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峰
(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血液科,江蘇 無錫 214041)
整體護理在預防血液病患者發生感染方面的應用效果
朱振峰
(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血液科,江蘇 無錫 214041)
目的:探討整體護理在預防血液病患者發生感染方面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近幾年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86例血液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整體護理。觀察兩組患者感染的發生情況、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的評分、Zung氏抑郁自評量表(SDS)的評分及健康調查簡表(SF-36)的評分。結果: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及發生感染的幾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血液病患者進行整體護理能降低其發生感染的幾率,改善其心理狀況,提高其生活質量。
整體護理;感染;血液病
血液病患者受到免疫力下降、長期用藥等因素的影響,極易發生院內感染,進而可降低治療的效果,增高死亡率[1]。因此,護理人員應對該病患者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從而降低其發生感染的幾率[2]。為探討整體護理在預防血液病患者發生感染方面的應用效果,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對近期收治的部分血液病患者進行整體護理,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期間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86例血液病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中關于血液病的診斷標準。這些患者均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存在交流障礙、溝通障礙、意識障礙,未患有精神類疾病。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隨機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9例;其年齡為23~71歲,平均年齡為(41.89±10.26)歲;其病程為3~8個月,平均病程為(4.15±0.64)個月;其白細胞水平為1×109~4×109/L,平均白細胞水平為(2.31±0.67)109/L;其中有8例惡性淋巴瘤患者,有22例白血病患者,有6例骨髓異常綜合征患者,有7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對照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7例;其年齡為25~70歲,平均年齡為(42.15±10.58)歲;其病程為2~6個月,平均病程為(4.06±0.59)個月;其白細胞水平為1×109~4×109/L,平均白細胞水平為(2.23±0.62)109/L;其中有惡性淋巴瘤患者9例,有白血病患者24例,有骨髓異常綜合征患者4例,有多發性骨髓瘤患者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具體的方法是:嚴密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告知患者要養成健康、衛生的生活習慣。為患者及其家屬解答與疾病和治療有關的問題。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整體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觀察患者的病情。患者入院后,嚴密監測其生命體征、精神狀態等。注意觀察患者是否有咳嗽、咽喉疼痛、發熱及口腔潰瘍等癥狀。一旦患者的身體情況發生異常,立即向其主治醫生匯報,并配合醫生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2)采取消毒隔離措施。制定嚴格的探視制度,限制探視人員的數量,減少探視次數。讓探視人員在探視患者時穿隔離衣。積極地與患者及其家屬、朋友進行溝通,說明限制探視人員的數量、減少探視次數能避免患者發生感染,有利于其身體康復,爭取得到患者及其家屬、親友的理解和配合。定期對患者的病房進行消毒、通風換氣,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療環境。3)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為患者講解與其原發疾病有關的知識,使其認識到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做到按時、按量服藥。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感染可引發的嚴重后果,叮囑患者及其家屬注意預防感染,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治療的配合度。4)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根據患者的營養狀況、病情等為其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劃。告知患者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多食用新鮮的蔬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禁止其食用辛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及質地過硬的食物,防止其發生口腔及消化道損傷。讓患者多飲水,促進其機體的新陳代謝,加快其康復的速度。5)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多與患者進行溝通,觀察其語氣、表情、情緒的變化,及時發現其不良的情緒,根據其對疾病的認知情況、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狀況等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耐心地傾聽患者的主訴,對其處境表示理解,并適當安慰患者,使其感受到來自護理人員的關愛。告知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有助于其身體康復。讓患者的家屬、朋友多關心患者,不以不良事件刺激患者。6)對患者進行生活護理。讓患者在三餐后含漱溫鹽水,每天使用軟毛牙刷刷牙,防止其發生口腔黏膜損傷。若患者存在口腔潰瘍的情況,指導其使用沾有生理鹽水的棉球擦拭其牙齒,避免用牙刷和刺激性物品刺激患處。告知患者注意休息,保持高質量的睡眠。
觀察這些患者發生各類感染的情況。在護理前后分別使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其心理狀態[3]。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焦慮或抑郁的情況越重。護理前后分別使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4]。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好。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發生感染的幾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發生感染的情況[n(%)]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及SF-36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及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及SF-36評分(分,±s)

表2 兩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及SF-36評分(分,±s)
感染是血液病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導致血液病患者發生感染的病原菌具有多重耐藥性[5]。臨床上對發生感染的血液病患者進行治療的難度很大。因此,醫護人員應注意預防血液病患者發生感染。對血液病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的措施僅僅圍繞著其治療流程開展,未有效規避導致其發生感染的風險因素。在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對觀察組血液病患者進行了包括病情觀察、消毒隔離、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心理疏導及生活護理措施的整體護理,積極地規避導致其發生感染的風險因素,從而有效地降低其發生感染的幾率。同時,對該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能提高其預防感染的意識,消除其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對該病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和生活護理能提高其機體的抵抗力及生活質量。
總之,對血液病患者進行整體護理能降低其發生感染的幾率,改善其心理狀況,提高其生活質量。
[1]由曉顏,羅瑋,鄭旭,等.血液病患者醫院內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20(9):1552-1554.
[2]陳影.綜合護理對血液病有院內感染風險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4):565-567.
[3]張麗.優質護理服務對惡性血液病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J].華西醫學,2013,28(1):123-124.
[4]景穎穎.應對方式對惡性血液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16,16(4):235-237.
[5]吳凡,翟志敏,劉周,等.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安徽醫學,2014,35(5):568-571.
R473
B
2095-7629-(2017)15-0214-03
朱振峰,女,1975年11月22日出生,漢族,江蘇無錫人,學歷為大專,護師,研究方向為臨床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