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小元
摘 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與一個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而基礎教育則是教育過程中的根本與關鍵。隨著人們對基礎教育公平的關注也越來越高,教育政策的不斷出臺,各種基礎教育公平問題也開始突顯。因此,在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基礎教育公平的問題,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關鍵詞:基礎教育;教育公平
一、 序言
世界各國都把促進教育公平等作為改革的重要內容,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第35屆國際教育會議的總報告中所指出的:“教育民主化是全世界所有國家和所有與教育有關的人最關心的問題?!痹谖覈?,教育家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思想就已經體現了中國古代教育家對教育公平的重視。1977年恢復高考,使得不同階層、不同人群重新獲得了教育的權利,以及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公正。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堅持社會主義教育的公平原則,關注教育的改革,特別是基礎教育中的公平問題。
二、 教育公平的概念及內涵
公平在本質上是一種平等,一種有條件的平等。韋氏英文大辭典中認為:公平,主要有兩點:一是相當于均等,其意為處于相等的狀態下;二是根據自然所獲得的公正。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在教育領域的延伸與拓展,是社會公平中的一個子系統。基礎教育公平是指公民能夠自由平等的分享公共基礎教育資源,包括以下幾點:
1. 教育起點的公平
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是教育起點公平的兩個基本內容。教育權利平等是指所有權利主體在法律上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國家制度分給每個受教育的法權完全平等。教育機會均等是教育起點公平的核心,即指良好的教育制度保障人人都有均等的入學機會。
2. 教育過程的公平
教育過程公平,是指每個受教育個體在教育過程中得到平等的對待,即在教育經費、教育內容、教師質量、學生受關注程度、公正評價等方面,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得到平等的待遇。首先,教育過程公平要求社會教育資源的投入能夠滿足所有同類型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其次,教育過程公平要求學校教學內容除了要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外,還要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發展需要;再次,教育過程公平要求教師、家長、社會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給予不同的學生以公平的心理影響、和諧的文化氛圍和公平的競爭機會等。
3. 教育結果的公平
教育結果的公平是指每個學生在接受義務教育之后都能達到一個最基本標準,獲得與其智力水平相符合的學識水平、能力發展水平、道德修養程度,使其個性與潛能獲得充分發展,從而為獲得更高學業上的成功或為其他方面的發展提供一個平臺。
三、 我國農村基礎教育中不公的現狀
我國基礎教育中的不公平問題主要集中在農村的基礎教育,農村本身在經濟發展以及其他方面與城市有著很大的區別,而教育也和城鎮有很大的差距。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不公現狀主要表現在:教育投入的不公平、教育設施的不公平、教育機會的不公平、師資配置的不公平、教育結果的不公平。
1. 教育投入的不公平
教育投入是教育發展的前提,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是基礎教育中小學校經費的主體部分。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偏低,據有關專家分析,我國基礎教育是用占世界0.78%的教育經費培養著占世界19.81%的中小學生。盡管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規定,國家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本世紀末要達到4%,但到2003年,也只有3.41%,低于世界發達國家5%-6%的水平,甚至低于發展中國家4.4%的平均水平。
教育投入的另一個巨大的差異是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之間的不公平。由于基礎教育的管理權限下放給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把越來越多的精力放在發展高等教育上,有限的教育經費也因此被過多地投入到高等教育上;而基礎教育的發展則讓地方政府單獨去支持,尤其在農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經費支出主要由縣級以下的地方政府籌措,省財政只給予小部分的撥款,導致教育經費在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之間分配的比例失衡。
2. 教育設施的不公平
