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
弗洛伊德的經典著作《夢的解析》告訴我們:夢是某種被壓抑了的愿望。夢是虛幻的,又是真實的,夢鄉中釋放出潛意識,情緒體驗極為豐富,每個夢中人都是一位藝術家。在隱秘的夢境所看見、所感覺到的一切,呼吸、眼淚、痛苦以及歡笑,都是與自己內心的真實對話,是另一次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生。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夢易于發生在快速動眼睡眠階段,在第一、第二次眼球快動時,夢大多重演白天的經歷,第三、第四次眼球快動時,夢多半是過去的情景和體驗;第五次快速動眼持續時間最長,過去與最近的事互相交織。
我國古代典籍、醫著,甚至文學作品也記載了許多對夢的認識。《周禮》把夢分成正夢、噩夢、思夢、寤夢、喜夢、懼夢。正夢是心境恬淡自然之夢,如“夢里花落知多少”;噩夢即“夢魘”,夢中呻吟驚叫,如“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再如“病瀟湘癡魂驚惡夢”;思夢指夢中有思慮,如“鐵馬冰河入夢來”;寤夢是“白日夢”,如“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喜夢指夢中有喜,如“當年吉夢渾身喜”;懼夢指夢中恐懼,如“多少恨,昨夜夢魂中”。
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將夢分為三類,即征夢、想夢、病夢:“凡夢有三種:人有吉兇,先見于夢,此為征夢也;思想情深,因之見夢,此為想夢也;因其所病,見之于夢,此為病夢也”。
清代沈金鰲曰:“日之所接,夜之所夢,洵有然也。”夢常常是生理現象。“病夢”則影響睡眠,或與其他疾病相兼。“病夢”才會求治于醫生。《黃帝內經》描述:“正邪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處,與營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可見,“病夢”的產生與外邪入侵、臟腑失調、擾亂神明、魂魄妄行有關。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提出“夢交”“夢失精”等病名,治以桂枝龍骨牡蠣湯。唐代孫思邈創制大定心湯、竹瀝湯等。明代張景岳提出“夢造于心”。清代王清任提出“夜睡多夢是血瘀”,治以血府逐瘀湯。
對多夢合并抑郁癥、遺尿癥、冠心病、胃病,以及高考學生失眠多夢,筆者常用寧心安神、調肝安魂、交通心腎、活血化痰等治法,常常收到滿意療效。
《靈樞·口問》云:“衛氣晝日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衛氣行于陽,人處于覺醒狀態,衛氣行于陰,營衛相合,則人進入睡眠狀態。《靈樞·營衛生會》云:“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調氣血,和營衛,是重要法則。
夢,還有很多未解之謎。尋夢之旅,從未停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