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后,監管改革進程不斷加快,金融機構合規成本也不斷提高。為適應當前宏觀經濟和金融大環境,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于2015年底提出了“RegTech”(監管科技)的概念,即高效、低成本地解決監管與合規要求的科技創新應用,主要應用對象是金融機構。RegTech可看作廣義FinTech(金融科技)分支,關注的是金融行業合規問題。
作為一種金融創新模式,RegTech具有靈活方便、處理速度快、集成度高以及分析能力強等優勢。金融機構利用RegTech能夠降低合規復雜性,增強合規能力,從而提高盈利和運行效率。而對監管者來說,RegTech能夠消除金融市場的進入壁壘,提高市場競爭性,并能有效地改善監管質量和減少系統性風險。
RegTech目前主要應用在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其產生和推廣有賴于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加密技術、生物識別技術、數字身份技術、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s)和云技術六大創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利用這些技術,RegTech能夠滿足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對外業務、內部控制和識別新法規變化等方面的需求。據數據公司CB Insights預測,全球金融行業對RegTech的市場需求在2020年將達1187億美元。在強需求的驅動下,全球市場上現有數百家創新型公司提供RegTech服務,每年RegTech行業新獲融資達10億美元。然而,現今金融行業還沒有出現一個受公眾認可并能夠廣泛使用的RegTech解決方案。這是由于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對創新的RegTech方案還未熟悉,態度有所保留。另外,國際監管改革還在不斷推進,對于金融監管改革的具體內容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使得金融機構很難下決心推動技術變革。總體來說,當前RegTech發展瓶頸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有關信息技術的新監管規定加大機構合規難度,二是數據定義差異給數據整合帶來困難,三是金融機構與監管部門對接工作效率不高,四是金融市場違規監察的協調機制不暢通。
在我國,隨著FinTech的迅速發展,以及監管力度不斷提升,金融機構有動力利用先進技術來滿足監管部門日益提高的合規要求。為更好地幫助金融機構運用RegTech應對未來監管和合規的挑戰,筆者認為監管機構應從以下三方面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加快關于數據分享和使用的制度建設。目前金融行業關于交易數據定義并不完全一致,影響了數據分享和監管工作的效率,因此有必要應用新技術完善基于中央數據庫的統計監測系統。另外,與RegTech公司就數據管理規定的數字化解讀等方面進行合作,能保證監管者和被監管者都迅速且充分地了解新規定的作用和范圍。監管部門還應加強與金融機構對話交流,討論數據管理制度建設如何影響RegTech發展。
其次,在數據類型定義和自動化報告方面為金融機構信息披露提供便利,嘗試將公司監管要求模塊化和標準化。例如,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的相關會計數據和財務指標都需要客觀適用的標準,而利用RegTech公司的自動化數字平臺能夠大大簡化信息披露的任務。因此,監管部門若能進一步明晰各類型數據定義標準,與國際接軌,并發展適用RegTech的模塊化報告系統,那么不僅能幫助金融機構實現報告自動化,有助于金融機構管理風險和向國際市場發展,而且能強化自身對公司監管的力度和提高監管效率。
最后,需要加強違法違規行為監控的技術手段和制度創新,從總體上把控風險水平。引入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運行全面和大范圍的監察系統,有利于及時監測洗錢或者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這些建設需要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緊密合作,對計算機運算能力、信息技術系統和算法應用的要求也非常高。要在我國成熟地運用RegTech,監管機構需要考慮同時在監管制度和技術架構的層面上進行變革,創造制度環境讓金融機構使用高效分析技術,鼓勵基于云技術的實時監控情況分享。具體實施方案可以參考發達國家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沙盒”方法,先在小范圍實施創新監察系統,及時衡量評價運行情況,并且與金融機構保持溝通,嚴控技術創新的風險。(文/曹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