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梅
【摘要】生態理論與社會文化理論相融合構成了生態教學理念,它為英語教學模式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英語教學生態模式是利用生態化教學內容與方法,對教師、學生和語言環境進行有機的結合,提高英語教學的整體水平?;舾?970年提出的“語言生態”概念,將語言與環境有機結合,促進語言生態學的發展。雖然工業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輝煌成就的同時,但也給人類帶來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生態問題。語言生態學產生于人類對生態文明需要的背景下,屬于生態與語言學的交叉領域。語言生態學以生態語言為依托,分析目前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關鍵詞】英語教學 生態模式
一、英語生態教學的內涵
豪根曾經提到“任何語言與他所處環境的互相關系”時,將這種關系比作特定動植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生態關系;從此以后,語言生態學使用突現理論分析語言以及語言的生成并且把語言的學習者和學習者所處的環境結合起來,同時把學習語言的過程用多維度時空尺度的流變學進行分析,從而更加全面地,生態地解釋了語言教學與研究,也將更加科學地指導外語教學科學與研究。語言是一個多主體的、動態的、適應的系統突現出的特征的總和,語言學習是特征突現的過程。人的發音系統是由舌頭,喉頭等器官組成的,成年人的發音方式,發音習慣等對兒童發音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音系結構就是對聲道的生理制約而突現的。20世紀80年代厄爾曼和麥克溫尼等學者提出語言學習突現論。該理論認為:“語言表達是從大腦到社會各個層面相互作用而突現發生的?!碑斎祟惐┞对谧鳛樯鐣h境一部分的語言材料中時,簡單的學習機制就從感知、肌肉運動到認知的各個系統中及各系統間運行。因此,語言學習和語言使用是一個復雜動態的過程,也是一個使用語言的人的大腦、社會與文化的互動過程。
“流變性”是指物體在外力的作用下表現出來的變形性和流動性,而語言的流變性則指語言存在的三種不同過程狀態的發展即:恒定態、發散性變化狀態以及周期性變換狀態。生態語言教學觀從時空觀視角認為,語言學習在時間上具有顯著的流變性,比如,外語學習的基礎是多年母語的學習,母語的學習對外語的學習具有很深淵的影響,母語的思維模式、母語的表達方式、母語的邏輯關系等都會影響之后的語言學習,因此,語言學習不僅是學生成長的社會文化環境流變的結果,更是學生成長經歷及其母語學習經驗的再現和改造過程;即語言習得是學習者語言學習時間和空間多維立體流變的結果。
二、英語生態教學特征
英語教學生態模式是整體相關性與動態平衡性的統一。英語教學是一個異常復雜的整體,在這個整體當中包含許多不同的因子,各個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了這樣一個生態體系。因子包含英語、英語教授者教師、英語學習者學生、英語教學內外部環境、英語教學以及英語教學效果評價等。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時變化發展的語言模式。其動態性可在學生語言學習的時空流變性上表現出來。英語教學生態模式是多元共存性與和諧共生性的統一。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的過程當中必定會介紹其相應的背景文化知識,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基礎之上具有跨文化交際意識,通過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兼容并蓄,實現多元文化思維能力,讓多元文化在英語教學模式中和諧共生。英語教學生態模式是開放性與交互性的辯證統一。在英語教學生態模式中,各個因子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的互動性推動著整個模式順利運行。教師是引導學生學習,同時,教學相長也讓教師在專業知識、思維、情感等方面不斷的成長。英語教學生態模式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使學生擁有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多元文化思維水平,而語言又是連接整個生態系統的媒介。英語教學生態模式是差異性與標準型的包容統一。在英語教學生態模式當中,學生和教師在本土文化的基礎知識學習英語語言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兩種不同文化背景必須的到重視,不能偏向任何一方,這種折中式的語言教學模式,具有較強的差異性和標準型的包容統一能力。
三、生態學視角下英語課堂教學的困境
1.教學主體有待提高。教師和學生作為生態英語教學系統當中的兩個重要的因子,他們的關系不應該是簡單的“教”與“學”。在傳統教學當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導者、控制者等權威角色,而學生則是引導者、服從者。學生學習的知識不應該局限在課本,不應該局限在老師所教授的內容。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思想老化等問題都會使整個大學英語生態系統內部失去平衡。
2.教學語言缺乏合理性。生態學視角下英語教學系統中,教師的語言應用是非常重要的,整個教學過程是依靠老師的語言進行連接的。教學語言對教師來說非常重要。如果教師使用的語言很乏味枯燥,那么學生就很難對課堂有興趣。在實際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老師在講授的過程當中,僅僅以單項的知識傳授最為主要的教學目的,忽視相關背景文化知識的講解,這就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不能使教師發揮其引領作用,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不如人意。
