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秋漪
摘 要:《指南》藝術領域的教育建議中指出,讓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模仿或創作,成人不做過多要求”,“幼兒繪畫時,不宜提供范畫,特別不用要求幼兒完全按照范畫來畫”,還指出:“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那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如何進行無范畫教學呢?在此從兩個方面展開探討: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無范畫”美術活動;以靈活的指導貫穿“無范畫”美術活動。
關鍵詞:小班;無范畫;美術活動
在目前的幼兒園美術活動中,我們總會看到孩子們的作品呈現出較為整齊劃一的狀態。雖然教師常常會提醒幼兒“大膽想象,畫出和老師不一樣的作品”,以此來激發幼兒的想象,希望幼兒畫出不一樣的東西,但是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大部分的幼兒依然會或多或少地受到范畫的影響,“一不小心”就臨摹了范畫中的某些部分,甚至是范畫的全部內容。《指南》中明確地提出:“幼兒繪畫時,不宜提供范畫,特別不應要求幼兒完全按照范畫來畫”,還指出:“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所以,領會《指南》的精神,探尋“無范畫”的美術活動成為我們目前研究的一個方向和重點。比較幼兒園三個年齡段幼兒的繪畫特點,考慮到目前中大班的孩子已逐步形成對范畫的重視和依賴,我選擇了小班幼兒作為本階段“無范畫”美術活動的研究對象。
那么,是不是“無范畫”就是完全沒有老師或幼兒的示范呢?如果需要示范又該把握怎樣的“無范畫”精神呢?在不斷的嘗試與探究中,我們漸漸摸索出了一些規律和指導策略,在此作一個分享,拋磚引玉,供大家探討。
一、 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無范畫”美術活動
(一) 根據活動內容和幼兒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方式
1. 無范畫
對于一些簡單的有關形狀、線條和色塊的繪畫可以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反復嘗試來逐步掌握或拓展。如在《大大的草坪》《大雨小雨》等活動中,幼兒可以在了解了小草和大小不同的雨點的形態后,嘗試自己用不同的線段表現出來,在沒有范畫的情況下,雖然孩子們在第一次畫時會畫出軟軟的、細細的、沒有方向感的線條,但在欣賞和評析時孩子們會這樣介紹自己的作品“這里的草坪還沒長好”、“這里的雨太小了”,而在下一次操作時,他們會嘗試畫出有“茂密小草的草坪”、“下著密密的雨”的作品。
2. 難點示范
教師要選擇合適的契機、合適的教學策略,在繪畫活動中,用來示范有難點的部分,留下大部分的空間,讓孩子自由地表達與想象,那么既能讓孩子有“據”可“依”,又能讓孩子自由想象與創造。如:在小班繪畫活動《甜甜的棒棒糖》中,教師需要示范的是學習畫螺旋線的方法,引導跟著老師空手畫一畫,再請個別幼兒上前示范作畫,至于棒棒糖畫什么顏色,棒棒糖畫的大與小、多與少,螺旋線繞的松緊,就要孩子們自由地想象與創作了。
(二) “無范畫”不等于“無要求”和“無目標”
一講到“無范畫”,大家往往會想到:教師介紹要畫的畫后,就讓孩子們自己畫,畫成怎樣是怎樣,最后教師只要挑出符合目標要求或有創意的作品進行評析和欣賞就行了。這樣的“無范畫”教學可稱為“放羊式”,雖然表面上看著熱熱鬧鬧,對幼兒幾乎無限制,似乎保證了幼兒的自主性,但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是有悖于《指南》的精神的。在《指南》中對藝術領域中的美術教學是有具體要求和目標的,如在“表現與創造”中,目標1“喜歡進行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3~4歲幼兒要“經常涂涂畫畫、粘粘貼貼并樂在其中”;目標2“具有初步的藝術表現與創造能力”,3~4歲的幼兒要“能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彩大體畫出自己想畫的人或事物”。所以,“無范畫”是在“幼兒自主表達創作過程中不做過多的干預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幼兒”,不以成人的標準來評價幼兒的創作,不要求幼兒“完全按照范畫來畫”。“無范畫”的美術教學同樣有目標和要求,甚至因為要給予孩子們更多的探索空間和時間而細化目標,在要求上也會更具體。
二、 以靈活的指導貫穿“無范畫”美術活動
(一) 豐富幼兒經驗,引導幼兒進行表象加工
