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翠盈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羅村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急診全程優化護理模式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探討
唐翠盈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羅村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目的:探究急診全程優化護理模式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對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間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羅村醫院急診科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隨機將這76例患者分為比照組和優化護理組,每組各有38例患者。對比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優化護理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急診全程優化護理模式進行護理,然后比較兩組患者急診分診的時間、進行心電圖檢查的時間、建立靜脈通道的時間、搶救的總時間、心肌再梗死的發生率及其再次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幾率。結果:與比照組患者相比,優化護理組患者急診分診的時間、進行心電圖檢查的時間、建立靜脈通道的時間和搶救的總時間均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比照組患者相比,優化護理組患者心肌再梗死的發生率和再次進行PCI的幾率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急診全程優化護理模式應用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工作中,能有效地縮短其搶救的用時,降低其心肌再梗死的發生率和再次進行PCI的幾率。
急診全程優化護理模式;搶救;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該病是指由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氧缺血所引起的心肌壞死。該病具有發病急、病情危重及致死率高等特點。臨床上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搶救的過程中,需要護理人員密切配合急診醫生,為搶救贏得寶貴的時間。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主要探討急診全程優化護理模式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間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羅村醫院急診科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隨機將這76例患者分為比照組和優化護理組,每組各有38例患者。在比照組患者中,有女性患者17例,男性患者21例;其最小年齡為47歲,最大年齡為75歲,平均年齡為(63.43±2.45)歲。在優化護理組患者中,有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22例;其最小年齡為49歲,最大年齡為73歲,平均年齡為(63.68±2.58)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中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病情符合臨床上規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2)心電圖ST-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型變化。3)年齡在80周歲以下。其排除標準是:1)存在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2)患有先天性心臟病。3)患有感染性心內膜炎。4)臨床資料不全。
對比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在患者入院后,立即對其進行血液標本采集,同時密切觀察其病情的變化情況。在患者進入搶救室后,協助其取半臥位,遵醫囑對其進行吸氧。為患者連接心電監護儀,密切監測其血壓、脈搏、心率、呼吸頻率及血氧飽和度。另外,配合好急診醫生對患者實施搶救。對優化護理組患者在進行上述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急診全程優化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優化接診流程。在患者入院后,為其開放綠色通道,實施先救治后掛號的接診形式。以最快的速度將患者推入搶救室,告知醫生患者的具體情況。及時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并詢問患者家屬患者是否有胃腸道出血史和相關的藥物過敏史等情況。2)優化搶救流程。實施護理小組急診責任制,即采用“定時”、“定位”、“定人”、“定責”的模式對患者進行護理[2]。定時:2 min內完成給氧工作,3 min內完成血壓測量工作,5 min內完成心電圖檢查工作。定位:護理組長在患者的右側對其進行心電圖檢查,責任護士在患者的左側協助其保持合適的體位,并密切監測其病情的變化情況。定人:由護理組長、責任護士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搶救。定責:將護理責任落實到人,規范護理行為。3)優化轉運交接流程。對于進行PCI的患者,應及時通知介入治療科的醫護人員做好接診患者前的準備工作。在對患者進行轉運前,要填寫好轉運交接單,并準備好心電監護儀和相關的急救用品。由責任護士將患者安全送到手術室。同時,加強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宣教,需在征得患者家屬同意后方可進行手術。4)做好搶救記錄。在對患者進行搶救的過程中,要詳細記錄各項搶救措施。事后需對記錄的各項數據進行整理,匯總成表,從而有利于對治療措施進行分析和比較。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急診分診的時間、進行心電圖檢查的時間、建立靜脈通道的時間和搶救的總時間。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心肌再梗死的發生率和再次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幾率。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心肌再梗死的發生率和再次進行PCI的幾率用%表示,用χ2檢驗,急診分診的時間、進行心電圖檢查的時間、建立靜脈通道的時間和搶救的總時間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比照組患者相比,優化護理組患者急診分診的時間、進行心電圖檢查的時間、建立靜脈通道的時間和搶救的總時間均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急診分診的時間、進行心電圖檢查的時間、建立靜脈通道的時間及搶救總時間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急診分診的時間、進行心電圖檢查的時間、建立靜脈通道的時間及搶救總時間的比較(±s)
與比照組患者相比,優化護理組患者心肌再梗死的發生率和再次進行PCI的幾率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肌再梗死的發生率及再次進行PCI幾率的比較
近年來,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國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且患者的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3]。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其發病至救治的時間越長,死亡率就越高。因此,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搶救的過程中優化急診護理工作流程十分必要。急診全程優化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4]。此護理模式更加注重工作的有效性、操作的實際性和流程的規范性,努力為患者提供優質、滿意和系統的護理服務,從而為其救治贏得更多的時間[5-6]。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比照組患者相比,優化護理組患者急診分診的時間、進行心電圖檢查的時間、建立靜脈通道的時間和搶救的總時間均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比照組患者相比,優化護理組患者心肌再梗死的發生率和再次進行PCI的幾率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梢?,將急診全程優化護理模式應用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工作中,能有效地縮短其搶救的用時,降低其心肌再梗死的發生率和再次進行PCI的幾率。
[1]曲琦,崔云,宋潔,等.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6):208,209.
[2]張艷.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6,6(10):119-121.
[3]李穎,藺蘭.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3):252-253.
[4]王燕.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評價[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4(14):115,117.
[5]吳廣星,白春美,續麗杰,等.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8(83):239,240.
[6]馬麗華.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5,23(9):1248-1249.
R473
B
2095-7629-(2017)15-0223-02
唐翠盈,女,1985年4月出生,本科學歷,民族:漢,籍貫:廣東省陽江市,研究方向:急診護理,職稱:主管護師,職務:主管護師,科室: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