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蘭
四川省南充市委黨校
四川丘區特色小鎮建設思考
陳玉蘭
四川省南充市委黨校
建設特色小鎮是四川丘陵地區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建設特色小鎮,要著力突出發展特色、制定科學發展規劃、關鍵環節實現突破。
特色小鎮一誕生就顯示出旺盛生命力,近幾年的發展實踐中,已涌現出工業園區特色鎮、旅游觀光特色鎮、商貿物流特色鎮、生態宜居特色鎮、現代農業特色鎮、創新創業特色鎮等多種形式的特色小鎮。四川省政府明確提出“百鎮建設行動”綱領,把強化產業支撐,著力特色產業立鎮作為解決小城鎮發展“空心化”難題的重要舉措。如何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是四川丘陵地區謀求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農業資源豐富是四川丘陵地區的基本區情,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核心的現代農業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永恒的朝陽產業。現代農業(加工制造)特色小鎮在四川丘陵地區特色小鎮發展中具有極好的發展前景和比較優勢。發展現代農業(加工制造)特色小鎮,應三管齊下。
——突出現代有機農產品加工的主導地位。
主導產業的選擇和培育是特色小鎮建設成功的關鍵環節。現代有機農產品已逐步成為城鄉人們餐桌上的標配,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對現代農業提出的基本要求。突出有機農產品的主導地位,就是要圍繞有機農產品加工制造產業,通過爭取國家有機農產品認證、國家現代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國家循環經濟示范、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等重大舉措,來全方位打造現代有機農產品品牌。
——借助“互聯網+”,實現現代有機農業融合發展。營銷是市場經濟的重要一環,是決定一個企業、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時代早已成為“過去時”,現代營銷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農產品營銷創造了極好的條件。要積極探索“互聯網+”這種現代營銷模式,使特色農產品與消費者實現“零距離”接觸,推進農業、加工、銷售、貿易、售后等相關產業一體化發展,充分發揮現代有機農產品的品牌效應。
——打造現代有機農產品加工產業體驗館。
讓消費者特別是城市消費群體親自體驗從有機農產品采摘到加工再到產成品形成的全過程,吸引更多外來觀光體驗者,推動旅游產業發展,努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做大做強做實特色小鎮的產業基礎,推進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
四川丘陵地區作為我國西部一個欠發達經濟地區,推進特色小鎮建設,首先必須制定科學規劃,以科學的特色小鎮發展規劃為指引,可以有效減少失誤,增強發展實效。制定特色小鎮發展規劃,要特別注意把握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要組建規劃團隊。特色小鎮建設規劃是一項集前瞻性、科學性、實踐性于一體的專業化工作,規劃團隊應由相關專家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構成。要在總結前期發展經驗教訓、廣泛借鑒國內外特色小鎮建設成功經驗、科學對接國家和四川省經濟發展戰略、全方位突出當地發展特色的基礎上研究制定發展規劃。
——要做好綜合發展規劃和專項發展規劃的銜接。特色小鎮建設發展規劃必須是綜合規劃和專項規劃有有機體,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環境綜合治理規劃、配套政策規劃等。
——堅持特色小鎮發展規劃的穩定性與可調整性相結合。規劃的制定、執行、修改、調整要有一套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的制度保障。
資金是市場經濟的血液,四川丘陵地區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資金短缺具有普遍性。突破資金這個關鍵環節,就是多渠道多方式融通資金。
——積極向上爭取資金。認真學習研究《四川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準確把握中央、省、市政策扶持方向和資金投入導向,找準特色小鎮建設中爭取資金的重點項目,努力爭取上級資金支持。
——向市場尋求資金支持。金融市場是資金的最終來源地。要積極探索公私合營(PPP)模式。制定吸引企業、民間資金與政府合作建設特色小鎮的政策措施,優化特色小鎮建設的政策環境。積極培養PPP項目商務談判人才,通過高超的談判技能,為特色小鎮建設尋找最滿意合作方。
——積極尋求金融機構支持。政府層面牽頭組織重點項目融資對接會,加強政、銀、企互助合作,金融機構應認真研究金融政策,為重點項目“量身定制”金融產品,進一步簡化信貸手續,打造項目融資綠色金融服務通道。
建設特色小鎮離不開土地,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政府必須嚴格控制工業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爭取用地指標,解決用地難題,自然成為四川丘陵地區各級政府發展經濟、推動社會事業建設的重要工作。
——科學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6年5月,國土部要求地方國土部門抓緊完成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完善,科學安排生產、生活和生態用地,優化區域、城鄉用地結構和布局,保障新型城鎮化必要用地。市縣兩級應抓住機遇,科學編制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特色小鎮建設用地創造條件。
——努力爭取建設用地指標。有斷完善立項、環評、規劃等相關用地手續,爭取將特色小鎮建設項目納入國家和省重點項目目錄,好戲使用國家和省預留指標,減少擠占已有額度。
——內部挖潛加大土地儲備。支持特色小鎮在統籌規劃的前提下,逐步歸并零星自然村落,整理復墾形成的耕地占補平衡指標作為鎮存量土地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