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夢蝶
滔滔黃河數萬里,悠悠絲路三千年,在祖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古絲路重鎮蘭州西郊的黃河母親河畔,坐落著一所古樸典雅的百年學府。承京都之皇皇,汲河水之泱泱,融文化之厚重,積歲月之樸實,百余年來育英才10余萬,它就是被譽為“隴原教育之搖籃”的西北師范大學。
無論是在專業領域取得一定成就的專家學者,還是默默耕耘奉獻在基層一線的中小學教師;無論是鋒芒初露的青年才俊,還是慎思勤勉的在校學子,西北師大人都用一顆火熱的心書寫著內心最純樸的師大情懷。從初入校門時的膽怯羞澀到多年后對同學聚會的渴望與期盼,從飽含深情的棗花之戀到丁香樹下的激動心緒,從黃河岸邊的一次次漫步到圖書館里的一次次耕讀,從激情飛揚的三尺講堂到醍醐灌頂的幡然感悟……每一個西北師大人都忘不了晨曦雨霧中屹然矗立的水塔山,忘不了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的核桃樹,忘不了樸實厚重、書聲瑯瑯的文科樓以及典雅靜默、莊重沉穩的理科樓,忘不了幽靜浪漫、邂逅愛情的百合花圃,更忘不了沐浴書香、啟迪智慧的圖書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不一樣的景致變換,唯一沒變的是學子們對母校的眷戀之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百余年來,西北師范大學砥礪前行,為社會各界輸送了大批人才,其中不乏專家學者、政府精英、國企骨干、教育工作者、藝術達人……他們遍布大江南北,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傳揚著母校博大的人文情懷。今天,就讓我們游走在西北師范大學美麗的校園中,一起來看看那些獨具魅力、培養無數專業人才的藝術類學院吧。
音樂學院:歷經滄桑,與音樂相伴而行
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前身是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勞作專修科,設立于1939年,現有音樂學(教師教育)和音樂表演兩個本科專業,下設作曲與音樂學系、聲樂系、器樂系、鍵盤系、管弦樂系、民族器樂系、西部音樂文化研究中心、專業技能訓練中心、資料中心和音樂中專(音樂附中)等機構,設有音樂與舞蹈學、藝術學理論兩個一級碩士學位授予權點和一個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點,招收音樂教育人類學博士研究生和中國傳統音樂研究、西北少數民族音樂研究、音樂教育理論研究、外國音樂史學研究、中國音樂史學研究、(音樂)藝術理論研究、合唱與指揮、作曲、聲樂、器樂等方向的碩士研究生。
音樂學院的教學設備齊全,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現有音樂教學樓、學生琴房樓各1棟,有專業的音樂廳和多功能音樂欣賞廳,還有教師工作室72間、專業錄音棚1間、數碼鋼琴教室2間、電腦音樂教室2間、學生琴房100余間以及各類鋼琴150余架,其中有價值130萬元的施坦威音樂會大鋼琴1架、雅馬哈音樂會大鋼琴4架、卡哇伊三角鋼琴10架。資料中心藏書35000余冊、專業期刊100余種、音像資料10000余件,能夠滿足音樂教學、科研和學生培養的需要。
目前,音樂學院與省內外30余所高校的音樂學院和藝術團體建立了合作關系,2003年8月與中國音協數字化音樂教育學會、中音公司共同舉辦了第三屆STN中國數字化音樂教育大會;2004年6月主辦了“中奧音樂周”,同年承辦了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首屆花兒國際學術研討會和中國音樂教育學會作曲理論教學研討會; 2006年9月舉辦亞太民族音樂學會第十一屆年會;2007年至2008年連續兩年利用暑期舉辦聲樂大師班,邀請意大利著名歌劇演員、斯卡拉歌劇院終身演員帕納利埃羅和著名旅意女高音歌唱家陳素娥來校為大師班授課,還多次邀請蘭州鼓子、通渭小曲、環縣道情皮影、新疆木卡姆、青海平弦等民間藝術團來校進行交流和演出;2010年至2012年學院連續三年受國家漢辦和孔子學院總部委托,選派師生利用寒假赴摩爾多瓦、塞爾維亞、蘇丹、埃塞俄比亞、埃及等國家進行文化宣傳和藝術交流;2011年11月,應美國密蘇里州州立大學和杜瑞大學的邀請,學院張君仁教授和朱東生教授赴美國舉辦中國古代音樂學術講座和個人獨唱音樂會。
自1939年以來,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各類優秀學生數千人,廣泛活躍在甘肅乃至全國教育和文藝部門,不少人已成長為各自領域的專家,多人在美國、法國、德國、奧地利、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海外工作。著名校友有徐孟東(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薛藝兵(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杜亞雄(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沛(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建東(中國海洋大學藝術系、藝術教育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莊曜(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等,他們通過各自對藝術的不懈追求為母校和學院贏得了榮譽。