我國城市和農村的基礎教育設施配置不公平。在學校建設方面,城市有些地方熱衷于高標準示范校的建設,個別中學建得比大學的標準還要高。如貴州省的一類省級示范性高中貴陽一中修建的金陽新校區,占地面積為440畝,投資高達4億元。而2002年整個貴州省的農村教育經費不過才4.5億元。反觀農村的中小學校,2006年全國普通中學、小學校舍危房總面積分別為12311474平方米、29166166平方米,其中農村校舍危房面積分別占到總面積的60.3%、85.1%,而城市僅占到總面積的3.68%和2.21%。危房比例過高,不僅嚴重影響了農村貧困地區學校正常的教學工作,甚至還危及師生的人身安全。我國城市教育基本達到現代化,許多城市中小學都開始使用網絡和多媒體進行教學。而農村中小學大部分仍然是一個教師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堂課,先進的教學設施、教學器材還沒有普及。
3. 教育機會的不公平
城鄉之間,基礎教育階段受教育者獲得的教育機會也不公平。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早在《義務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我國的城鎮己經普及了小學和初中教育,而當年農村的學齡兒童入學率不到95%,農村小學畢業生升入初中的比率只有65%。從初中來看,據學者張玉林統計,自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布到2000年期間,中國大約有 1.5 億左右的農民子女沒能完成初中教育。這其中未入小學的近320萬人。同時,農村中小學的輟學率在這幾年也有所回升,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資源貧乏,教育教學質量差,加上現行教材與農村實際脫節,學生學習困難、成績差,使他們產生了悲觀心理和厭學情緒從而導致輟學。二是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由于在調整學校布局中有許多農村小學撤并,很多農村孩子到離家很遠的鄉鎮上住宿學校,許多家庭無力承擔高昂的食宿費用,不得已讓孩子輟學。三是學生家長對重教興學的認識不夠,對子女的學習缺乏遠見。endprint
4. 師資配置的不公平
中國基礎教育問題的焦點在農村,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焦點在教師。農村中小學校的師資質量明顯低于城市中小學校。城市教師以??萍皩?埔陨蠈W歷為主,高學歷教師所占比例數倍于農村;而農村教師仍以高中學歷為主,低學歷教師的比例遠遠高于城市。相關調研報告顯示,農村教師有62.7%未參加過上崗培訓,80.7%未參加過骨干教師培訓,80.6%的教師未參加過計算機應用培訓,全國中小學代課教師是37.9萬人,這些代課教師主要集中在農村。教師隊伍不穩定、數量嚴重不足也是農村中小學校一個突出的問題。由于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惡劣,教師待遇差、工資低,一些有文憑、自身素養好、專業素質高、有一定教學經驗的農村年輕骨干教師不斷流入城市。一些生源少、教師缺的農村小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基本上是包班任教,無論語文、數學還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師擔任,甚至還有一位教師擔任幾個年級課程的現象。教師應付正常教學尚且力不從心,更談不上推行素質教育。
5. 教育結果的不公平
教育起點和過程的不公平最終導致了教育結果的不公平,具體表現在農村人口所受的教育程度和高等學校入學機會的差距上。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農村低學歷人口比例遠遠高于城市,農村16歲及以上年齡人口受教育水平:大專及以上人口低于城鎮(10.9%)102個百分點,高中及中專人口低于城鎮(25.7%)18.6個百分點,初中及小學人口高于城鎮(38.9%+19.4%)22.5個百分點。未上過學的高于城鎮(5.1%)6.3個百分點。其中小學程度以下和初中所占比例分別是城市的3.2倍和1.28倍;城市人口中高學歷比例明顯高于農村,其中研究生比例是農村的323倍、本科281.55倍、大專55.5倍、中專16.5倍、高中3.5倍。在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上,城鄉也存在較大差異。在全國的高考招生錄取中,考卷一樣錄取分數線卻不一樣,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考生的錄取分數低于農村。
四、 總結
基礎教育公平問題實際涉及的內容很多,它既是社會經濟問題又是教育自身問題,是關于人的自由、權利和利益問題。基礎教育公平問題一直是我國教育發展中一個非常重要卻又難以解決的問題,實現農村基礎教育公平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農村地區自身的不懈努力及政府和全社會的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1]林琳仙.當前基礎教育公平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福州,2009.
[2]李志惠.論基礎教育中的教育公平[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05):6.
[3]王雪君.芻議基礎教育領域中的教育公平問題[J].當代教育論壇,2008,(01).
[4]李菁.農村基礎教育公平問題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太原,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