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偉
摘 要: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面臨全面轉型,要求教師充分借鑒國內外各種教學經驗,在認真研究課程特點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故本文就談談層次教學法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新運用。
關鍵詞:層次教學;信息技術;新運用
當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一些現狀。其一,教學模式單一,要么沿用傳統教學模式;要么過度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從而導致放羊式教學;其二,傳統的層次教學法,人為地把學生分成了三六九等,打擊了部分學生的自尊心,損傷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其三,一些優秀的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課的特定環境下,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可以看到,長期經過傳統教學模式學習的高中學生,在新課改中短期內難于進行角色的轉換。因此,通過不斷摸索,探究,總結,得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交、互、提層次差異教學法。下面將從教學法產生的原因、構成、輔助手段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 產生的原因
(一) 層次劃分,需要彈性、有自由
每一堂課每一階段,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在層次上都有差異。交、互、提層次差異教學法,主張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自己所掌握知識的程度來自由選擇,每一階段的層次選擇都是自由的,這也符合新課程改革中“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而在根本上解決了原有層次教學法所帶來的負面效果。
(二) 教學設計,需要突破,無固定模式
“教有法,但無定法”。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教學規律,但如何設計,怎么鋪墊,卻因人而異,因課而異。從而要求在教學設計上要有所突破,不能墨守成規。在層次差異教學法里,通過學情分析,對每一階段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內容,可能出現的課堂情況,設計出與之相對應的教學分析和導學案,且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以期達到預想的教學目標。
(三) 課堂主體(學生)要鮮明,有保障,要互助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室為陣地,以教材為內容,突出教師的作用。新課程改革則要求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全新課堂教學格局,讓學生完成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的思想轉變,提升學生在課堂的主體認知深度。在完成教學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和保障“學生主體”的地位,教師要明確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是引導,不再是主導。
二、 構成
層次差異教學法,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把教學設計為三個階段:
1. 第一階段“交”:交互式教學,展開基本教學任務
教學內容:基本教學任務;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要完成。
教學設計:在這一階段,主要運用交互式教學法進行講授,相當于學走路的“爬”階段,教師通過交互手段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保障方式:教師講解、演示、輔導;小組互助。
層次體現:A類基本教學任務,這一階段層次體現不明顯。
2. 第二階段“互”:小組互助,知識拓展
教學內容:在第一階段基礎上進行知識拓展,根據教學需要,適當加深加寬知識點的深度和難度。
教學設計:采用任務驅動,設置課堂激勵,通過導學案,安排小組任務,強調小組互助是完成任務的關鍵;在這一過程中,相當于學走路的“摸”階段,主要是進行知識的拓展,激勵主要有兩種方式:其一是完成任務的小組成員人數,其二是小組共同完成一個任務的質量。
保障方式:(1)通過學情分析,合理設置小組任務;(2)科學制作導學案;(3)強化小組互助功能。
層次體現:A類強化第一階段基本教學任務;B類知識拓展。
3. 第三階段“提”:自主學習,能力提升,開拓創新
教學內容:通過前兩段基礎學習和知識拓展,學生已能完成基本學習任務。合理地進行知識梯度的拔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知識的需求。
教學設計:通過前兩階段的“爬”和“摸”,學生在這一階段有了“走”的欲望。通過設置導學案“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解決,使之處于開放型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
保障方式:(1)可以展示教師作品,引導學生進入到更高層次的階段;(2)教師輔導;(3)對導學案中的“問題”,設計時增加難度。正如建構主義中所提的支架式教學,把學生的發展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就像沿著腳手架那樣一步步向上攀升。但能確保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完成,對引導學生在自主解決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起到很好的作用;(4)對學生作品強調創新,不設要求。
層次體現:A類仍強化第一階段基本教學任務;B類知識進一步拓展;C類自主能力發揮。
三、 輔助事項
(一) 學情分析
首先,通過學情分析,了解學生現有的認知情況,為合理設置導學案問題和每一階段教學設計提供第一手資料;其次,掌握學生層次差異,通過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包括性別、學習習慣、個性特點、組織能力、學業成績等情況,將全班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適當搭配,劃分為若干小組,且各小組間情況基本平衡,小組長可自薦、指定、評選等;規范協助內容,明確小組長在協助過程中所應起到的關鍵作用。
(二) 設置課堂激勵方式
激勵要面向全體、注重差異,批評和鼓勵要共存。同時教學要因材施教,評價也要因材施評,激勵更要因人而異。具體實施中,對學生作品的展示,是一種非常好的課堂激勵方式。當學生做好任務,教師應及時發現優秀作品,進行點評,作出表揚,對有典型意義的錯誤,應及時歸納;同時建立一個能起到激勵作用的評價體系。
(三) 完善導學案作用
導學案是教師制定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通過導學案所設置的相應內容,從而使得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有方向、有目的,學會學習,學會創新,提升能力,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確保任務的實施完成。每一階段的導學案各不相同,在設計時遵循人的認識規律,突出問題的構思和設計,讓問題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起到引導作用和啟發作用。
(四) 營造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
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興趣,促成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讓學生產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思想轉變。層次差異的設置,讓每個學生在每一階段都有所學,小組設置,特別是小組互助、組間比賽,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交、互、提層次差異教學法,對教學結構進行階段性設計,對教學內容進行層次差異性劃分,讓學生在學習中自主選擇層次,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支撐,合理使用教學方法。一切以“學生”為主,著眼于學生的“學”,通過營造開放型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經過長期實踐,不斷完善,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