3.教學方式缺少多樣性。目前,大學英語課堂都是以講授法這種教育方式進行操作的,按照教材對學生進行滿堂灌,講授單詞,課文,語法處理課后練習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以此來滿足學生考四六級,考研等需求。學生學習沒有熱情,老師教授沒有激情,完全是為了教而教。學生像一臺單詞接收器,老師以一臺知識傾倒機。老師簡單知識的講授,沒有注意到學生精神的需求,忽視學生作為一個完整人的教育,學生的想象力得不到激發,熱情得不到點燃。學到的知識也是死知識,是為了應付考試的知識,是不能使用的語言知識,這使得英語教學的課堂效率低,結果差。所以,大學英語課堂要注重學生,以學生為教學重點,讓學生這一重要因子得以激活。
四、生態學視角下英語教學的優化
1.英語教學生態優化模式。英語教學作為一個微觀生物系統主要由教師、學生、教學要素和英語教學環境(物質環境、精神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等生態因子構成,英語教學環境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教學要素等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英語教學生態系統。首先,教師在這一生態系統當中所承擔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所秉承的教學理念,采取的教學方法,都會在這一過程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任何一方面的變化都會導致英語教學這一生態系統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因此,只有充分重視和發揮教師的作用,實現教師的生態化發展才能確保大學英語語言教學系統優化沿著正確的軌跡發展。其次,學生在英語教學這一生態系統中的中心地位,此系統中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只有確保學生在這個系統中的地位才能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再次,在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系統當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互動是通過許多教學要素連接而開展的。這些要素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手段以及教材等。它們都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好壞,關乎著學生學習的結果。英語教學系統優化模式,不僅包含了多種生態因子,也體現了復雜的生態關系,是一個生態因子通過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從而實現物質、能量和信息不斷流動的動態發展和相對平衡的生態系統。endprint
2.英語教學生態優化原則。首先,英語教學生態優化應該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系統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這一能力不僅包括英語知識的學習,更應該包括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一個健康的體魄,一個健康的心理才能構成一個健康的人,而這才使教育的最終目的。要實現這一目的就要整個英語生態系統當中的所以因子共同協調,共同努力,只有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才能帶來學生的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
其次,英語教學生態優化應該遵循生態系統整體性的原則。處在整個生態系統當中的各個要素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個整體當中,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系統中生態主體也就是學生本身也具有作為個體的“人”的整體性。作為最重要的生態主體,大學英語教學就應該把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重視精神領域方面的培養,使學生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在這個整體當中,老師和學生也是一個整體,他們的關系是平等的,是會惠互利的。大學英語教學活動的各個部分總的來說也是一個整體,無論是培養學生掌握某種技能,學會某種知識還是幫助學生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為了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這個最終目標。教學內容也不是局限在教材上,反映在課堂上而是涉及到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歸根結底,它們都是一個整體,都是服務于實現學生的教育目標。相鄰學科以及跨學科之間的互動,交叉也對教學活動產生深遠的影響。
再次,英語教學生態優化應該遵循生態系統開放新的原則。生態系統要想進行物質、能力以及信息的交換實現系統的生存與發展就必須就有開放性。教師和學生作為生態主體,他們都有自己的獨特的生長環境,知識背景,因此,他們都是不同于他人的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所以,整個大學英語生態系統的開放性是針對每一個獨立的人,每一個個體經驗開放的。整個大學英語生態系統的內外部環境也是具有開放性的。內部環境的開放性特點要求必須建立和諧平等的教學環境以此來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平等交流。外部環境的開放性特點要求實現學生科學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完美統一。
最后,英語教學生態優化應該遵循生態系統動態平衡的原則。大學英語生態系統如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一樣經歷著平衡,不平衡,再到平衡循環往復的過程。教學生態系統中的各個因子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此消彼長,注定了整個系統的動態發展。所以,在教學系統當中,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應該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調整,調整學習目標,改變教學方式等,這樣才能保證整個生態系統的順利運行。