豐富的經驗是幼兒進行繪畫活動的原材料。《指南》指出要“鼓勵幼兒在生活中細心觀察、體驗,為藝術活動積累經驗與素材。如觀察不同樹種的形態、色彩等”。為了使幼兒更好地用繪畫進行自由表達,可以在具體的繪畫活動前做好大量的鋪墊工作,讓幼兒在自主觀察、自由交流及自主操作中積累有關對象的特征經驗,以激發幼兒的創作熱情,便于幼兒在繪畫中更加大膽的表現。
1. 身臨其境
如果繪畫的內容是一些熟悉的場景,可以讓幼兒置身于相應的場景中,切身感受想要表現的景物,通過觀察與交流,了解其特點。如小班繪畫活動《魔法泡泡》中,我們讓幼兒在繪畫前吹泡泡、觀察泡泡,讓幼兒在快樂的游戲中直觀地了解泡泡的形態和泡泡在陽光下顏色的變化。在討論中,雖然小班的孩子年齡小、語言能力不足,但他們還是能自然而然地說出“泡泡是圓圓的”、“有大泡泡,有小泡泡”、“太陽公公照了,泡泡變成彩色的了”。在此基礎上導入幼兒自主畫泡泡、學習“給泡泡圍上彩色的圍巾”,雖然并無教師的示范和范畫,孩子們還是明確了要畫什么,能大體感知要畫出怎樣的感覺。
2. 實物觀察
如果繪畫的對象是特定的物體,就可以通過實物的觀察,便于幼兒發現和了解物體的外形特征。如小班繪畫活動《好吃的蘋果》中,我們就通過引導幼兒三次觀察逐步掌握“蘋果”多層次的特征,并讓幼兒把蘋果的外形特征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聯系。雖然教師并沒有提供范畫,孩子們還是逐步畫出了自己喜歡的“口味”蘋果。實物觀察法的運用在每個年齡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側重點。在實施時應根據本年齡段幼兒的具體感知覺特點預設不同的目標,采用有趣的游戲形式開展。小班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繪畫表現處于“涂鴉期”,那么觀察就不能僅限于看一看、說一說,還要設計生動有趣游戲情境讓孩子看看、摸摸、聞聞、嘗嘗,全方位地觀察感知物體。endprint
3. 圖片欣賞
針對有些較難接觸到的場景和實物,則可以采用圖片欣賞、PPT、動畫視頻的方式,使幼兒了解觀察物體的特點。雖然無法接觸到實物,但多圖片的運用可以從各個角度展示場景和實物,而根據活動重難點所在選擇適當的放大圖片又可以突出要解決的問題,幫助幼兒了解相關細節。如小班繪畫活動《秋天的樹林》中,雖然活動前教師和孩子一起收集了各種各樣的樹葉,也請家長帶孩子去欣賞了秋天的樹林,但在活動中交流和回憶無法再現幼兒當時看到的場景。所以通過上網下載一些“秋天的樹林”的圖片和樹葉飄落的視頻,并制作成PPT,幼兒既可以欣賞到一片樹林的壯觀之美,又可以看到放大圖片中樹枝上葉子的具體形態,還可以看清樹葉在秋風中飄落的各種姿態。有了豐富視覺體驗,再加上教師有重點的指導、幼兒模仿樹葉飄落的身體動作表現,孩子們對葉子的大體外形和飄落姿態有所了解,就能在無范畫的情況下嘗試用繪畫的方式表現看到的葉子和葉子飄落的情景了。
(二) 開展情境游戲,提供幼兒創作的抓手
沒有范畫供幼兒參考和模仿,怎樣讓幼兒習得一些必要的繪畫技能就成了在美術活動指導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所以用游戲的方式來學習基本的技能、技巧可以達到不示范也能學一學、練一練的目的。比如:在小班繪畫《會跳舞的線》活動中,在討論“音樂中的線條娃娃在怎樣跳舞時”小班的小朋友紛紛用動作表現,有的像小兔、小鹿一樣蹦蹦跳跳,有的像毛毛蟲、小蝸牛一樣慢慢爬行。請小朋友們給線條連上不同的頭偶,讓不同線條娃娃在紙上跳起不同的舞蹈。在這樣的游戲情境下,盡管沒有教師的示范和范畫,小朋友們也會根據線條上不同的頭偶在心中匹配上不同的拖線方式,嘗試拖出不同的線條軌跡來表現小動物們跳舞的場景。好的游戲情境的渲染、游戲環節的設計可以巧妙地把幼兒帶入生動的故事中,幼兒會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自主學習各種不同難度和要求的技能,并主動要求一次次地練習,漸漸掌握要點,更好地表現出自己的創作意圖。
美術活動是幼兒的另一種語言,是幼兒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特有方式。當幼兒還不能或不善于運用口語和文字語言的時候,他們天生會用肢體動作、聲音和圖畫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感受。幼兒的美術創作是幼兒思維活動過程的記錄,更多的是用來表達思想,交流體驗,而不是為了完成一幅“作品”。幼兒美術教育也不是專業美術教育,幼兒作品的價值在于童真、童趣、童心,幼兒美術技能是在大量表現表達的機會中自然成熟的。
參考文獻:
[1]龐麗娟.幼兒園美術教學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2]孔起英.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0—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201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