舞蹈學院:德藝并進,文舞相融
西北師范大學舞蹈學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39年的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勞作專修科,于2001年在敦煌藝術學院正式創辦舞蹈專業并開始招生,2003年成立舞蹈系,2006年設立音樂學院舞蹈系,2012年5月, 經學校機構改革正式成立舞蹈學院。
西北師范大學舞蹈學院是西北五省(區)首個獲得舞蹈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單位,學院立足于西部,以傳承華夏文明和發展藝術事業為己任,秉承“敬業求實,銳意進取,德藝并進,勇于奉獻”的精神,以“德藝并進,文舞相融”為院訓,以“辦好讓學生滿意的舞蹈教育,培養讓社會滿意的舞蹈人才”為宗旨,在全省文化大發展的背景下,立足甘肅,輻射全國,培養出眾多高水平的舞蹈教育、舞蹈表演及舞蹈理論研究人才,甘肅省經典劇目《大夢敦煌》中的演員大多都是西北師范大學舞蹈學院的畢業生。
目前,舞蹈學院設有舞蹈學和舞蹈表演兩個普通本科專業,有藝術學(舞蹈方向)、舞蹈學和舞蹈編導等三個二級碩士學位點。學院的體育藝術中專部是由蘭州市歌舞劇院、甘肅省歌舞劇院、甘肅省民族歌舞團、天水市歌舞團和敦煌藝術旅游中專學校等五家單位聯合辦學。
2003年至今,舞蹈學院師生共參加省級、校內外的各項演出活動400余場次,還連續10年承擔了甘肅省春節聯歡晚會及“隴原驕子”的主要演出任務,策劃、創編并參演了中國上海世博會甘肅周的開閉幕式文藝演出、甘肅省第二屆大學生運動會開閉幕式、中國機器人大賽頒獎晚會、甘肅省第27個教師節暨隴原名師頒獎晚會、西北師范大學110周年校慶主題晚會、全省中小學校藝術教育普及工程主題文藝演出等活動。2010至2014年,舞蹈學院連續4年編創并參演美國、歐洲和非洲等八國孔子學院的交流演出活動,共演出40余場次,屢獲好評。endprint
西北師范大學舞蹈學院積極探索專業實習新途徑,開拓社會實踐和藝術實踐基地,開創校校聯合、校企聯合新模式。針對舞蹈學和舞蹈表演兩個專業,學院分別制訂了實習計劃,為廣大學子提供藝術實踐平臺并開展相關的就業指導。舞蹈學院現已摸索出一條校企聯合、校校聯合、互惠雙贏的藝術實踐和專業實習社會化、市場化的新模式,成為學院教學工作、藝術實踐、實習工作和就業指導工作等方面的一大亮點和特色。
今天的西北師范大學舞蹈學院是培養舞蹈人才的搖籃、普及和提升舞蹈藝術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推動舞蹈文化科學研究和舞蹈作品創作的基地、促進舞蹈文化國際交流的橋梁和窗口。學院歷屆畢業生在自己的崗位上敬業創新、無私奉獻,已成為全省乃至西北地區舞蹈教育、舞蹈表演以及舞蹈理論研究的中堅力量。未來,舞蹈學院將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力爭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舞蹈科學研究等各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績,創建西北一流的舞蹈高等學府,為推動甘肅省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美術學院:水墨丹青,書畫有乾坤
1949年11月,西北師范學院為了適應國家藝術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將原三年制的勞作科改建成四年制的藝術系,成為當時我國師范院校中最早設立美術專業的五所院校之一,首任系主任由著名美術教育家呂斯百教授擔任。在之后的歲月里,美術系在名稱和設置上幾經變遷,1996年美術系和音樂系合并成立西北師范大學敦煌藝術學院,2006年1月成立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在美術學院的發展歷史上,群賢匯集,先后有著名藝術家呂斯百、常書鴻、洪毅然、劉文清、方勻、韓天眷、汪岳云、黃胄、陳興華、張介平、 楊鳴山等人執教于此。這些藝術先賢為美術學院的辦學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礎,形成了規范的教學管理體制,樹立了教書育人的良好學風,培養了大批美術人才,為我國現代美術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目前,美術學院設有“四系一所三室兩中心”,分別是油畫系、國畫系、視覺傳達設計系、環境藝術設計系、美術理論研究所、雕塑陶藝版畫工作室、西北傳統美術工作室、跨媒體藝術工作室、敦煌藝術研究中心和藝術培訓中心。學院有美術學、藝術學和藝術專業碩士三個碩士學位點,包括中國畫藝術研究、油畫藝術研究、傳統美術研究、美術理論研究、藝術設計理論研究等九個研究方向。本科專業有美術學(中國畫、油畫、書法方向為師范類專業)、繪畫(中國畫、油畫方向為非師范類專業)、視覺傳達設計(非師范類專業)、環境設計(非師范類專業)等。2001年,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被國家教育部批準為“國家體育與藝術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在2002年人民網公布的全國藝術學科排名中位列第19位,居高師院校第4位。自2001年起,學院的藝術學理論、美術學、設計學被評為甘肅省高校重點一級學科。
