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同源產業迎新發展期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加強藥食同源食品開發和應用”,而“開發營養均衡、養生保健、食藥同源的加工食品”也明確出現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中。日前,由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農業部科技教育司等部門指導,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主辦,來自農業、食品、輕工、醫藥、金融等領域的院士專家倡議發起的國家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該聯盟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食藥同源產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將整合協調各方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促進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強調,加工環節如何利用科學技術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還有巨大空間。《“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深入開展農產品、食品營養功能評價研究”;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重點支持果品、蔬菜、茶葉、菌類和中藥材等營養功能成分提取技術研究,開發營養均衡、養生保健、食藥同源的加工食品”。這為挖掘農產品價值潛力,促進食藥同源產業發展指出了明確方向和遵循的基本路徑。
目前,我國有4000多家保健食品企業,共7000多個品牌,但是真正具有實力的保健食品企業不到100家。一方面,我國農產品面臨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雙向擠壓,農民費時費力生產出來的產品卻賣不上價,農民持續增收的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比如大蒜素、番茄紅素、大豆異黃酮等具有調節人體機能的農產品天然產物并未得到充分的功能挖掘、產業開發和科普宣傳。而發達國家往往更重視產品的研發和創新。
據統計,400多家外資企業以7%的產品種類占據了國內保健食品市場約40%的市場份額,發達國家食藥同源產品的涌入,對我國食藥同源食品產業形成了較大沖擊。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進入營養健康時代,人民群眾對健康飲食的需求日益增強。
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副局長金發忠表示,一些獨具食物營養和藥物部分功能的特質性農產品近年受到公眾關注。成立國家食藥同源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將有效匯聚各方力量,聯合開展食藥同源產品的品種選育、生產提質、技術攻關與示范推廣。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將依托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國家農產品營養品品質評價重大專項,全力支持和推進食藥同源特質性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營養功效與品質評價,推動食藥同源特色農產品標準體系和風險評估營養品質評價能力的建設。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指出,我國農產品消費已經開始從吃飽、吃好到吃健康的轉變,兼顧食療食養功能的食藥同源產品需求越來越旺盛,成立聯盟既是調精、調高、調優農業結構,促進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實踐,又是開發多樣化、個性化、功能化健康食品,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生動實踐,其產生的科技成果將為提升農業的質量、效益、競爭力提供新動力。
廖西元表示將積極支持聯盟發展。一是通過產業技術體系加大支持。“十三五”期間,按照優化結構、補齊短板、調整方向的思路,將中藥材納入產業技術體系支持范圍,同時安排130多位崗位科學家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一個崗位科學家每年穩定支持70萬元。二是通過科研平臺的建設加大支持。“十三五”期間,已將農產品加工、農產品產后處理等兩個綜合性重點實驗室,果蔬加工、畜產品加工、水產品加工、農產品儲藏保鮮等16個專業性(區域性)重點實驗室,納入農產品加工學科群支持范圍。三是大力推進科技合作,引導優勢科技資源向企業集聚,加快一二三產融合,讓聯盟成果在龍頭企業率先孵化、轉化,從整體上提升食藥同源產業化水平,把食藥同源產業做成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民生產業。
廖西元強調指出,聯盟要真正抓實抓好抓出成效,聚焦關鍵產品、關鍵環節、關鍵技術、集成突破,扎實工作方案,精準定位、精準對接、精準發力,實現推廣應用三級跳,不斷提升食藥同源產業科技發展水平。
首屆聯盟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表示,聯盟的成立順應大健康產業發展需求,為相關行業、企業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學習、交流、互動、成長合作平臺,有助于整合協調各方面資源開展聯合研發、成果轉化、技術推廣以及宣傳工作,促進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企業、社會團體之間的信息交流與技術合作,也是凝聚各界力量,培育發展大健康產業新動能的重要抓手。
(王小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