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李
西安與天津產業合作機制研究
◎文/李 李
本文是課題《天津與西部地區加強區域合作及增進影響力的契合點》的專題調研報告之一,課題組成員赴西安等地進行深入調研,主要調查了當地的產業歷史與發展現狀。本文詳細分析了天津與西安進行產業合作的重要意義,通過探究區域合作的歷史與現實基礎,提出了天津與西安進行產業對接的原則、功能定位及對接內容,并提出了對策與建議,以期為天津今后的區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做出貢獻。
區域經濟;產業對接;產業合作
產業的對接與合作能夠有效促進地區之間生產要素的流通和市場的形成。打破產業壁壘,進行產業對接,提高產業對接的效率與規模,實現多方共贏,形成區域發展合力,對于天津經濟的增長與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西安與天津的產業合作具有悠長的歷史,伴隨西部地區經濟與貿易的蓬勃發展,天津與西安的合作變得更為頻繁。在“一帶一路”戰略以及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兩地在汽車制造、航空航天、電子設備制造、醫藥制造、專用設備制造、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領域的產業對接與合作將會更加密切。
地理環境與區位條件決定了各個區域在產業分工中所處的位置,更決定了產業合作與對接中各自能夠發揮的功能。西安是陜西省省會,中國七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地處關中平原中部,絲綢之路的起點,新歐亞大陸橋中國段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北重鎮,中國中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以及中國重要的航空工業中心。
(一)區位條件
西安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在全國區域經濟布局上,西安作為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隴海蘭新鐵路沿線經濟帶上最大的西部中心城市,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橋頭堡,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重要戰略地位。西安是陜西省“米”字形鐵路交通的重要樞紐,是全國干線公路網中最大的節點城市之一、中國八大航空樞紐之一、八大通訊樞紐之一,因此應當充分發揮西安國際陸路口岸在與天津通關合作領域的重要作用。
(二)自然條件
西安北鄰渭河以及黃土高原,南依秦嶺,東靠零河和灞源山地,與商洛市、安康市、漢中市、寶雞市相連。西安自然資源眾多,其中水資源極為豐富,有“八水繞長安”的美譽,灞、產、灃、皂、橘、鎬、涇、渭繞城而過。植物資源中擁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屬、2224種,是我國種子植物的基因庫之一。動物資源有牛、馬、驢、豬、羊等,其中秦川牛和關中驢甚為有名。
(三)社會歷史條件
西安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華夏古都,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建都史,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早在100多年前西安就是東西方國際商貿、人民交往、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和橋梁。西安高陵楊官寨擁有迄今為止最早的城市遺址,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時至今日,西安是我國第三個國家層面確立的以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為目標的城市,是我國實施內陸開放的城市,具有突出的資源、產業和人文等綜合優勢。
(一)西安產業發展概況
西安市的經濟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到2015年實現生產總值5810.03億元,全市工業增加值為 1417.61億元,產業結構中服務業比重較高,工業在經濟總量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從2000年以來,西安市三次產業結構一直保持“三二一”的基本特征。到2015年西安第一產業比重為3.8%,第二產業比重為37.3%,第三產業比重為58.9%。西安工業的主要行業包括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醫藥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加工業。西安服務業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2015年西安農業增加值達到220.2億元,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537.7萬畝,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80.86萬噸。
(二)西安科技人才優勢
西安科技發達,創新能力較強,綜合的科技發展實力居于全國城市排名前列。2015年西安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4.5%,擁有普通高等院校62所,各類科學研究以及技術研發機構超過三千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以及產業研發測試中心超過50個,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5萬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務平臺超過200個,年專利申請量突破6萬件。西安市在人才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研發人員超過40萬,匯集了大批的科研人才和科技創新成果。西安聚集了中國航天超過三分之一的科研力量,擁有全國唯一的集飛機設計、制造、試驗、試飛和教學為一體的國家航空高科技產業基地,神州五號、六號火箭發動機和推進器、遙感裝置等都是西安研制的。
(一)產業對接原則
一是充分發揮地區之間的比較優勢,實現雙方共贏的局面。對于天津而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產業優勢,緊緊圍繞城市功能定位,選擇對接的產業項目,同時實現產業延伸和升級的目標。西安應當突出產業發展的特點,選擇獨特的自身優勢,吸引資本流動。
二是更新合作理念,實現產業合作模式的創新。天津與西安應打破固有的各自為政的思維定式,樹立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主動承擔與城市自身稟賦相匹配的產業類型,繼續鞏固已有產業優勢,并在國際產業發展潮流中把握主動權,共同發展新產業和新業態。
