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依旦·艾山
信仰與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研究
夏依旦·艾山
(新疆醫科大學人文社科部,烏魯木齊830011)
信仰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培養有道德、有理想、有信仰的現代化人才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棟梁之才,需要樹立共產主義信仰。然而,目前的高校大學生愛國情感淡化、信仰缺失,讓我們不得不反思當前的教育是否具有有效性。21世紀是多媒體信息化的時代,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育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發展和學習的需求,因此,需要分析原因,立足于現狀,探究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渠道。
大學生;信仰;思想教育
信仰是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不朽精神的追求,是人類得以進步和發展的精神支柱。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質,在于人類對自身本質力量和生存發展的把握?!毙叛龅膬群墙⒂诳茖W、理性之上的,是一種最高的價值向導,是人對最高價值的追求。作為一種終極價值目標,信仰是時代發展的精神動力。大學生是負載著時代發展希望的一個群體,他們的信仰是否正確關系著國家、民族的未來。但令人憂慮的是,當代大學生信仰狀況不容樂觀,各種錯誤的文化價值觀念體系成了最為深刻、帶有總體性和根本性的危機,
(一)主流信仰的缺失化
政治信仰是人的最高價值理想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集中體現。缺乏政治信仰的政治生活必然導致社會政治生活混亂。馬克思主義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共同秉持的政治信仰。但是,隨著利益分配多元化的發展,政治信仰的主流思想受到冷遇。具體表現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體主義、奉獻精神、為人民服務思想未在部分大學生心目中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肯定,他們更加青睞于實用主義、自由主義思想。
(二)信仰的多元化和功利化
信仰的多元化表現于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宗教迷信等等;信仰的功利化是指金錢至上的觀點,只注重個人物質生活利益的追求不談理想信念和獻身精神等等。
(三)道德信仰的迷失
道德信仰是人們對道德理想目標的確認和篤信,其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提升功能、塑造功能、價值定向功能。社會主義道德信仰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只有將其內化為個體的一種自覺的內心要求和精神力量,才能讓人們有更多的理解、溝通、和諧的人際關系。當代大學生片面地追求所謂的時尚潮流,過度追求自由、獨立與浪漫。頗受大學生們喜愛的是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等,而中華民族傳統的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卻被遺棄。缺乏對正邪榮辱、美丑善惡的正確評判等。
(四)宗教信仰的蔓延
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種特定宗教的人們對所信仰的神圣對象,由崇拜認同而產生的堅定不移的信念。這種思想信念是用來規范自己行為的。當代大學生受到宗教文化沖擊,因此充分肯定宗教的社會功能,認為信仰宗教具有治療心理創傷的功效。
(一)市場經濟帶來信仰的迷茫
大學生的信仰受到當今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缺失了為之奮斗的人生目標。信仰反映了人類超越有限人生和追求永恒不朽的強烈愿望。改革開放以來,西方世界的價值觀加深了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已有誤解。沒有一種主流信仰引領大學生接受精神教育,市場經濟的繁榮刺激著人們物質欲望的膨脹。享樂主義、物質至上價值觀念對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渡時期,多樣化的變革給大學生的信仰教育帶來了一些困難。具體表現在干部中少數人的腐敗行為損害了黨的形象,敗壞了黨的容貌,影響了大學生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二)相互沖突的價值觀的影響
當前我國高校中出現信仰升溫的現象,可以說相互沖突的價值觀也同高校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關。然而,由于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偏重說教式的教科書和教學方式,導致大學生排斥馬克思主義主流宗教觀。在教學過程中,只能從單一的意識形態解答學生們提出的一系列的問題,導致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主流文化的忽視。
(三)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學性和政治性
偏重理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導致大學生排斥馬克思主義主流宗教觀。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工作者不了解中國宗教發展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單一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具體語境中的話使用,從而讓部分大學生產生了對馬克思主義主流文化的不重視。同時,由于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學性和政治性,情感化和趣味化的思想教育無法激發人們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一些脫離生產實踐的談論物質與意識關系的問題不斷出現。
信仰教育能調動學生參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就可以達到應有的效果,使大學生愈加淡化或忽略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當前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表現為脫離物質生產實踐而僅在抽象的意義上談論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不可避免地在大學生中產生一種形而上學的獨斷論,因而是站不住腳的。利他主義在多種價值觀相互沖突的社會背景下,造成了大學生社會價值觀的兩極化發展傾向,從而大學生信教也就日益升溫。任何思想背后一定有復雜的社會原因。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如果是認識層面偏差所引發的問題就要著重從思想認識的層面進行教育。
(一)增強信仰主體的鑒別力
