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虹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到語文學科,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以及審美鑒賞與創造。其中,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學當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提升語文素養為目標,著眼于學生言語能力的發展,致力于個體生命的發展之需??梢?,語用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環。那么,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有層級地開展語用教學,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及學生的核心素養呢?在此,將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風箏》一課的教學為例加以說明。
一、基于感知的語言文字運用
一篇文章往往會有多種寫作方法,而就具體語言文字的運用來說,最直接的莫過于讓學生模仿文中描寫生動的詞句,以積累語言表達的形式,學會言語表達的方法。
例如,《風箏》是一篇精讀課文,從語用的教學價值來看,最直接的表達特色是描寫心情的詞語十分豐富。其中有直接描寫不同心情的詞語,如“憧憬”“快樂”“快活”“垂頭喪氣”;也通過描寫各種動作的字詞表現心情的變化,如用“托”“牽”“緊”“松”表現急切與期待,用“喊叫”“拼命”“奔跑”表現高興與激動,用“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哭”表現著急與傷心等。為了引導三年級學生學會語言的積累、運用與表達,筆者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即把語用教學的重心放在積累和運用表現不同心情的詞語上,并要求學生把文中的這類詞語找出來,讓他們學會仿照和運用不同心情的詞語或各種動作詞,來表現教師即將給學生發試卷時的心情以及學生自己的心情。
這種類型的語言文字運用,建立在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知、模仿和積累的基礎上,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這種看似“膚淺”的語言文字運用,對于側重模仿和積累的中低年級學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因為,言語的存儲是語言文字運用的先決條件。教師在進行語言文字的教學設計時,要結合課本,充分考慮學情和教學目標,進行適當、合理而高效的教學設計。
二、基于思維的語言文字運用
學生的語言學習需以文本引路,但絕不能止步于亦步亦趨的語言模仿,還要透過文章表面的文字,思考和發現文本結構的秘密。
如《風箏》一文的結構是非常清晰的。教師先引導學生體會開頭段“我們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和第二段的“做風箏”、第三段的“放風箏”之間的“總分”關系,之后出示了短文《我們最愛玩的游戲》,要求學生補充第一自然段的內容。由此,讓學生真正理解和內化總起段的寫法。例文如下。
我們最愛玩的游戲是“丟手絹”和“老鷹抓小雞”。先說“丟手絹”。游戲開始前,讓學生們選出一個人來丟手絹,其余的人圍成一個大圓圈坐下。然后,丟手絹的人在圓圈外行走并把手絹丟在一個人的后面。被丟手絹的人要及時發現手絹,并去追丟手絹的那個人。如果丟手絹的人跑了一圈并坐在被丟手絹的人的座位上,則丟手絹的人獲勝;如果丟手絹的人被抓住,則被丟手絹的人獲勝。再說“老鷹抓小雞”,其規則是這樣的:以猜拳的方式來決定每個人是小雞還是老鷹,獲勝者為小雞,輸者為老鷹。為小雞的隊友們在本隊中選出身強力壯的人充當母雞,老鷹不能侵犯母雞,只能去抓最后面的小雞。這樣一來,母雞才能起到保護小雞的作用。但是,母雞不能攻擊,只能防御……
然后,讓學生對比《我們最愛玩的游戲》和《風箏》在段落結構上的相同之處,讓學生發現總起句在文中的作用。接著,讓學生以“小時候最愛玩的游戲”為題,寫一篇小短文,要求使用“總起段”開頭,并使用“快活”這個詞語描寫游戲時的心情??梢苑抡障旅娴奈恼陆Y構進行具體描寫:我們最愛玩的游戲是____和____。先說____。再說____。
這一語言運用點的設計建立在對文本的深入分析之上,折射了語言文字背后文本結構的秘密,需要學生在觀察、思考和理解的基礎上運用語言文字。相對于直接的模仿來說,這種類型的語言運用教學設計更有難度,也更有深度。學生獲得的素養,已不再是簡單的記憶和積累,而是高度的理解、領悟和創作。
三、基于審美的語言文字運用
語文是漢語與文學的復合體,它融工具性與人文性于一體。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最基本的語用能力,更要以“審美鑒賞與創造”為核心,讓學生體驗到語言表達所帶來的美好情趣,激發學生對文學的向往與期待,在審美鑒賞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為此,在《風箏》一文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語用環節:抓住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思考課文沒有寫后來是否找到幸福鳥的原因。讓學生們先小組交流,再對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展開想象,接著寫下去,把“我們”對風箏的渴望和熱愛寫出來。
這一語言運用點的教學設計不再立足于文章語句的模仿或結構的把握,而是依托于審美,立足于學生對文章基調、人物情感的把握,讓學生就著文本的空白點展開想象。這種有意識的語言訓練,既是對文本的拓展,又是對文本的感悟。這是一種具有原創意義的拓展——拓的是文本深藏的意蘊,展的是文本包裹的內涵。學生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豐富了情感,提高了審美情趣,激活了自由表達的能力以及想象和創新的能力。
學習文本語言的過程,也是人文熏陶的過程。在說寫過程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的思想認識、情感態度融入言語表達,既珍視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個性化思維,又很好地實現了語言文字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可以說,這種類型的語言文字訓練,在語用教學中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核心素養下的語言文字運用教學是有層級性的。不論是基于感知的語言文字運用,還是基于思維的語言文字運用,抑或基于審美的語言文字運用,三者并無優劣之分。衡量它們的標準,只有適合與不適合、恰當與不恰當。當然,它們之于課堂的實施也并非對立或孤立的,有時可以單獨出現在某個環節,有時也可以聯袂出場,達到“1+1>2”的效果。立足于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能力,真正促進學生言語運用的有效“增值”,是對語文學科育人作用的有效發揮,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應該努力做到的。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