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摘 要: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漢語言能力的重要教學,對于語文學科的發展以及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響。閱讀教學不光要教會學生體會文章的人文內涵,還應當教會學生從閱讀學會寫作。并且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閱讀;興趣;習慣;方法
近年來新課程標準的出臺,更加明確了閱讀寫作的重要性。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初中生的閱讀量要達到260萬字,每學年至少要讀兩部中外名著。但是我們的初中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差,基本上沒有讀名著的興趣和欲望。學生所接觸到的閱讀材料,除了課本,為學生提供的相應的閱讀資料以及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資料少之又少,學校所提供的教學材料有限。同時應試教育的壓力仍舊橫在老師和學生面前,一學年完成兩本名著的閱讀,這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面對新課標對學生提出了課外閱讀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做到學生讀書和學習的平衡點呢?這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作為在一線工作的老師,針對我們目前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各種問題,我提出自己的一點淺見:
第一、我覺得首先要讓學生和家長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
通過我們調查現階段的初中語文考試,我們可以知道,現代文在閱讀題中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而這一部分文章內容正是來自課外閱讀。因此只有我們意識到開展現代文閱讀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與閱讀技巧。讓學生進行課堂內外的閱讀,不僅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閱讀,讓學生感受和體驗文學帶來的美感,從而增強他們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閱讀也是進行語文寫作的基本條件,沒有廣泛的閱讀上的積累,就很難寫出優美的字句和文章。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閱讀和寫作具有密切的關系。我們通過閱讀,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悟和思考。我們所要閱讀的文章,往往同我們的時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我在平時教學中經常抽空給學生讀經典作品:錢鐘書的《圍城》,畢淑敏的《離太陽最近的樹》、冰心的《繁星全集》等。每一部作品,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扇窗戶。我平時也利用空余時間組織學生將閱讀與電視劇結合起來,比如我讓學生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假期就布置學生去看電視劇,這樣就大大地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實際上生活中的常識和道理等等都可以通過課外文章展現出來。打開每一扇窗戶,我們的學生才會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和生活的綜合能力。
其次,加強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育家葉圣陶說:“興趣才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才可以讓學生將學習熱情持之以恒地保持下去。閱讀首先是一個量的積累,能夠支持學生讀下去的因素,除了學生頑強的意志外,更好的方法就是自身的興趣。那么,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覺得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因材施教”。課外閱讀作為基本的智力技能,有一定的層次性。我們的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和生活閱歷以及個人修為決定了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和興趣的濃厚。如果我們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勢必會造成兩個極端:好學者,覺得淺顯易懂提不起閱讀的興趣;厭學者,文不對意失去閱讀的興趣。那么實踐中我們又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認為:立足課本,拓展外延。我們的課本上的內容,匯聚著歷代大家的經典文學作品。這些精彩絕倫的文學作品不僅僅是我們課堂上要學習的內容,更是帶給我們文學熏陶的基礎條件。老師在課堂上要展示出個人的魅力,充分調動學生課堂上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一篇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不是靠我們老師對文章的肢解得到的。我們老師要注意文章整體的連貫性,同時也要注意到文章細節的妙處。當然,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我們鼓勵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文章,發表自己的個人見解,更要因勢利導地讓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找到課本文章的背景出處以及作者所處的時代。通過這樣的外延式的查找,讓學生在自己原來理解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讓學生在良性循環的基礎上不斷地提升自我學習語文的興趣。比如在學習《魯濱遜漂流記》時,我們就可以多幾個問題讓學生查找。為什么他會漂流在孤島上面? 什么原因讓他開始自力更生?又為什么后來又有了自己的仆從……借助這些問題,讓學生閱讀名著《魯濱遜漂流記》,帶著問題找答案,學生的興趣自然就來了。同時我們可以采用競賽的形式,利用學生好勝心理讓學生尋找答案,甚至是延伸的閱讀理解,讓學生談談對整部小說的看法。這樣的話興趣怎么會調動不起來呢?
再次,要引導學生學會掌握閱讀的技巧和方法。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面對著信息化的時代和浩如煙海的書籍,我們又該如何去選擇呢?其實閱讀總體來說,就是在適合的情況下的精讀和泛讀。什么是適合?就是適合學生,學生能讀懂,能理解,能體會到讀書的快樂就好。我們課外名著閱讀琳瑯滿目,讓學生去啃一部《史記》,自然會讓學生失去讀書的興趣。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提倡讀一本書,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同學們讀書的范圍男生女生都會有所偏重。我們在指導學生讀書時,要適當地給予引導,讀健康的、積極的書籍。我們要求學生精讀要認真仔細地研讀,要深入細致地琢磨,逐字逐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比如我們看到的報紙上的文章,深有感觸的文章不妨多讀幾遍,字斟句酌仔細品味。理解更深一步。對于報紙雜志上不感興趣的文章盡可能地一目十行,了解大致內容和標題就好。我們要尋找有價值的東西,閱讀就是從中發掘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閱讀不是任務也不是壓力。要學會方法去輕松地閱讀。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閱讀又是學生的個性行為,老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索,獨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要改變被動式的學習方式。所以我們要求學生要勤動腦,善思考,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讀到共鳴的地方,比如精彩的細節描述、優美的字詞章節、自己喜歡的格言警句等等,我們都是可以拿個筆記本記錄下來的。厚積是為了薄發,沒有前面積累的過程,哪來后面的薄發呢?
第四,要引導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
我們在課堂上,要多留出時間給學生,讓他們進行自主的閱讀,并注重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解題能力;在課堂外,老師也要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適當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在教室設立一個讀書角。讓同學把自己的一些書或者學生自己讀過感覺可以推薦的課外讀物放在其中。目的其實還是為了閱讀。我們可以定期的每周舉辦一次讀書會的活動。自己推薦自己喜歡的課外書,要講出喜歡的原因,也要舉出自己喜歡的章節段落。這是一個小小的壓力,同時也是一個小小的動力。讓學生在壓力下,勤耕不輟,讓學生在動力中不斷進取。努力做到有書看有書讀,從而形成人人愛好閱讀,人人習慣閱讀的好氛圍。
閱讀能力是綜合性很強的能力,是繁瑣復雜的智力活動。閱讀能力的培養對老師而言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我們常常說,“功夫在詩外”。我們在培養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走出書本的桎梏。學會跳出課本的范疇,走出課堂,利用節假日去觀察社會百態,閱讀市井人物形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走出去,我們就會有更大的發現,也會有更多的感悟。一次春花爛漫的旅游讓我們體驗到春風拂面的感受。一次集體的活動,讓我們感受到團隊給予的熱情和鼓舞。留心處處皆文章。生活的閱歷是人生的財富,我們的閱讀就是財富之路上的明燈。
參考文獻:
[1]袁菊華.《學生課堂閱讀能力提升研究》.蘇州大學,2009.10.
[2]張倩.《提升中職學生閱讀能力研究——以加強語文教學為中心》.重慶師范大學,2012.08.endprint