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夢晨??
摘 要:為了更好地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優化國家人口結構,提升國際競爭力,國家頒布了允許“二胎”生育的一系列政策。生育二孩雖然有許多優勢,但也會帶來不少家庭教育問題。比如,家中的大寶是否接納弟弟或妹妹的到來、孩子們未來如何相處、父母如何處理孩子之間的紛爭等等。因此很有必要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解決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二胎”政策;子女教育;解決策略
2015年10月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允許實行普遍二孩政策,并預計到2016年第一季度,全國大多數省市都能夠普遍施行全面二孩政策。全會公報指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在過去三十多年里,計劃生育政策使很多家庭變成“獨子化”家庭,當二胎政策出現后,父母們卻對是否生育二胎猶豫不決,因為生育二孩不僅僅代表著家庭人口數的增加,孩子的教養方式、兒童的交往方式、家長的陪伴和工作方式以及對于孩子的教育資金投入和相關的國家政策等,都會隨之發生變化,這其中最主要的當屬孩子的教育問題。那么面對這些問題該如何應對呢?
一、 穩定孩子的情緒
面對每個孩子都會出現的生存焦慮,父母應該如何正確疏導呢?如果第一個孩子堅決反對父母生二胎,作為家長要學會聽取孩子的意見。生育二胎對整個家庭來說是一件大事,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員,他們的意見也至關重要。但是如何聽取孩子的意見也是一門學問,有些父母只要聽到孩子的否決就馬上緊張起來,或者直接因為孩子簡單的“不”字就無奈放棄,忽略了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部分孩子的反對也許是因為他們的生存焦慮在作祟,又或者僅僅是因為旁人的不利輿論。父母盲目地妥協看似是尊重孩子,實則并不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首先,對于孩子們不可避免的生存焦慮,理性的父母應該預先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給予孩子充分而穩定的安全感。大多數孩子反對弟弟妹妹的出生都是情緒化、不理性的體現,出于人類本能的焦慮和恐懼。穩定孩子的情緒是家長需要做得最首要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心理學上表示,當人處于焦慮或恐懼狀態時,缺乏理性。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最首要也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生理需要,因而人在生理需要及安全感不能滿足時,就會難以進行更高層次的活動。所以此時,說服教育并不能奏效,要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待孩子情緒穩定后再進行情理分析。
生育二胎雖然是成年人的事,但是也不能忽視在此過程中孩子的心理變化。父母在懷孕期間就應該與大孩子多進行溝通引導,比如問孩子是喜歡弟弟還是妹妹、告訴孩子弟弟妹妹的出現是創造更多的愛、懂得分享才更加快樂等等。在父母的引導下,孩子能看到未來家庭的美好,體驗到小小生命成長的奧秘,孩子就會對弟弟妹妹的到來更平和地接納,甚至迫不及待地盼望弟弟妹妹的出生。
二、 平等對待大小寶
在沒有生育二胎時,家里只有一個孩子,注意力也全在這一個孩子身上,家長們可謂是“有求必應”,家中供養了一個個“小皇帝”“小公主”。可是在二寶出生之后,家長的注意力難免會分散,就算是平等對待兩個孩子,另一個也會產生心理落差,覺得自己“失寵”了。因而在弟弟妹妹出生后,大寶往往會更加粘著父母甚至出現本來可以自己做好的事情也不會做了等一系列的“退行”行為。其實,孩子的這些表現都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想要贏回以前擁有的愛。在二胎家庭中,最需要關注和呵護的就是大寶。家庭成員應該多關注大寶的心理變化,多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想法,對他們多一些關注,照顧好他們的生活,盡量縮小孩子的心理落差,使他們平穩度過這個時期。
另外,當大寶和二寶發生矛盾時,大部分父母處理問題十分草率。兩個年齡相差不大的孩子,發生爭吵是難免的。孩子需要的是平等和尊重。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簡單的說教遠遠不夠,孩子沒有切身體會,就算一時乖乖聽話也不會理解父母的用心。孩子的紛爭就留給他們自己去解決,要相信他們一定可以達成一個愉快的協定。如果非要大人介入的話,就一定要公平對待,幫助他們看清問題的本質,引導孩子發揮自己解決紛爭的主觀能動性,找到一個雙贏的平衡點,同時滿足兩者的需要。通過引導教育,讓孩子學會尊重、克制、照顧彼此,讓他們學著去“延遲滿足”。用這樣“隱性”的教育方式,不僅能夠讓孩子和諧相處,而且能夠培養孩子的創造性、獨立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會覺得父母偏愛其中一方。
三、 培養孩子的手足親情
除了平等對待兩個孩子,預防心理落差,父母在教育兩個孩子時也應該注重培養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父母平日需要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好不容易休息在家又想好好放松,忽略了親子活動的重要性。而相反,作為孩子,他們又非常渴望父母的陪伴,受到父母的重視和關愛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因此,父母盡可能去理解孩子,抽空多陪伴他們,讓他們感受到家庭成員之間的愛。