解決當代部分大學生的信仰主體迷失問題首先就是加強哲學精神教育。當代大學生不僅在認識上存在差異,而且在行為傾向上表現更差;我們不僅要加深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與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感受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助于其優良思想政治素質的形成與發展,通過哲學思考幫助大學生告別淺薄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體系。
(二)建立全方位的信仰教育機制
1.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大學生的信仰教育要充分發揮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形成一種輿論力量才能形成合力,才能使當代大學生樹立強大的精神支柱,保證其敢于面對困難和挫折,勇于創新。
2.信仰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高校信仰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論,新理論、新學科的變革給信仰教育提供了處理問題的新思路。另外,我們不但要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促使信仰教育從思想的單向流動向主客體互動轉變,而且要讓大學生通過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
(三)構建有中國特色的道德信仰,把馬克思主義信仰內化為大學生的精神追求
道德信仰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和深刻的科學內涵。只有符合社會發展的潮流和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道德信仰教育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
1.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只有確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才是大學生信仰教育的關鍵和基礎。大學生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一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蝕著大學生的心靈。為此要強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所以必須努力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在滿足成長需求上重視個性培養和自我設計,越來越多地關注大學生成長中的困惑,增強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反對民主社會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思潮
民主社會主義追求的是資本主義的自由、平等、公正和人道主義,強調指導思想的多元化,主張世界觀和指導思想的多元化,這與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背離。新自由主義提倡個人主義價值觀,認為自由權利是至高無上的。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個人主義的泛濫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人們集體意識、愛國意識淡化。為此,我們要解決抵制形形色色的假馬克思主義錯誤思潮侵襲,堅定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武裝頭腦。
(四)創新宗教信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
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社會宗教現象的最大特點就是宗教的世俗化和文化性加強。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到教堂去觀看或者參與祈禱等宗教活動。這是青年把宗教元素演繹成獨特的、現實的、個性化的文化景觀。因此,我們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不斷改進與創新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其樹立真正科學的信仰觀與價值觀。
1.培養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又懂宗教知識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
大學的宗教學教育的任務不是培養信徒,而是對大學生進行宗教知識的教育,滿足大學生對宗教在文化層面上的濃厚興趣,讓大學生清醒認識到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以敏銳的思維和敏捷的行動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的無神論教育。
2.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要突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就要開展富有特色和成效的思想教育工作,讓極其豐富的哲學思想促進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倡導人們講求和平與寬容等美德。重視思想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文素養,也對培養具備全面素質的大學生也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還要利用宗教組織和宗教活動滿足了人的本性需要,獲得在群體中生活的快樂。有些邊緣大學生以宗教為紐帶進行聚群、結朋識友來寄托心靈。這些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成了他們進行情感交流的首選。
總之,信仰是個體的精神支柱和行動指南,缺乏社會經驗和現象的看法較膚淺,只有依靠學校的正確指引和社會的幫助,才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陳躍,熊潔.關于“信仰問題”調研情況的報告[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12).
[2]彭續琴.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
[3]羅石.轉型期理想、信念、信仰弱化現象分析[J].理論探索,2004,(1).
[4]李曉寧.校園“宗教熱”、“民族熱”現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5]王曉朝.現代社會與宗教發展的趨勢[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責任編輯 興華]
G41
A
1673-291X(2017)26-0087-02
2017-07-1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基金(20123120)
夏依旦·艾山(1968-),女(維吾爾族),副教授,從事教育心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