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捧先??
摘 要:傳統以考分來評價學生的做法嚴重傷害了中小學生。它只單方面重視學習結果,而對學習過程卻未予關注,對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學生性格、思想品德、其他方面的才情等幾乎完全忽視,如此評價方式培養出的學生高分低能者大有人在,創新開放者少而又少,也造就了大量的所謂差生,這讓那些所謂的差生形成了十分嚴重的自卑心理。廣大教師強烈呼吁,一考定終身的評價方式早該廢止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人性化的、更加全面而靈活的綜合評價。
關鍵詞:單方面;多方面;考量;評價
以升學為目標的應試教育,把“升學率”作為對學生的唯一的評價方式,造成孩子們課業負擔過重,厭學情緒嚴重,深深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束縛了他們的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這種評價只單方面重視學習結果,而對學習過程卻未予關注,對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學生性格、思想品德、其他方面的才情等幾乎完全忽視,如此評價方式培養出的學生高分低能者大有人在,創新開放者少而又少,也造就了大量的所謂差生,這讓那些所謂的差生形成了十分嚴重的自卑心理。這樣的評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培養和挑選了少部分學習能力較強的所謂精英。但卻在很大程度上扼殺和戕害了大部分孩子。所以,廣大教師強烈呼吁,一考定終身的評價方式早該廢止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人性化的、更加全面而靈活的綜合評價。新的評價方式,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旨在創造一個和諧、平等、民主的教育生態環境。
一、 評價內容的全面性
新評價抓住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兩個方面來綜合評定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評價過程中,必須把握新課程的多維目標,突出評價內容的全面性。
突出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就是要真正從德智體美勞多個方面去考查一個學生,既兼顧到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又注重過程與方法、還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去向等多個方面。盡量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可能得到肯定的評價,得到成長的鼓舞。
二、 評價方式的階段性
這個階段性是針對過去“重終結性評價,輕形成性評價”的做法,采取重結果,更重過程的方法。將學生每節課、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學期、每一學年的表現分別記錄在案,年終或升級時進行對比評價和考量,從中看到學生的成長和不足,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和教育。為此,老師要加強對學生課堂學習過程的觀察,加強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的溝通與聯系,使學生及時了解自身學習的進步與不足,不斷明確努力的方向,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三、 評價方法的多樣性
(一) 隨堂評價
隨堂評價是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表現的及時評價,側重于學生動態的、連續的發展。是對每節課的互動環節中,孩子們的表現,比如參與合作的意識、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回答問題的正確率等等做一個記錄和評價。課堂是孩子們的主陣地,這個比分分值要大一些,評價要適當重一些。
(二) 單項評價
我們一改過去評選“三好學生”“五好學生”“優秀少年”等綜合性評價方式,采取單項評價的形式,實行“單星少年”評比方法,讓每位學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將“三好”“五好”細化為“一好”。只要一個方面突出就可以得到“單星少年”的榮譽。比如“長跑之星”“跳遠之星”“歌唱之星”“美術之星”“書法之星”“有愛之星”“互助之星”等等,不一而足。全班每個孩子幾乎都能得到相應的鼓勵。這讓他們每個人都很有面子,很有尊嚴,從而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他們的正能量,提升了他們的自信心。教育真正成為三月的陽光,照耀在孩子們的身上。
(三) 自我評價
學生作為校園的主力軍,既是評價的對象,又是評價的主體。 最了解自己的人莫過于自己。例如:在課堂上學生發言后,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來自老師和同學的評價。誠然來自教師的評價更具理性、權威性,不可或缺;而來自同學的評價則來自不同的個體,角度不同,更全面,也更親切。但是學生的自我評價也是不容忽視的。
(四) 同學互評
在自評的基礎上,我們增加了學生相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及師生互評的新內容,如在一學期中間引導學生在自評的基礎上進行互相評價“你認為××同學這段時間里有哪些優點?”“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怎么改?”“如果是你,應該怎么做?”這樣具體的問題設置有利于學生去參考,去把握評價的分值,更有的放矢地讓每個學生知道自己下一步應該在哪一方面去努力。
(五) 家長評價
請家長參與對學生的評價,因為家長往往能夠看到老師無法看到的一面。學校制作了“家校聯系卡”,把學生每周或每月在學校的表現匯報給家長,卡上既有老師對學生的評語,也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家長可以通過這種形式了解孩子在目光所不及的時候的表現和成長。并進一步給孩子提出要求和希望,設立目標,讓孩子明白家長的殷切希望和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
(六) 教師評價
作為學生心目中最重要的領路人,教師要慎重評價每一個孩子。也許您的一句鼓勵就能造就一個牛頓,所以教師在評價學生上要本著教育和引導的原則,盡可能做到公平公正客觀包容有愛心。使孩子感覺到老師的關愛和期待,從而更加優秀。
(七) 校長評價
由于校長職務的緣由,校長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都了解,但是,校長也是學生的監護人,有義務從側面,比如從學生座談會、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介紹中了解學生,從而做出客觀評價。
總之,教育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大工程,它涵蓋了成長的每一個細節和過程,作為教育者,必須以良心和責任對自己的學生作出積極的評價,以期讓他們找到奮斗的方向和成長的動力。一切評價,都是為了這個根本目的,如果離開了促進學生發展這個目的,一切將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