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彬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發展和改革局
構建產業生態圈 加快發展臨空經濟成都雙流區助推建設西部經濟中心的對策建議
黃彬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發展和改革局
國家中心城市發展已經成為當今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成都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目標是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設西部經濟中心、西部科技中心、西部文創中心、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和西部綜合交通樞紐。把成都打造成西部經濟中心,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要求高度契合。結合國家、省、市經濟發展形勢,按照黨的十九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市第十三次黨代會議精神,雙流區需通過建設產業生態圈,提高產業發展的區域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等舉措助力成都建設西部經濟中心。
十九大提出,建設現代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制造業強國。而雙流區制造業三次產業占比維持在50%—60%,但產業大而不強,缺乏強而精的主力企業。
因此,必須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著力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一是以產業生態圈重構經濟工作方式。依托中電子、中電科等項目,加快建設成都芯谷,打造以集成電路為引領的新興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依托航空動力小鎮和成都航宇、國航維修、中商飛等項目,打造航空產業生態圈;依托通威新能源、瑞迪機械等項目,打造新能源產業生態圈。二是堅持補鏈拓鏈強鏈,不斷增強產業競爭力,加快
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著眼“補前端”,提升企業生產環節和產品的本地配套率;著眼“強中端”,堅持促進產業鏈垂直整合,瞄準500強企業、行業龍頭和產業鏈缺失環節,完善目標企業招商清單,著力引進上下游關聯企業和寫作配套項目;著眼“延后端”,支持企業從金融服務、品牌策劃、營銷渠道、物流配送等多維度整合資源,提高產業附加值。三是加快建設產業新城,按照“多規合一、產城一體”理念編制完成《成都雙流航空服務業聚集區產城規劃》,加快推進天府新區雙流空港高技術產業園、成都雙流軍民融合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載體建設和生活設施配套。
十九大提出,在中高端消費、現代供應鏈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雙流區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占比維持在45%左右,且具有發展現代商貿、保稅貿易、供應鏈物流等產業良好基礎,但也存在生產性服務業與國際標準差距較大,生活性服務業資源集聚發展、品牌提升打造不夠。因此,要著力提升發展臨空現代服務業。
一是培育壯大保稅貿易產業,培育發展通航組裝、零配件制造等業務,大力發展保稅制造產業;重點依托四川國際項目,打造亞洲最大的航空維修基地;開展文化藝術品保稅存儲、展示、拍賣等業務,培育發展保稅文化產業。二是發展供應鏈綜合服務,大力發展現代物流、供應鏈金融、跨境電商、指定口岸貿易等產業。三是面向都市白領及商務客群、中高收入有孩家庭、國際游客三類高端消費群體,用好機場旅客中轉資源,發展主題旅游和場景消費,打造展示天府之國的自然和人文旅游的窗口。四是依托黃龍溪古鎮、濕地公園、中國西部陳設藝術創意中心等資源,培育藝術聚落、酒吧聚落、會所聚落等都市旅游集群,發展高品位的都市休閑旅游。五是依托蠶叢文化、三國文化、古鎮文化等本土文化,培育動漫設計、保稅文化等業態,高標準打造地標性文化街區,積極推進具有空港特色的音樂、創意、動漫等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建設。
十九大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雙流區的農業規模非常小,在三次產業占比維持在2%—3%左右,農業不缺乏特色產品,但精品化、品牌化還需提升。因此,要著力發展都市精致農業,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與生態環境打造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一是推動黃龍溪、永安、彭鎮、金橋、勝利、九江等鎮街串連成“四個組團”,全區67個幸福美麗新村形成“五連環”,47個川西林盤點位成片,加快構建疏密有致、綠色生態、產村相融、城鄉一體的空間形態。二是依托“成新蒲都市現代農業示范帶”,大力推介雙流冬草莓、二荊條辣椒等地理標志產品,加快培育永安葡萄、牧山香梨、有機藍莓等特色果蔬種植,打造臨空都市農業品牌。同時,強化“互聯網+農業”營銷,提檔升級20個果蔬精品園,打造以聞香、品果、觀景、采摘為特征的都市田園休閑農業。三是依托“黃龍溪現代農業創意博覽園”,積極發揮“黃龍見水、溪通古蜀”深厚文化底蘊,突出古蜀農耕、川西村落、田間課堂、親子體驗等主題創意,打造集草田花海、都市農莊、趣味農耕等多元素為一體的“農旅互動綜合體”,推動旅游觀光與都市農業有機結合、互促發展。
十九大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因此,要順應產業跨界融合的發展趨勢,加快推進工業化信息化綠色化的深度融合。一是促進以互聯網為紐帶的產業跨界融合,推動物聯網、云計算、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等網絡信息技術在設計、生產、運營等核心環節的深入應用,推進互聯網應用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二是促進以新的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跨界,構建現代農業生態圈,推動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業,提升農業價值鏈,增強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旅游與觀光農業、運動休閑、康體養生、文化創意等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