同時,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更要注重孩子之間的手足親情的培養。兩個孩子的積極互動有利于孩子的社會型人格發展,這正是獨生子女所缺乏的。父母要借助雙子女家庭的優勢,突出這方面的教育。讓大孩子加入進來,多照顧和關愛弟弟妹妹,比如幫弟弟妹妹沖奶粉、幫助換尿布等等,即使是簡單的活動,也能充分培養大孩子的責任感。這樣的孩子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與他人交往,能夠替他人著想。同時,對于小一點的孩子也是一樣,雖然享受到哥哥姐姐的照顧,也能從哥哥姐姐身上學到尊重關懷,體會到手足親情。另外,如果孩子同時做錯了事,家長要引導孩子積極主動承認錯誤,并且讓他們共同承擔應負的責任;并且家長不要當眾批評孩子,要給孩子一個反省空間,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同時,作為家長,也要在生活中正確利用家庭中的手足親情關系,注意培養孩子們的分享精神、合作能力,讓他們學會相互學習,良性競爭,這樣更有利于他們的成長。
四、 提升父母的教育素質
作為父母,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做到科學施教,做好孩子的榜樣。一是作為家長,要堅持正面教育。大孩子主動關心弟弟、妹妹時,要及時表揚,積極培養大孩子的責任感,化解他們的自卑感、依賴性。要特別提出的是,不要對兩個孩子盲目偏愛和攀比。要警惕比較心理,要知道,養育孩子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若父母把差異看做是差距,并因此給孩子定性的話,就要正視這種態度了。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孩子必然會有差異,作為家長,要像園丁一樣,耐心呵護孩子稚嫩的心靈,要細心觀察自己的孩子,懂得欣賞孩子之間的差異,尊重他們的天性,公平民主地對待他們。二是父母要充分發揮孩子之間的互動價值,這是雙子女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孩子之間的互動和交往對他們自身的成長具有比家長教育更大的價值。在第二個孩子出生之后,家長要不斷創造孩子之間交流的機會,通過孩子們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競爭、相互學習、合作分享等,培養孩子之間深厚的手足親情,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父母精力不足帶來的不利影響。三是父母要樹立科學的育兒觀,父母要學會站在孩子身后欣賞孩子的進步,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能力,讓孩子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作為家長,要學會適當示弱,給孩子一個獨立成長的機會。中國的父母對于孩子的衣食住行往往照顧得無微不至,自己的細膩縝密也就幫助孩子養成了丟三落四的習慣。所以家長們,尤其是有兩個孩子家庭的父母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限制自己的能力,這樣會增長他們獨立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直面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家庭教育是一門用心經營的事業,對于同時擁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更是要樹立不斷學習的意識。在成為優秀父母的路上,所有的家長們一直都在修行。在二胎時代下的今天,家長們更應多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理性地認識家庭教育的欠缺,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策略,及時調整教育手段,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分享意識和責任意識,引導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王羚.專訪南京大學社會學系人口學者陳友華:中國或已掉入“低生育率陷阱”[EB/OL].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1/4042528.html.2016年3月3日訪問.
[2]李微傲.“雙獨二胎”已無死角[J].財經,2011,(308):16.
[3]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_118164235.htm.2016年3月4日訪問.
[4]新華社.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29/c_1116983078.htm.2016年3月4日訪問.
[5][6][7][10]吳剛.獨孩反二胎說明了什么[J].現代家長&世紀家教,2015,(05):4-6.
[8][9]趙春燕、丁國榮.透過“羅琦琦”看二胎時代的家庭教育誤區[J].生活教育,2014,(16):114-115.
[11][12]馬迎春.如何讓老大悅納老二?[J].Health& nutrition.2014,(1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