“四疑導學”是學生生成疑問、解決疑問、內化吸收知識、自主學習的過程,它強調師生一起在學習過程中生疑、解疑、又生疑、又解疑,最終使每一位學生都“解疑”,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其具體操作策略如下。
一是個體質疑導學。是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后產生疑問,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其做法是“嘗試自學—嘗試練習—提出并記錄疑問”,這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并要圍繞學案開展學習。教師在課堂中,要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指導學生掌握預習的方法;要著重巡查學生“自主學習狀態”,督促學生開展自學。在學生無法產生疑問時,教師要適當增加“引導”環節,將學生引入問題情境,誘導學生產生疑問,讓學生養成預習習慣、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善于提問、敢于質疑的學習品質。
二是碰撞激疑導學。是指生生、師生通過碰撞交流,解決疑問后,教師又引導學生生成有價值的新疑問。這是把學習引向深入的關鍵。其做法是“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相互辨疑—學生課堂展示(全班或小組)—學生生成新疑問”。這一步安排在課中進行,先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碰撞,讓學生在自學中解決問題;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向“縱深發展”,即在解決原有問題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產生新的疑問,以培養學生自我展示和交流合作的習慣,提高其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師生析疑導學。是指師生通過辨析解決新生成的疑問,把學習引向更深處。其做法是“教師或學生講解、點撥引導(全班或小組)—師生辨析(講授或展示)”。這一步是針對上一步學生在交流碰撞中所產生的新疑問,師生通過合作共同解決。若問題多且難度不大,則分小組解決;若問題不多但難度較大,則全班解決。教師要控制好問題的“走向”,引導學生向能夠“解決”的方向思考,讓他們養成思辨的習慣,具有善疑多思、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和進取精神。
四是過關解疑導學。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幫助每一位學生解決疑問,因此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個體解決在當堂檢測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疑問,這是課堂教學的歸宿。其做法是“總結與反思—當堂檢測—小灶式交流”,這是為了讓學生養成歸納總結的習慣,提高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能力和學習遷移的能力。
在實施“四疑導學”過程中,教師對四個策略要有充分的認識和把握,要根據學科特點、課型、生情等因素靈活應用。一節課中可以只用其中的兩三個策略,也可以循環使用其中的某種策略。根據教師們的實際使用情況來看,“碰撞激疑”“師生析疑”策略經常是交織在一起循環使用的。
三、“四疑導學”課堂的經驗反思
隨著對“四疑導學”課堂教學模式的不斷實踐,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斷提高,質疑問難的習慣逐漸養成,創新思維能力不斷提升??偨Y學校走過的課改之路,對“四疑導學”課堂教學作如下反思。
一是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生疑、解疑、又生疑、又解疑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八囊蓪W”課堂教學模式始終堅持以“疑問”為導向,以“疑問”為紅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課前“質疑”、課中“激疑、析疑、解疑”,課后再“生疑、解疑”,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呈螺旋式上升。在此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養成了質疑問難的習慣,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二是課改必須基于教育教學本質,基于學生認知規律。宜賓市第二中學充分挖掘學校厚重的歷史資源,反思當今教育諸多異化現象,學習借鑒先進辦學經驗,通過十余年的實踐與思考,提出了“求真教育”辦學思想。即通過克服當今教育在課堂、德育、管理等方面的諸多異化,回歸課堂、德育、管理的本真,遵循教育規律,努力實現“把人培養成人”的辦學目標?;诖?,學校課堂才體現出了尊重人、關心人的特征,受到師生的喜愛,具有無限的活力。
三是不盲從、不浮躁,冷靜思考,集眾家之所長,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煉適合學校實際的校本化課堂教學模式,是有效推動課改、穩步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途徑。課改須立足于校情、生情,要學習借鑒,要堅持走校本化之路。學校的“四疑導學”是在全面深入課堂研究后提出,經過近三年的反復實踐和探索,才最終成型的。
走校本化課改之路,“二中人”付出了很多,也收獲了許多。今后,“二中人”將繼續行進在這條坎坷且輝煌的課改之路上。
(責任編輯 張慧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