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慧??
摘 要:時代在發展,寫作在學習、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縱觀中國歷史,古人在寫作上為我們留下多少驕傲,留下多少遐思,又留下多少遺憾。而現代寫作卻成為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不會寫,寫作文困擾著他們。文章就寫作文的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農村;初中作文;寫作興趣
時代在發展,而寫作卻在學習、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地位。縱觀中國歷史,古人在寫作上為我們留下多少驕傲,留下多少遐思,又留下多少遺憾。而現代寫作卻成為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不會寫,怕寫作文困擾著他們。近年來,許多語文前輩在作文教學改革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著,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摸索出不少有效的訓練方法,每年都有許多作文指導書籍面世。教育界、出版界都非常關注學生寫作的問題,經常舉辦各種各樣的作文大賽,報刊上也常常刊登學生的優秀文章。可這些并沒有改變現今農村作文教學之現狀。越來越多的學生因寫作能力低下而無心學習寫作。到底問題出在了哪里呢?
古人云:“天然興趣難摹寫,三日無煙不覺饑。”不錯,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保持持續的足夠的興趣、充足的正面能量才能讓學生長期地高效地學習。然而現在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對寫作已失去了濃厚的興趣。暫時的高效率是比較容易達到的,只要為了某些利益,認為有利可圖的學習態度,在一定的時期內是可以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一旦達到了他們預期的目標,大多數人就開始懈怠。想要讓學生保持持續的高效率學習,就需要脫離低級趣味,培養學生對作文充足的興趣,才能使學生具備更多的學習寫作的動力。然而,在一味地追求成績,為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方式中,學生馬上會失去對寫作的興趣,就體味不到寫作的快樂。且作文教學的功利性太強,學生學習寫作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或任務,這樣就使寫作失去了趣味。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考試還是各級各類學校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語文要想得高分,作文就必須要寫好。現在好多學生不會觀察生活,也不去了解生活,作文只憑自己想象生編硬造,沒有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往往得不了高分。而農村學校里除了學習沒有多少有意義的活動,無奈之下學生只好背作文,結果在考場上出現了許多雷同卷,令人感到惋惜。作文本來是體現自己才思的最好手段,但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之下作文變得索然無味甚至變成了學生的負擔了。再也無法進入“天然興趣難摹寫,三日無煙不覺饑”的學習狀態。最終喪失了寫作的源動力。
“蹈人舊轍,依然故我。”教師運用傳統教學思維模式——“出題——作文——批改——評講”的模式。教師命題并指導學生寫作,然后教師批改。這樣的作文教學學生被動寫作,他們的寫作不是為表達心聲而寫,而是為了應付差事而寫。考查農村語文教學的現狀,作文教學基本上處于十分低效狀態。在沒有系統的新穎的作文訓練教材的情況下,許多語文教師只能沿襲類同陳舊的訓練模式。結果,學生寫得苦不堪言,老師改得精疲力竭,但卻不見成效。為了更好地解決學生作文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就要遵循寫作的一般規律,去尋求一條新的作文訓練之路。二是評改的反饋滯后且不全面,農村學校班級人數多,人數少的每班45人,多的有60人。教師評改一個班作文的時間,少則三天多則一星期,不可能及時給予每一位學生點評,而反饋給學生一般多在幾天后,與剛寫作時的激動情緒相比,幾天后學生的熱情像雪遇到太陽一樣消退,即使馬上點評也找不到幾篇有特色的作文,擠出一節課的時間談一點他們共同性的優點吧,也不可能反饋到每一位學生。再說一篇作文從開始審題到選材再到構思、打草稿、修正、撰寫,需要花費學生較長的時間,然而中小學生在認知過程中注意力容易分散,興趣也容易轉移。所以寫作對現在孩子而言,就變成了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每當孩子在燈下做作業時,肯定是把寫作練習放在最后一位。試問,這樣的寫作過程對于學生而言還有何趣味?這樣的學校寫作現狀又怎能不讓人感到困惑與無奈?
這樣,學生寫作的興趣也就大打折扣了。如何讓學生寫出心聲,寫出自由,寫出快樂,如何讓學生為了寫作而寫作,擺脫“蹈人舊轍,依然故我”的狀態,則是我們今后應該探索的主要道路。
古人讀書往往會進入“寒夜讀書忘卻眠,錦衾香燼爐無煙”的精神狀態。而閱讀積累,是整個系統寫作訓練法的基礎。聽說讀寫是學生的四種學習活動,我們經常把寫作比喻成學生的說和寫,把閱讀比喻成學生的聽和讀,只有輸入的聽和讀的東西多了,輸出的說和寫才會更多,所以說閱讀就是學生寫作的基礎。我們想要寫好作文,就必須先從閱讀入手,只有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和大量的素材,寫作時才會有越多東西可寫。這樣語言才能有飛揚文采,構思才能新穎,思想才能深刻。而現在的農村教學,閱讀教學缺失,只重視重復單一的作業練習訓練,導致學生不會閱讀,閱讀能力缺失。閱讀不能養成正確的習慣與方法。導致了大多數學生失去了閱讀的興趣,殊不知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再也體會不到寒夜讀書忘記睡覺的美好狀態。不能進入閱讀狀態、不再閱讀成為了中學生寫作的軟肋。
另外,學生自身對素材的積累比較欠缺,導致在寫作時覺得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現在絕大部分農村學校的學生除了學習就是學習,沒有一點的其他有意義的活動,學生自身缺少生活素材的積累。且他們學的都是書本上的知識,課外知識少得可憐,連最起碼的文學常識都不知道。一個有50人的班級堅持閱讀的沒有一個人,學生平時在學校花費大把的時間在數理化上。布置一篇寫親情的作文,竟有一半人寫的是下雨天媽媽送傘的事,還有一半人寫的是晚上發高燒媽媽送我去醫院的事。只有三四個學生寫的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素材的極度匱乏,使學生對寫作文的興趣降低。
總之,提高農村中學生的作文水平已刻不容緩。而提高學生寫作水平需要從基礎做起,課外積累則是寫作的基礎。閑暇還要多看書看報,適當寫寫周記,鍛煉鍛煉文筆,久而久之,作文就會越寫越順。只靠自己平時的經驗,是寫不出好作品的。另外,還需要多注意觀察生活、用心感悟生活,把看到的聽到的有意義的事記下來,這些都是幫助學生寫好作文的最有效途徑。還有喜歡聽歌的同學可以記些自己喜歡的歌詞,在寫作時適當地用一用,最起碼在語言上占了優勢。當然,只要自己勤于動筆,善于思考,寫作水平自然會有所提高。最終做到我以我手寫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