2012年,西北師范大學成立了書法文化研究院,掛靠美術學院,聘任我國著名書法教育家歐陽中石先生擔任名譽院長,書法院的成立走在了西北地區高校書法教育與研究的前列。2013年,經有關部門批準,書法學本科專業在美術學院首先設置并面向甘肅及相關省份招生。
傳媒學院(新聞學院):不忘初心,不負韶華
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新聞學院)是學校為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而組建設立的學院,也是西北師范大學最具活力、最具發展潛力的學院之一。2000年3月,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設立,這是西北地區最早開始招生的編導類本科專業;2001年5月,新聞學專業設立,是甘肅省屬高校最早開始招生的新聞傳播類本科專業;2007年9月,播音與主持藝術方向開始招生,2010年增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2008年6月,設立動畫專業;2012年5月,傳媒學院成立;2014年4月,新聞學院成立,與傳媒學院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
同時,根據中宣部、教育部《關于地方黨委宣傳部門與高等學校共建新聞學院的意見》,甘肅省委宣傳部決定與西北師范大學共建新聞學院。學院以“傳媒六藝”(禮、樂、攝、制、書、說)為大學生專業技能綜合素質提升的切入點,致力于培養具有較高文化創意素質、編導設計能力、新聞采編水平和傳播溝通技巧,能夠在政府機構、新聞媒體、文化產業和社會組織從事相關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目前,傳媒學院(新聞學院)招生文理兼收,以藝術見長,重視文化傳統教育。學院現設新聞學、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動畫等四個本科專業和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文學方向)專業方向,有文化與傳播一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戲劇與影視學、藝術學理論兩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學科,文化與傳播一個二級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和藝術碩士(廣播電視)一個專業學位,有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理論兩個省級重點學科,還設有傳媒實驗教學中心和甘肅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傳媒學院(新聞學院)現有新聞系、廣播電視編導系、播音與主持藝術系和動畫系四個系,設有甘肅文化傳播研究中心、當代文藝評論中心、西部戲劇與影視文化研究所、新媒體研究所四個科研機構,有影視策劃與制作中心、西北師范大學紀錄片創作中心、廣告動畫與游戲研發中心三個應用研發機構,省委宣傳部在此設立甘肅省融合媒體研訓基地,省教育廳在此設立甘肅省教育網絡輿情監測中心,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在此設立影像信息技術職業培訓學校,甘肅省當代文學研究會也設立在該學院。
傳媒學院(新聞學院)擁有一支實踐經驗豐富、理論素養較高、樂于教書育人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學院教師先后承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甘肅省重點文藝資助項目等國家級、省部級課題20余項,出版專著、教材30余部,攝制電視專題片、教學片30余部(集),獲得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甘肅省敦煌文藝獎、甘肅省優秀圖書獎、甘肅省高校教學成果獎等各種獎項50余項。
學院的教學設施先進,實驗設備精良,專業實踐基地完善,現有高清影像制作、動畫設計與制作、數字圖形圖像處理、影視編輯、電視攝像、電視演播室、數字影院、播音訓練、形體訓練等10個實驗室,能夠滿足學生課堂內外的專業發展要求。學院在中央電視臺、中新社甘肅分社、新華社甘肅分社、廣東電視臺、深圳電視臺、湖南電視臺、甘肅日報、甘肅電視臺、讀者動漫科技有限公司、南特數碼科技集團、科訊學院(香港)、蘭州日報社及省內市縣新聞媒體等多家單位建立了30多個專業實習實訓基地,與蘭州市廣播電視總臺合作建立蘭州播音主持培訓基地,中國甘肅網在學院設有校園記者站。endprint
