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亞
(南京市浦口區中心醫院,江蘇 南京 211800)
淺談預見性護理在預防ICU患者罹患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效果
王曉亞
(南京市浦口區中心醫院,江蘇 南京 211800)
目的:探討預見性護理在預防ICU患者罹患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效果。方法:將南京市浦口區中心醫院ICU在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期間收治的120例患者按就診的先后順序分為對比組和預見組,每組各有60例患者。對對比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預見組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治護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股靜脈、腘靜脈血流的速度、下肢腫脹的發生率、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及肺栓塞的發生率。結果:預見組患者股靜脈及腘靜脈血流的速度均明顯快于對比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預見組患者下肢腫脹的發生率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比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肺栓塞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ICU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可顯著加快其股靜脈及腘靜脈血流的速度,降低其下肢腫脹的發生率,從而降低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下肢深靜脈血栓;預見性護理;ICU;股靜脈;腘靜脈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ICU患者常見的并發癥。該癥可引發肺栓塞等嚴重后果,威脅ICU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通過對南京市浦口區中心醫院ICU在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期間收治的12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探討預見性護理在預防ICU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效果。
選取南京市浦口區中心醫院ICU在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期間收治的120例患者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將其按照就診的先后順序分為對比組和預見組,每組各有60例患者。在對比組患者中,有男性33例、女性27例;其年齡介于22~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80±8.50)歲;其中,有30例進行下肢手術的患者,有9例髖骨骨折患者,有16例急性脊髓損傷患者,有3例腦卒中患者,有2例癱瘓患者。在預見組患者中,有男性35例、女性25例;其年齡介于25~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7.55±9.06)歲;其中,有34例進行下肢手術的患者,有11例髖骨骨折患者,有10例急性脊髓損傷患者,有4例腦卒中患者,有1例癱瘓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存在可比性。
1.2.1 對比組患者的護理方法 對對比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具體包括:1)指導患者多吃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的食物,少吃含鹽量和含脂肪量高的食物,并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1]。2)保證患者睡眠時間的充足。3)保障患者病房環境的干凈、整潔,尤其是床鋪。4)每天用溫水為患者擦洗2~3次身體,以防其發生壓瘡。
1.2.2 預見組患者的護理方法 對預見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方法與對比組患者相同)的基礎上進行預見性護理。具體的方法為:1)由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深靜脈血栓風險因素評估,評估的內容包括其年齡是否≥60歲、絕對臥床時間是否≥7 d、是否進行股靜脈置管、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發生下肢骨折、進行機械通氣的時間是否≥72 h、是否發生腦卒中及是否使用鎮靜藥等??偡譃?6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說明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就越大。2)由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評分情況對其進行預見性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為:⑴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淺靜脈充盈情況及遠端動脈的波動情況等,并將其健側肢體與患側肢體進行對比、記錄。⑵護理人員應將患者的下肢抬高20~25°,并對其下肢進行保暖護理。護理人員可每隔2 h為患者更換1次體位,每隔4 h為患者按摩下肢,以促進其下肢血液的回流。護理人員還可根據患者的病情指導其適當地進行足屈伸、踝關節旋轉等床上運動。另外,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保持大便的通暢,避免其因用力排便而發生下肢靜脈血液回流。⑶護理人員應盡量避免在患者的下肢進行深、淺靜脈穿刺、置管或采血,并避免在其下肢的同一部位、同一條靜脈反復進行穿刺,以免該部位出現炎癥反應[2]。另外,護理人員應盡量避免在患者患側的肢體或肌力下降的肢體進行穿刺輸液及扎止血帶。⑷護理人員可遵醫囑為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血小板抑制劑及抗凝藥,或為其使用間歇性充氣裝置或專業的減壓彈力襪,以防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股靜脈、腘靜脈血流的速度、下肢腫脹的發生率、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及肺栓塞的發生率。
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患者的平均年齡、股靜脈及腘靜脈血流的速度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進行檢驗,下肢腫脹的發生率、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及肺栓塞的發生率用百分比(%)表示,用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預見組患者股靜脈及腘靜脈血流的速度均明顯快于對比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預見組患者下肢腫脹的發生率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比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肺栓塞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下表:

表 兩組患者股靜脈及腘靜脈血流速度、下肢腫脹發生率、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及肺栓塞發生率的對比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長期臥床及活動量減少的患者常見的并發癥。嚴重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可導致肺栓塞的發生,從而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ICU患者的病情危重且復雜多變,基本上處于長期臥床的狀態,故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幾率遠高于其他科室的患者。因此,對ICU患者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對于預防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本次研究中,南京市浦口區中心醫院對對比組患者進行了常規護理,對預見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了預見性護理。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預見組患者股靜脈及腘靜脈血流的速度均明顯快于對比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預見組患者下肢腫脹的發生率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比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肺栓塞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說明,對ICU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可顯著加快其股靜脈及腘靜脈血流的速度,降低其下肢腫脹的發生率,從而降低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這一研究結果與王艷華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3]。
[1]徐美亞.早期系統化護理干預在預防ICU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6,2(5):90-91,94.
[2]孔煒,胡敏.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的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6,14(1):16-18.
[3]王艷華.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因素評估表結合預防性護理措施在ICU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血栓與止血學,2016,22(4)463-464,467.
R473.5
B
2095-7629-(2017)15-02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