3.英語教學生態優化策略。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系統的優化要在堅持可持續發展、整體性、開放新和動態平衡性的原則下,從各個生態因子及其之間的關系入手,采取各種措施和策略,是一個需要全方位推進的復雜過程。
a)以人為本,觀念先行?!耙匀藶楸尽本褪且浴叭恕睘槌霭l點和歸宿,是人與自然、社會和精神等方面的辯證統一。教師、學生、教學活動等是在英語教學生態系統中的生態因子,在所有的因子當中,學生是中心,任何一個因子的存在都是服務于學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的確定不能使一成不變的,要隨著學生學習目的的改變作出相應的調整。教師課前要認真備課,課中要組織好各個教學環節,要做到心中有學生,一切要以學生為出發點,成為學生知識構建和自身發展道路上的引領者?!耙詫W生為中心”還體現在學生的主體地位上。首先,要引導和調動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其次,學生應當是學習的評價主體。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也應該具有樹立“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點在于使學生的內力覺醒,也就是要做到激發學生內在學習的動力,只有學生有了學習的欲望和熱情才能才能使他們形成終生學習的愿望。
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我們要弄清楚培養學生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人,培養一個有素質,有人格,有情感的人。所以在評估體系當中,我們就不應該用學習結果作為唯一的評估標準,而應該全面的評估一個人。學生的情感,態度,個性,特長等都應該作為評估的參考依據,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才可以給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b)關注學生種群內部的生命成長。每個學生會因為自己的不同的性格特點、成長環境、人生觀、價值觀等在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系統中擁有自己的生態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生態位實施不同的教學策略,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此來實現學生生態位的優化。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系統中學生的生態位不是固定不變的,也是會隨時發生變化的,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關注重種群內部的關系,利用生態位原理來優化種內關系。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形式,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同時,教師根據情況和需要也可以采取措施促使學生生態位的分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特長,老師應該尊重學生的生態位并且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大學英語教學可以根據同學的興趣以及特長分設不同的選修課,通過多種課型的設置促進學習生態位的分化,讓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潛在的能力,從而樹立信心,使學生成為一個強有力的生命個體。只有對學生的生態位的尊重,才能夠更加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及整個人生的發展。
c)重視種間的協同進化。大學英語教學系統是一個由生態主體、教學要素、信息技術和環境因子等組成的有機體。平衡穩定狀態的教學體系要求其內部各個因子必須協同發展,作為該系統內最為重要的種群,師生任何一方的變化都會對另一方造成影響。在這個系統當中,老師和學生是一個整體,他們都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權利,學生是自己學習的主人,擁有和教師同等的參與權和表達權。教師和學生必須建立生態化的新型師生關系,互為條件和依托,和諧共存。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所有的因子都有可能成為限制因子。教師能力不足,熱情不高,觀念陳舊都會阻礙教學的順利開展;學生的學習方法不恰當,學習動力不充足,學習態度不端正都會阻礙自身的發展;教學設備的滯后,教學經費的不足都會成為制約教學資源環境建設的限制因子。要想改變這樣的限制,學生和老師必須學會分析和應對限制教學及學習的各個因素從而盡可能的消除不利因子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推動大學英語教學的動態、良性發展。
建立英語生態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基礎上獲得全方面的發展。同時,廣大教師能夠在英語生態教學模式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對學生起到引領的作用。希望我國的高校英語教育在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下可以得到長足的發展,從而為我國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課題來源: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課題名稱:《英語教學生態模式研究》,課題編號:SGH16H0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