傳媒學院(新聞學院)在本科生中實施“傳媒六藝”大學生專業技能綜合提升工程,堅持組織開展“文化名人進校園”、“重返經典”電視大講堂等精品文化活動,推動學院內涵式發展。近年來,學生廣泛參與全國大型節目的策劃制作與電視電影的拍攝,在國際首屆大學生微電影節、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嘉峪關國際短片節、四川金熊貓電視節、西安國際民間影像節、“科訊杯”全國大學生DV作品大賽、甘肅省大學生DV大賽等專業性比賽中成績斐然,屢次獲獎,其中《荷爾德林的陶》等電影作品還參加了戛納、釜山等國際電影節。在校學生多次執導并舉辦個人電影展映活動,其中影片《失樂島》成為國內首部院線公映的大學生商業電影,在廣州、蘭州、敦煌等城市舉行了巡回放映及院線放映;紀錄片《缺水的土地》和《貓爺狗媽的非典型生活》入圍第十屆半島電影節,其中《缺水的土地》還同時獲得中國鎮江國際紀錄片盛典 “新地平線”單元銀山獎、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攝影獎、甘肅電視金鷹獎最佳編導獎;紀錄片《開學》榮獲第二十二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第十六屆大學生原創影片大賽“評委會特別獎”、第三屆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大學生短片大賽一等獎;紀錄片《守望舟曲》榮獲第二屆中國·西安國際民間影像節校園文化單元二等獎、全國優秀電視節目獎“幸福家庭”欄目三等獎;紀錄片《過年》入圍第三屆金荷獎參賽單元;紀錄片《藝考路上》榮獲首屆萬峰林國際微電影盛典紀實類二等獎;微電影《青天妙音在我心》入圍美國亞洲絲綢之路銀幕國際電影節……與此同時,學生出版專著、朗誦集多部(張),在國家核心期刊、各級各類媒體發表學術作品、新聞稿件多篇。學院還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省內外文化藝術活動,并在話劇表演、主持人大賽、廣播節目大賽、配音大賽、廣告藝術設計、詩會、朗誦、演講等文化藝術活動中屢獲大獎,多次奪冠。
近幾年,傳媒學院(新聞學院)還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甘肅省建設文化大省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為契機,打造高水平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基地、研究規劃基地、精英集聚基地、師資培訓基地和文化產品研發基地,著力打造富有特色、實力和活力的創新型品牌學院,努力把傳媒學院(新聞學院)建成一所高水平、有特色、西北一流,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的學院。
敦煌學院:傳承和弘揚敦煌文化藝術
西北師范大學是我國最早從事敦煌學研究和培養敦煌學人才的高校之一,早在20世紀20年代起,著名史學家陳垣先生就在西北師范大學的前身北平師范大學講授敦煌學知識,并出版了《敦煌劫余錄》。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考古學家黃文弼、閻文儒、何樂夫,隴上著名學者馮國瑞,敦煌學家常書鴻等人均曾在西北師范大學任教。建國后,西北師范大學先后有金寶祥、呂斯百、李鼎文、洪毅然、陳守忠、趙逵夫等教授在文、史、藝術等院系開授敦煌學有關課程。
2014年6月,經甘肅省教育廳批準,由西北師范大學和敦煌市人民政府共同創辦成立了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院,標志著作為敦煌建設核心支撐項目的“敦煌文化教育基地”正式啟動。這所普通高校校屬學院實施全日制本科學歷教育,以貼近敦煌特色設立專業。
敦煌學院位于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甘肅省敦煌市,西接敦煌公園,東臨黨河風情線,現占地面積125畝 ,另有規劃建設用地400余畝,建有適應現代教學需求的專業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美術館、資料室、體育場等教學設施,教學科研條件完善,服務設施完備,校園環境清靜優雅。
敦煌學院依托西北師范大學的優質學科資源和敦煌的文化藝術資源,著眼于國家和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以特色化、精品化、高端化和國際化為目標,開展具有敦煌文化藝術特色的教學、創作和研究活動,致力于培養具有寬厚人文、科學素養和學科知識的專業人才。學院現開設美術學(中國畫)、舞蹈表演、動畫、旅游管理等本科專業,并建有西北師范大學藝術、旅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基地和陶藝工作坊,與地方藝術機構合作建立舞蹈、雕塑、壁畫等實踐教學基地,與敦煌研究院及十余所大學相關專業學院建立了協同合作關系,學院擁有一支素質精良、德才兼備的專、兼職教師隊伍。敦煌學院致力于建設成為具有敦煌文化藝術特色、開放的國際視野、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新學院,并搭建敦煌文化藝術創作、敦煌文化傳承交流、敦煌學研究實踐的高層次學術平臺。
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院面向全國招生,招生計劃納入國家普通高等教育統招計劃,同時接受相關專業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學生學習期滿成績合格,并符合學校畢業和學位授予相關規定,則頒發西北師范大學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