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寧
(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安徽 蕪湖 241000)
骨髓形態學檢驗在鑒別診斷難治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中的應用價值
張蘭寧
(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安徽 蕪湖 241000)
目的:探究骨髓形態學檢驗在鑒別診斷難治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回顧性研究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間在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診治的50例貧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這50例患者貧血的類型,將其分為難治性貧血組(n=24)和巨幼細胞性貧血組(n=26)。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骨髓形態學檢驗,并對其檢驗的結果進行對比。結果:巨幼細胞性貧血組患者有核紅細胞PAS的陽性率、淋巴樣小巨核細胞的陽性率、紅系病變的發生率和粒系巨幼變的發生率均高于難治性貧血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巨幼細胞性貧血組患者巨幼變原始紅細胞的體積和巨幼變早幼紅細胞的體積均明顯大于難治性貧血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難治性貧血患者相比,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可出現核紅細胞PAS的陽性率、淋巴樣小巨核細胞的陽性率、紅系病變的發生率、粒系巨幼變的發生率明顯升高以及巨幼變原始紅細胞的體積和巨幼變早幼紅細胞的體積增大的表現。因此,進行骨髓形態學檢驗可準確地鑒別難治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
骨髓形態檢驗;難治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鑒別診斷
貧血是臨床上常見的血液系統疾病。此類疾病可分為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難治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等多種類型。其中難治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雖然其發病機制完全不同,但二者卻有著相同的臨床表現,而且其細胞形態學也十分相近,故臨床上極易將這兩種疾病相混淆,從而造成誤診。進行骨髓形態學檢驗是近年來臨床上新興起的一種鑒別診斷難治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的方法。為了進一步研究用此方法鑒別診斷難治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的價值,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F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選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間在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診治的50例貧血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這50例患者的病情均經臨床綜合檢查得到確診。根據這50例患者貧血的類型,將其分為難治性貧血組(n=24)和巨幼細胞性貧血組(n=26)。在巨幼細胞性貧血組患者中,有男14例,女12例;其年齡在41~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5±2.5)歲。在入院時,該組患者的病情均處于骨髓增長活躍期,且均存在2~3系血細胞減少的癥狀。在難治性貧血組患者中,有男15例,女9例;其年齡在40~6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5±2.8)歲。在入院時,該組患者均存在骨髓中典型巨幼紅細胞數量明顯增多和中性粒細胞分葉增多的表現。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骨髓形態學檢驗。進行骨髓形態學檢驗的方法是:選擇患者的髂后上棘作為穿刺點?;颊呷扰P位,用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對其髂后上棘的皮膚進行局部麻醉。操作醫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膚,用右手持20 mL的注射器,對穿刺點進行垂直穿刺。在穿刺成功后,抽吸出0.1~0.2 mL的骨髓液。將此骨髓液制成4~5張骨髓涂片,對涂片行瑞吉氏染色,然后在鏡下對涂片進行觀察[1]。
對兩組患者進行骨髓形態學檢驗的結果進行對比。
使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巨幼細胞性貧血組患者有核紅細胞PAS的陽性率、淋巴樣小巨核細胞的陽性率、紅系病變的發生率和粒系巨幼變的發生率均明顯高于難治性貧血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幼稚紅的陽性率、幼稚粒細胞的陽性率、多核小巨核細胞的陽性率和紅系巨幼變的發生率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有核紅細胞、外周血形態和骨髓形態檢驗結果的比較 [n(%)]
巨幼細胞性貧血組患者巨幼變原始紅細胞的體積和巨幼變早幼紅細胞的體積均大于難治性貧血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巨幼變中幼紅細胞的體積大體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巨幼變紅細胞體積的比較(um,±s)

表2 兩組患者巨幼變紅細胞體積的比較(um,±s)
難治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均是貧血中較為常見的類型。其中,難治性貧血是由于造血干細胞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出現功能障礙引起的。此病患者可出現外周血中單系或多系血細胞計數減少或形態異常的表現[2]。巨幼細胞性貧血是由于患者體內缺乏葉酸和維生素B12,使血細胞的合成減少引起的。此病患者的紅系細胞和粒細胞均會發生明顯的改變,而且存在骨髓造血干細胞功能異常的情況[3]。
進行骨髓形態學檢驗是臨床上鑒別診斷難治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的主要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對26例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和24例難治性貧血患者均進行了骨髓形態學檢驗。結果顯示,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有核紅細胞PAS的陽性率、淋巴樣小巨核細胞的陽性率、紅系病變的發生率和粒系巨幼變的發生率均明顯高于難治性貧血患者,其巨幼變原始紅細胞的體積和巨幼變早幼紅細胞的體積均明顯大于難治性貧血患者。這說明,與難治性貧血患者相比,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可出現核紅細胞PAS的陽性率、淋巴樣小巨核細胞的陽性率、紅系病變的發生率、粒系巨幼變的發生率明顯升高以及巨幼變原始紅細胞的體積和巨幼變早幼紅細胞的體積增大的表現。因此,進行骨髓形態學檢驗可準確地鑒別難治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
[1]姜正開.骨髓形態檢驗在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性貧血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24):79-79.
[2]袁媛,盧光祥.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性貧血的骨髓形態檢驗分析[J].哈爾濱醫藥,2014,34(3):231.
[3]鐘青,許業棟.骨髓形態檢驗在難治性貧血與巨幼細胞性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科學,2016,6(7):172-174.
R446
B
2095-7629-(2017)15-0152-02
張蘭寧,女,本科學歷,出生于1981年,主管技師,工作科室為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