三是遵循市場經濟原則,實現政府與市場作用的協調。區域經濟的合作與發展中應當從產業發展的供需方角度來考慮,政府重點推動基礎設施和產業對接平臺的建設,為西安與天津的合作提供重要的平臺,實現特色產業的有效合作。
(二)產業對接內容
圍繞“中國制造2025”,積極推動兩地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在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強強聯合,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裝備制造基地,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產業合作試點,逐步擴寬合作的領域和方式,進一步促進兩地產業鏈融合發展,深化投資等重要領域的合作內容,聚焦關鍵技術環節,共同推動企業與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積極應對全球需求結構的變革,提升兩地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積極推動新興產業的創新發展。天津與西安產業合作應根據不同產業類型,充分考慮區域差異特征,以多樣化的方式進行。深度發揮兩地產業特色,提升區域交流與合作的水平,著力推動天津企業延長產業鏈條,對接汽車制造、電子設備制造、航空航天、醫藥制造、專用設備制造、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重點產業。
(一)推動重點產業領域合作,提升合作層次
緊跟天津及京冀大市場需求,重點推動汽車制造、航空航天等產業重點項目對接,積極開展裝備制造、電子設備制造等產業項目洽談會。利用西安產業優勢,共同突破裝備制造先進技術,探索企業合作長效機制。依托南開大學、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重點科研院所,加強非金屬材料、化工材料、先進復合材料等優勢新材料領域的研發及產業轉化,重點培育一批新型材料領域骨干企業。共同探索金融、物流等產業領域發展的機制創新和政策創新,積極引入PPP等方式進行產業項目融資,鼓勵兩地金融投資機構對各類產業項目予以金融支持。
(二)對接醫藥健康產業,注重民生領域合作
依托天津天士力制藥、金耀集團等龍頭企業,緊密對接市場需求,把握醫藥健康產業未來發展趨勢,重點打造中成藥產品加工基地,培育一批保健品研發企業,深挖中西藥及保健品制取技術,在加工生產、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產業鏈條實現對接。搭建兩地醫藥健康產業合作平臺,協助企業高端技術的落地轉化。緊密對接西安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資源,充分利用現有醫藥科技成果,共同研發一、二類新藥,合作開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等多發病和常見病藥物。
(三)加強文旅產業合作,共同打造經濟增長極
依托西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和天津的客源市場,打通天津、西安城市歷史文脈,加強地區文化產業合作,制定文化產業合作機制,合作舉辦蘊含歷史風情的手工藝品展覽活動,對當地古代歷史藝術遺存進行工業再設計。加強旅游產業對接,建立天津與西安的旅游推廣機構,通過多種模式實行客源互送和市場互換,擴大旅游合作的方式,擴展區域旅游資源,聯合開發城市間旅游精品線路,推進旅游信息化建設,共同搭建多地旅游信息系統。
(四)搭建區域合作平臺,促進開放融合發展
利用天津會展優勢,共同搭建各地產品展示平臺,尋求生產、銷售等合作機會。借助天津廣泛的產業合作網絡,與西安招商引資部門、中介機構建立合作,共同搭建產業招商平臺,吸引企業選址入駐。依托天津港、自貿區、保稅區等區域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建立進出口通道,積極推進與西安的招商引資會,加強兩地企業進行產業對接與合作,推動項目盡快落地。強化天津與西安進行物流產業對接,推動專業性物流園區合作共建。
(五)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增強通道支撐能力
圍繞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建設的重點領域,加快區域間航空、陸路、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升道路溝通能力,加強天津與西安高速公路網的聯通,提高跨省交通基礎設施的要求,優化高速公路陜西段及大廣高速、蘭南高速公路運量分析。加強天津空港、海港、陸路港等交通樞紐與西安物流中轉站的溝通協調,推動兩地共同建設形成綜合的交通樞紐,緊密對接京津冀及關中城市群等重點區域,實現客運、貨運的快速流轉。加強天津與西安保稅區之間的合作與銜接,實現國際通道和保稅物流倉儲功能共享共聯。
(六)打造良好人才流動機制,增進服務保障水平
實施天津與西安人才培養和交流計劃,舉辦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班、選派優秀企業技術干部和管理人才,加強人才雙向交流。通過考察調研、幫助指導、資助培訓等方式,重點做好以產業對接、經濟建設和業務骨干為主的創新型人才培訓。鼓勵天津、西安各類人才的聯系與溝通,為兩地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利用天津海河國家職教基地、公共實訓中心、高職院校等主體,加強與西安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合作。建立天津與西安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平臺,帶動西安與天津的高端科技人才有效互動。
西安是天津重要的經貿合作城市之一,充分利用資源環境、科學技術及人才教育等優勢要素,探索兩地產業合作的模式,逐步加深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都市農業等領域的合作水平,必將推動產業的合理分工,進一步提升兩地發展的活力和魅力。
[1]王妮.基于因子分析的西安市主導產業的選擇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2]韓笑妍.內蒙古與環渤海經濟圈產業對接發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
[3]康雅瓊.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產學研合作機制創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4]鄢小莉.西安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之路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9,28(1):71-75.
[5]韓祥娜.西安汽車產業集群發展模式選擇及對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2.
責任編輯:虞冬青
F061.5
A
1006-1255-(2017)02-0011-04
李 李(1988—),天津市經濟發展研究院。郵編:3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